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上一篇 摩登女子圖鑑 S.01 ▏看懂泰勒絲的事業經營管理思維

鄉村女孩搖身一變,成功轉戰流行樂壇
她在那晚意識到改變的時刻到了。但她的定位是清楚的,情歌、天菜男友、桃花發電機。
沒得獎的那一晚,她睡不著。當天凌晨四點靈感找上她,她很肯定下一張專輯名就是自己出生的那一年〈1989〉。
她感情世界的精彩不在話下,這在媒體版面上就是她的個人定位,討論度永遠大於她的寫詞和創作能力。
Taylor也不會正面回應她的私人感情,想知道的人就去聽歌,她把一切都寫在歌裡了。既然媒體大肆把她渲染成「約會犯」 (serial dater),分手後就寫一堆前任壞話的瘋女人,她欣然接受這個稱號,只是要感謝媒體和大眾貢獻給她的創作靈感。

來源:1989 World Tour
運用媒體給她的人設做出流行歌
用〈Shake it off〉反擊黑粉和酸民。這首應該算是很有名的口水歌之一,動感節奏搭上重複出現的動詞單字 ”play”、”hate”、”break”、”fake”、”shake”,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些想要甩掉的負能量,而這曲是首選。
〈Blank Space〉描寫一個古堡的女主人,卻始終找不到古堡的男主人,一個換一個,而最後女主人總是情緒化,將那些候選人都嚇跑。不過不用擔心,她名單上永遠有下一位在等候。
我認為此舉很聰明,歌寫得好以外,她也擅長用反諷的寫法形容外界對她的看法。

來源:1989 World Tour
如果他們(媒體)想要我扮演這個角色,用這個角度形容女生隨意就挑一位男人的花蝴蝶。好啊,我就從這個角度寫一首歌,看大家喜不喜歡。
但當時兩性平權的社會氛圍不像現在,她提出有許多男歌手可以大聲歌頌他們的感情,為何女歌手的創作總是被認為充滿情緒的負面發洩?
大家都知道兩性平權很基本,但其實一直都只停留在口號,思維和行為都還是走舊制度的那套。她的創作一直都在默默衝撞體制和框架,一開始出道是鄉村歌手出身,在2014年轉戰流行樂,而她上一張沒得獎的專輯〈Red〉其實裡面有幾首就已經是流行曲風,比如〈I Knew You Were Trouble〉。

來源:Vanity Fair
轉變曲風形式,放大歌曲知名度
她獨有的敘事風格,是在鄉村樂裡培養的。將這套融合轉型後的流行電子曲風裡,雖然內容依舊是關於過去的情史,例如〈Style〉和〈Out of the Woods〉中的主角被指涉是英國男子團體One Direction的哈利。
這是近於「舊品新裝」的概念,例如市面品牌為產品做出新區隔(趁機漲價),會看到新的包裝,或是更多新口味。
她唱的依舊是情歌,因為這是最亮眼的定位,且能吸引的群眾最多。不過光是曲風的轉變就為她帶來更多新客群,因此有許多粉絲是從專輯〈1989〉認識她的。
定位來自她最為人熟知的那一面,也是最深刻的記憶點
。那次沒能拿下獎項的反省,反應她在專輯上花很多心力,期待落空後,她和團隊討論轉型的必要。我認為這點很值得學習,傷心難過會有,但她有一定的警覺性和機動性,極力說服團隊專輯的新概念。
這牽涉到她的職涯,她觀察市場調整策略,而非被動坐等團隊提出檢討和改進。
靠著跨領域交流轉型並重新定位
我認為30歲以前迎來商業上的成名與成績是處於少年早發,可惜的是沒有足夠的心理素質撐著,或是大走歪都是有可能的。
要說Taylor走歪是不至於,說是樹大招風比較恰當。從媒體側面報導得知,她和許多其他歌手都保持不錯的關係,也跨領域走入模特時尚圈,多次登上維多莉亞的秘密時尚秀演唱。
這張專輯中的一首歌〈Bad Blood〉,暗示她和以往的一位好友撕破臉,而MV更找來一堆藝人朋友演出,因此傳出她組建了一支姊妹軍團,這就足夠讓各大電視節目八卦了,而後也間接證實那位前好友就是凱蒂佩芮(Katy Perry),所幸過好幾年後解開誤會和好了。
在娛樂圈有討論度是好事,但泰勒絲大概也沒有很意外媒體會怎麼報導了。大眾要的是好吃好脆的瓜,而她的創作裡如果都能找到獻唱的對象,媒體有更多題材可以寫。我似乎很少看到一個歌手找了不同圈子的演藝人士加入演唱會,但她做到了。

來源:Clevver News
小圈圈策略,圖的是什麼?
女生的世界其實蠻複雜的,以前曾看過紀錄片說Taylor在學期間曾經歷過霸凌,詳細原因我不清楚。當時看到她和稱作姊妹的藝人團進團出的合照,不免讓我想到一種「人牆策略」,不曉得有沒有相關的心理學依據,不過我接下來要說明的是自己的理論假說,參考就好。
人牆策略在我的定義裡,就是人際關係裡面的保衛機制,我會先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接著慢慢擴散成一個團體,認真經營彼此的關係,把自己包覆在這個團體裡,這團體就是一道人牆。如果有外人想進來或是傷害我,便不會受到最直接的傷害,因為也算是一個支援系統。
也可直接解釋成女生的小團體,延伸成幫派、社團等都可以在這核心上運作。不過營運是有一定風險的,經營不好也會全倒,陪自己挺過許多風波的絕對是真朋友了。
人牆策略有個重要的小眉角,懂得看人。要對自己篩選的朋友負責,我們建立的人牆是形象和品質,所以有陌生人打聽我們的時候,會觀察都是和哪些朋友玩在一起。
這個團體會形成一個外在印象,讓陌生人決定要不要和我們繼續相處,或是有沒有對到頻率。比如我當時看到泰勒絲的外在形象好像覺得她是被音樂耽誤的名模(?) 我覺得自己跟名模標籤相差太遠,那可能就不會選擇和泰勒絲建立關係。
人牆確實會隨著自己的階段和狀態不同而變化,有些朋友就只會在特定階段密集相處,一旦脫離互相利用時,也會分開。聽起來雖然很現實,但這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MRA Media
我認為Taylor在這段期間的交友情況,很符合她的轉型,扭轉鄉村乖乖牌女孩的無趣,變成進駐紐約市的都會女性,改變穿搭風格、跑趴、走秀,剪掉厚重長髮,也努力健身和飲食控制,讓原本就有外表和身高優勢的她,搭上建立的人牆,有助於讓大眾把她和高級感劃上等號。
雖然她是創作歌手,主動了解和她領域不同的歌手或是業界人士,擁有管理者思維和社交手腕,對於一個歌手來說非常難得。這點應用在人生上不會吃虧。建立人脈也是如此,本身就有實力和能力,才會吸引人脈和我們建立關係,只是一切小心為上。
她在享受第一波人生巔峰時,靠著唱情歌和日記書寫的創作方式起家,中途扭轉形象加入時尚圈,墊高她的無形資產。這時她的音樂品牌定位已經完成一階段,然而還是踩了誤區的地雷,下一階段的她,原本建立好的女生軍團將一哄而散。
但沒有引爆這個危機,就沒機會再創下一波高峰。下一篇會帶更多泰勒絲在「人際關係」以及「影響力」上的經營策略,以及她的生涯危機。
套用到自己的人生策略上,你可以想想的是:
別人若一想到自己,會給出哪些關鍵字,或是如何形容?
想想自己曾加入過哪些團體/社群?
嘗試以第三方視角觀察自己,處在團體中的你,外在形象長什麼樣子?
如果不是很確定,可以問身邊3個親友和3個不熟的朋友,也可以詢問職場同事和主管,比較一下是否有重疊的關鍵字。用你收集到的關鍵字,整理出自己的定位。
下一篇:
捲土重來的她:泰勒絲被社會取消,神隱一年
喜歡這篇文章,用愛心代替鼓勵❤️
留言和Alison一起交換想法💭
期待下一篇分享的話,歡迎加入沙龍,就會收到最新文章!
追蹤 幼稚園哲學湯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