
真的很開心,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喜歡的3個人物在一首流行歌曲中完美交會。我也很榮幸,能夠在11月1日的第11篇文章,向大家介紹這個美麗的組合。
老實說,這篇文章有點難產…有太多喜歡的想說的事,變得很難下筆。因為有太多可聊可挖掘的,希望之後陸續能從這3大主題出發,寫一些延伸文章或貼文。
歡迎跟我一樣,喜歡任何1個主題的朋友,留言告訴我,你對什麼有興趣?你想知道什麼?
👑泰勒絲 Taylor Swift
我是Swiftie,從〈Love Story〉開始喜歡泰勒絲😎,跟大家簡介一下:2025年10月3日,泰勒絲推出第12張專輯《The Story of a Showgirl》(星夢人生)。她形容:「這是一張如自畫像般的作品。」這張專輯誕生於「The Eras Tour」世界巡演期間的休息日,記錄了她在聚光燈背後的真實生活。

泰勒絲的第12張專輯《The Story of a Showgirl》專輯封面 (圖片來源:Taylor Swift官網)
專輯封面是泰勒絲在浴缸裡泡澡的畫面。
她解釋:「我想讓那些不在舞台上的時刻作為專輯的主視覺,因為這張專輯的主題不是關於我在舞台上發生的事,而是關於我在舞台下經歷的一切。對我來說,這個封面更能說明專輯歌詞的實際內容。」
就像她說的:「如果你覺得大秀已經夠瘋狂了,或許你應該來幕後看看……」
身為「埋梗大神」的泰勒絲,最讓我著迷的是——她如何巧妙將這些閃亮亮的創意,透過歌詞、曲調、MV彩蛋、宣傳服裝等元素,串聯成完整的藝術創作。
而這一次,她將目光投向了文學經典。
一首歌如何讓博物館「爆滿」?
首支單曲〈The Fate of Ophelia〉的靈感源自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角色——奧菲莉亞(Ophelia),再次展現泰勒絲一貫對文學的熱愛。
MV一播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Museum Wiesbaden)突然被一股熱潮席捲。館方發言人 Susanne Hirschmann 形容當時的景象近乎「震撼」——週末湧入的人潮暴增,有家庭不惜開車五小時遠道而來,只為了親眼看看 MV 開頭那幅畫的原版。(點我看英國BBC的國際報導...)

上圖是泰勒絲MV的畫面、下圖是Friedrich Heyser 的《Ophelia》(圖片來源:Youtube)
那幅畫,正是德國畫家 Friedrich Heyser 於1900年左右創作的《Ophelia》,靜靜地收藏在這座有著200餘年歷史的博物館裡。直到泰勒絲的 MV,讓它重新走入大眾視野。
你可能會好奇:那畫中的女主角,究竟是誰?
👑奧菲莉亞 Ophelia
奧菲莉亞(Ophelia)是莎士比亞經典悲劇《哈姆雷特》中的重要角色。她是波洛涅斯的女兒,也是哈姆雷特深愛的戀人。這位純潔善良的少女,卻成為宮廷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她深愛著哈姆雷特,但當哈姆雷特為復仇而假裝瘋狂時,她無法理解愛人的轉變。當父親被哈姆雷特誤殺身亡後,她徹底崩潰,最終在精神失常中溺水身亡。她的死亡場景——漂浮在水中、被鮮花環繞——成為西方藝術史上最經典的悲劇意象之一。
這個意象,深深吸引了無數藝術家。
(1) 畫家筆下的奧菲莉亞
提到奧菲莉亞的畫作,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絕對是掛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那幅傳世經典——John Everett Millais 於1852年創作的《Ophelia》。
那幅畫有多紅?它是前拉斐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藝術史教科書的常駐嘉賓。
畫中的奧菲莉亞穿著華麗刺繡長裙,漂浮在佈滿野花的河面上。她的雙手微微張開,嘴唇微啟,眼神空洞卻依然美麗。每一朵花都經過精心安排,承載著象徵意義:罌粟代表死亡,紫羅蘭象徵忠誠與早逝,雛菊代表天真。整幅畫華麗、悲傷、充滿戲劇張力。
我一直很喜歡這幅畫,它有著令人無法忘記的魅力...尤其是精緻蒼白的臉,還有河水、溼答答的衣服沁出來一股涼意…
透過這個機會,我們近距離看看細節——那些承載著象徵意義的花朵、細膩的衣服刺繡,還有軀體浮在水面上那輕飄飄的蒼白……

John Everett Millais 於1852年創作的《Ophelia》(圖片來源:Tate Modern)
(2) 泰勒絲筆下的奧菲莉亞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菲莉亞,是愛情的犧牲品。這是泰勒絲引用這個典故的起點,但她做了最棒的事——轉化。
她將奧菲莉亞的悲劇命運,轉換成一個被解放、被拯救的新角色。在泰勒絲的詮釋中, 奧菲莉亞不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而是在絕望中等來了救贖。
我們來看看一小段歌詞:
The eldest daughter of a nobleman 貴族的長女奧菲莉亞
Ophelia lived in fantasy 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But love was a cold bed full of scorpions 但愛是一張滿佈蠍子的冷床
The venom stole her sanity 毒液奪走了她的理智
And if you'd never come for me 若非你前來拯救我
I might've lingered in purgatory我或許將永遠滯留在煉獄
You wrap around me like a chain, a crown, a vine 你纏繞著我 如鎖鏈、如王冠、如藤蔓
Pulling me into the fire 將我引入烈焰之中
真不愧是「你們的英文老師」😁,泰勒絲創作的歌詞即使沒有配上弦律,也像是充滿美感的小詩。你也可以在歌詞裡,看到古典文言文才會使用的——'Tis——出現在歌詞裡,很明確地跟莎士比亞做個致意。
下面再一起看看MV吧~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說到莎士比亞,你一定不陌生。但你或許不知道,莎士比亞的真實身分至今仍是個「謎」。
歷史紀錄上,沒有人能明確確定莎士比亞的長相、他的身世,甚至他的名字可能只是一個筆名。歷史學家使用大量的推測,試圖指認某個人物可能是莎士比亞,所以後世能聽聞與他有關的事蹟、身世、肖像畫,但始終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
讀莎士比亞,是我的大學科系主修之一,英國文學是必讀課程。
但真正讓我好奇的是——如果每個偉大的創意都有其源頭,那麼我們無法真正知道,莎士比亞是被什麼吸引、源自於什麼心情、具備哪些學問素養,才有能力將人性與社會洞察得如此深刻,以至於能夠穿越時空,直到現在依然通用、依然能引發共鳴。
總之,莎士比亞的創作,可說是「原創」中的原創。他透過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情節,讓人們的多元性格(無論好壞、悲喜)透過對話、劇情輪番上演。他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影響之鉅就不多說了。但對我來說,他最基本的貢獻是給予後人一面鏡子——照照鏡子來認識自己,也去認識其他人。
從原創到再二創:文化如何在時空中重生?
讓我們梳理一下這條有趣的連結:
莎士比亞是「原創」——他在16世紀末創造了奧菲莉亞這個角色,用文字描繪出她的悲劇命運,建立了這個角色原型。
藝術家 Millais 、 Friedrich Heyser 是「二創」——他們用油畫將文字轉化為視覺,各自詮釋心中的奧菲莉亞。Millais 的版本華麗細膩,成為前拉斐爾派的代表作;Heyser 的版本則帶有德國浪漫主義的憂鬱氣質。他們讓文學走進了美術館。
泰勒絲是「再二創」——她不僅在歌詞中重新詮釋奧菲莉亞的命運,更在 MV 中向 Heyser 的畫作致敬,將視覺藝術再次轉化為流行音樂。她讓沉睡在博物館裡的畫作,重新走入年輕世代的視野。
這種創作形式,可以說是一種「跨媒介改編」(Transmedia Adaptation)或「文化再脈絡化」(Cultural Recontextualization)——將經典文本從原本的時空與媒介中取出,注入當代意義,在新的脈絡中重生。或是最簡單易懂的,可以稱為「致敬」或「重新詮釋」。
泰勒絲的做法,是建立了一個對話空間:與莎士比亞對話、與 Millais 和 Heyser 對話,也與所有曾經在愛情中掙扎、在困境中尋求解脫的人對話。她讓400年前的文學、100多年前的繪畫,在2025年的流行音樂中找到新的連結與意義。
經典永遠不死,只是不斷重生
經典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總能為當代的藝術表現注入生命。
就在泰勒絲的 MV 發布後不久,周杰倫也在社群平台上表示,他即將推出的新作品靈感,一樣來自奧菲莉亞,MV 將致敬 Millais 的《Ophelia》作品。這真的很有趣!從西方到東方,近期真是奧菲莉亞的故事活躍在舞台上的時刻。
這也是我一直很關注的——從古典文化元素中找尋與當代生活的有趣連結,讓遙遠的過去在當代重生。
💬 你的想法呢?
讀到這裡,你對哪個主題最感興趣呢?
🎵 泰勒絲
🎨 奧菲莉亞的藝術作品
📚 莎士比亞
或者,你想深入了解哪些延伸主題?
- 其他藝術作品如何呈現奧菲莉亞?
- 前拉斐爾派的美學理念?
- 泰勒絲是如何成為埋梗大神?
- 莎士比亞的其他經典角色如何二創?
歡迎留言告訴我:
- 你喜歡哪個主題? 在留言區,泰勒絲打1、奧菲莉亞打2、莎士比亞打3
- 你想看哪個延伸主題?
謝謝你讀到這裡!讓我們一起在文化的長河中,拾見更多有趣的故事!
本篇文章歡迎轉載但需註明出處或使用創用CC授權條款
版權所有© 2025 C.C. 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