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跟太太秀玉早年在市場賣水果、賣童裝賺了不少錢。「那時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做路邊攤雖然辛苦,但是能賺到不少錢,收入比一般上班族多了三四倍,逢年過節就更不止。」阿文說。
幸運的是,雖然賠光家產,但是命在房在,表示還有一點薄福改變命運。阿文遇到一位善人邀他做志工,阿文沒有拒絕,每天早上第一個到環保站開門,阿文說,「雖然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五點前要來開門,很多人都覺得少睡那麼多很吃虧,可是我覺得是賺到,賺到更多時間、賺到付出與服務的機會,賺到清晨太陽升起的美麗片刻。」
做志工之後,阿文的個性和習氣都降伏了很多,秀玉說,「以前他就算做錯事也不能被念,念一下就發脾氣,明明做錯事還不容許別人批評,剛跟他結婚那幾年,常常會想說怎麼會嫁到這種壞脾氣又講不得的男人。」阿文笑著說,不能被念是因為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內心已經很懊惱了,太太又在一旁唸不停,就會讓心中的悔恨加乘十倍。現在的阿文很有肚量,太太怎麼唸都沒關係,左耳進、右耳出,可能是長年耐著性子做資源回收有關,能包容的事情越來越多,脾氣不容易上來。
如果沒有修身養性,貪瞋癡就會無限延伸,為了貪圖金錢名利地位而誤入歧途。做志工是付出,不限勞力、體力、金錢的付出,每天都在「拿出去」,自然而然斷除「拿進來」的欲望。只要有一天心中不再有「拿進來」的欲望,心就清淨了,就能不受欲望宰制,可以活得輕安自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鈔票不是錢。老智者說,所有的痛苦都從一個「貪」字而來,貪錢、貪愛、貪名,付出是捨,捨煩惱、捨習氣、捨執著,得到無形功德、得到大自在。
就像上述阿文,貪一時快錢卻吞貧,每個人都想要得到更多,卻不知道「得」之前要先「捨」,無捨哪有所得。當阿文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就不求也不貪了,認真修身養性、行善積德,有做就有得,壓根不用求。
#貪瞋癡
#有做有得
#斷惡修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