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情境推演:若星際訪客 3I/ATLAS 為外星母艦,地球的應對能力評估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引言:當科學事實遭遇科幻假設

2025年7月1日,一個源自太陽系外的神秘訪客闖入人類的觀測視野,其發現立即引爆了全球科學界與公眾的高度關注。這個被命名為 3I/ATLAS 的星際天體,其非凡身份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一方堅信它是一顆獨特但完全自然的彗星;另一方則由哈佛天文學家 Avi Loeb 等人引領,大膽假設其可能是一件智慧設計的科技造物。本報告的目的並非裁決真相,而是進行一場基於現有公開資料的嚴謹科幻情境推演:假設 3I/ATLAS 確實為一艘外星母艦,人類文明是否有能力進行有效應對?

這場分析將從該天體的已知科學檔案出發,深入剖析支持「母艦假說」的各項統計異常與戰術行為,同時呈現主流科學界對這些異常的理性反駁。最終,我們將評估地球在觀測、物理攔截及資訊輿論層面的實際應對能力,並推演出三種可能的終局情境。這不僅是對一個天體的分析,更是一面映照人類文明在當前戰略能力邊界的宇宙之鏡。

--------------------------------------------------------------------------------

1. 星際訪客:3I/ATLAS 的科學觀測檔案

在展開任何戰略推演之前,必須首先立足於可觀測的事實。本章節旨在為後續分析奠定穩固的科學基礎,概述目前天文學界對 3I/ATLAS 的共識性觀測數據,這些數據是所有後續辯論的情報起點。

1.1 發現與命名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及相關科普文章的資料,3I/ATLAS 的基本發現資訊可總結如下:

  • 發現時間: 2025年7月1日
  • 發現單位: 位於智利的 ATLAS(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巡天望遠鏡
  • 命名解析: 「3I」代表這是人類觀測史上第三個被確認的星際(Interstellar)物體;「ATLAS」則源於發現它的望遠鏡系統。由於其後展現出彗星特徵,也被賦予學名 C/2025 N1 (ATLAS)。

1.2 軌道與物理特徵

整合 NASA 官方數據、科學論文及科普文章的內容,3I/ATLAS 的關鍵物理參數及其戰略意義可系統性地總結如下:

raw-image

1.3 與太陽系行星的交會

根據 Hibberd、Crowl 與 Loeb 的論文及相關軌道圖分析,3I/ATLAS 的路徑將使其異常接近太陽系中的數個關鍵行星。它將近距離飛掠金星(約 0.65 AU)、火星(約 0.19 AU)及木星(約 0.36 AU)。然而,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卻遠達 1.8 AU(約 2.7 億公里)。基於此數據,NASA 官方明確聲明,該物體對地球不構成任何威脅。

儘管有這些看似正常的科學數據,一系列無法輕易解釋的異常現象,卻為充滿想像力的「母艦假說」提供了生長的土壤,並要求我們從戰略層面進行審視。

--------------------------------------------------------------------------------

2. 「母艦假說」的論據:無法忽視的統計異常與戰術行為

雖然官方數據指向一顆自然彗星,但對其軌跡的戰略分析揭示了統計上的異常和行為模式,其巧合程度之高,足以要求我們將其視為經過深思熟慮的戰術機動來進行評估。本章節將跳脫純粹的彗星框架,深入探討由哈佛天文學家 Avi Loeb 等人提出的「科技造物假說」,並系統性地彙整所有指向 3I/ATLAS 可能是智慧設計產物的「異常」證據。

外星母艦模擬圖

外星母艦模擬圖


2.1 軌道巧合:精心設計的偵察路徑?

Avi Loeb 的論文與網路社群的討論共同指出,3I/ATLAS 的軌道存在極高的統計不可能性,暗示其路徑經過精心設計,具備顯著的戰術優勢。

  1. 低傾角逆行軌道的戰術優勢: 其軌道平面與黃道面僅 5 度的微小夾角,是從絕佳視角觀測太陽系內各大行星的理想位置。然而,其 逆行 特性使其成為一個完美的非對稱威脅,這條戰略性的完美進場路徑,足以抵銷地球現有全部基於化學推進技術的防禦資產,令攔截或伴飛任務在物理上變得不可能。Loeb 的論文計算指出,這種軌道與黃道面精準吻合的自然發生機率僅約 0.2%
  2. 多行星近距離飛掠的極低機率: 該物體的軌道不僅傾角特殊,還精準地安排了對金星、火星和木星的近距離飛掠。這種多重巧合的自然發生機率,根據論文計算,低於 0.005%。《Esquire》雜誌的文章將此行為類比為人類探測器利用行星引力進行助推(gravity assist)以節省燃料的策略,暗示這是一條經過優化的偵察或部署路徑。

2.2 戰術性隱匿:利用太陽的掩護

3I/ATLAS 在其旅程中最關鍵階段的行為模式,被認為具備高度的戰術隱蔽性。這是一場典型的軍事機動,利用自然地形,在此案例中是恆星本身,來掩護其關鍵作戰階段。

  • 近日點的觀測盲區: 在 2025年10月底通過近日點時,3I/ATLAS 將被太陽遮擋,使地球上的所有望遠鏡都無法觀測其最活躍、最明亮的階段。這為任何不想被窺探的行動,例如潛在的減速點火,創造了完美的掩護。
  • 「反向奧伯特機動」的理想時機: 這個被太陽遮蔽的位置,正是執行「反向奧伯特機動」(reverse Solar Oberth Manoeuvre)的最佳地點。這是一種最高效的減速策略,若在此刻啟動推進系統,它便能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擺脫逃逸軌道,被太陽引力捕獲,從而永久留在太陽系內。
  • 來源方向的隱蔽性: 該物體來自銀河中心方向,該區域星光密集、背景明亮,使得早期探測變得極為困難。這導致人類錯失了在它進入太陽系深處之前發起攔截任務的寶貴窗口期。

2.3 物理與化學之謎:非自然的內部運作?

除了軌道異常,3I/ATLAS 的物理與化學特徵也充滿謎團,部分現象甚至挑戰已知的物理定律。

  • 異常的氣體排放: 部分邊緣解讀,例如來自 YouTube 頻道「第7宇宙kenchen」的內容,指出了更驚人的異常:在其噴發物中偵測到高含量的「鎳(Nickel)」,而鐵的比例卻極低。此類說法雖非來自經同儕審查的學術來源,卻助長了人造物的敘事,因在該物體所處的低溫環境下,金屬氣化不符合已知物理學,暗示其內部存在未知的能量機制,例如科技反應爐的廢料排放
  • 不尋常的揮發物順序: 根據 Zexi Xing 等人的論文,科學家先偵測到了水的副產物(OH),卻未偵測到通常更容易被發現的氰(CN)。這種現象與太陽系內大多數彗星的揮發順序不同。
  • 異常穩定的軌道: 根據網路社群的討論,其軌跡展現出不尋常的穩定性。表現出活躍氣體噴發的彗星,理應會受到微小且不可預測的推力影響,從而改變其路徑。3I/ATLAS 卻維持著一條完全可預測的航線,彷彿有主動推進系統正在抵銷這些自然擾動,以確保其精確地停留在預定航道上。

這些異常現象共同構成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可能性:3I/ATLAS 的行為模式更像一個有目的、有策略的智慧探測器,而非一個隨機漂流的自然天體。然而,這些看似驚人的證據,是否也能有更平凡的解釋?

--------------------------------------------------------------------------------

3. 科學界的反駁:對「母艦假說」的理性審視

本章節將呈現主流科學界的觀點。依循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科學家們對前述的「異常」提出了更符合自然規律的解釋,並從方法論上批判了「母艦假說」的邏輯缺陷。

3.1 批判「異常狩獵」與統計謬誤

在《Avi Loeb and the Alien Technology Hypothesis》一文中,科學家 Steven Novella 系統性地駁斥了 Loeb 的論證方法,認為其陷入了幾種常見的邏輯謬誤。

  • 定義「異常狩獵」(Anomaly Hunting): 這是一種先從海量數據中挑選出極低機率的巧合,再反向構建一個特殊結論的研究方法。Novella 指出,在一個複雜系統中,總能找到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巧合,但这並不代表背後必有特殊原因。
  • 批判「樂透謬論」(Lottery Fallacy): 以軌道巧合為例,計算「飛掠金星、火星和木星」這一 特定結果 的機率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任何一個軌道組合都會產生一個獨特的「特定結果」,其機率都極低。真正有科學意義的是計算「該物體 不會 近距離飛掠任何一顆行星」的機率,而這一點並未被提及。
  • 質疑動機的後此謬誤 (Retrofitting): Loeb 根據觀測結果,反向賦予外星人「想要偵察金星、火星和木星」的動機。Novella 質疑,如果它飛掠的是水星、地球和土星,Loeb 同樣可以編造出另一個合理的動機。這種論證缺乏科學所要求的 預測性,更像是先射箭再畫靶。

3.2 自然現象的合理解釋

對於 3I/ATLAS 的物理與化學「異常」,科學界也提出了更為務實的自然成因。

  • 星際天體的獨特性: 這是人類觀測的第三個星際訪客。由於它形成於完全不同的恆星系統,其化學與物理特性本就 預期 會與我們熟悉的太陽系內天體有所不同。獨特不等於人造
  • 「冰冷顆粒」假說: Zexi Xing 等人的論文為所謂的「非自然內部運作」提供了一個直接且符合自然規律的反駁敘事。該假說解釋了為何在遠離太陽的低溫下仍有活躍的水分釋放,以及為何水的副產物(OH)先於氰(CN)被偵測到。這並非科技反應爐的跡象,而是彗髮中被拋出的巨大「冰冷顆粒」受熱後釋放水分的預期結果,此現象在其他遙遠彗星中亦曾被觀測到。
  • 對「戰術性隱匿」的直接反駁: 與 Loeb 認為其在近日點利用太陽進行戰術隱蔽的說法相反,網路科學社群(如 Reddit 用戶 Swingset-swamps)指出一個關鍵事實:「彗星 3I/ATLAS 並沒有躲著地球我們還是可以從地球上看到它。」這直接挑戰了「母艦假說」的一個核心論點,表明其並未完全利用太陽進行掩護。
  • 光譜的複雜性: 論文同時指出,彗星塵埃對光線的反射(即「紅化效應」)在不同波段的表現可能不同,這會導致對其化學成分的初步解讀出現偏差。在獲得更全面的多波段數據之前,對其成分下定論為時過早。

總結而言,主流科學界的立場是:雖然 3I/ATLAS 是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獨特天體,但目前所有觀測數據都可以在自然現象的框架內找到(或有望找到)合理解釋,尚無任何確鑿證據支持「科技造物」這一非凡的結論。

--------------------------------------------------------------------------------

4. 地球的應對:觀測、攔截與資訊戰

無論 3I/ATLAS 的真實性質為何,它的出現已然觸發了人類文明的一次全面應對。本章將從觀測能力、實體接觸的可能性,以及社會資訊與輿論反應三個層面,評估地球的實際應對能力與真實表現。

4.1 全球協同觀測:人類的「第一道防線」

面對這位星際訪客,全球天文學界迅速動員了最強大的觀測力量,構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第一道防線」。

  • 動用的觀測設備:
    • 太空望遠鏡: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韋伯太空望遠鏡(Webb)、雨燕天文台(Swift) 等旗艦級設備均已投入觀測。
    • 火星探測器:部署在火星軌道與地表的探測器,如 毅力號(Perseverance),也參與了近距離觀測任務。
  • 意外的採樣機會: 根據《科技新報》的報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意外出現。NASA 的「木衛二快艇」(Europa Clipper)和 ESA 的「赫拉號」(Hera)探測器,在各自飛往任務目標的途中,預計將穿越 3I/ATLAS 釋放的彗尾。這可能成為人類首次直接採樣星際物質的歷史性機遇。

4.2 物理攔截:一個技術上的「不可能任務」

儘管觀測能力強大,但在物理干預層面,人類的能力卻暴露出嚴重的戰略短板。Hibberd、Crowl 與 Loeb 的論文明確闡述了為何對 3I/ATLAS 進行物理攔截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 錯失的發射窗口: 論文中的軌道圖「Optimal Direct Mission to Intercept 3I/ATLAS」顯示,要向該物體發射攔截器,最佳的發射窗口是在 2024年7月,比該物體的實際發現時間(2025年7月)早了整整一年。
  • 無法克服的技術障礙: 3I/ATLAS 的超高速度和逆行軌道,對現有的化學推進火箭技術構成了巨大的能量挑戰。所需的發射能量(C3)超過 1500 km²/s²,遠超當前技術極限。這種無法攔截的現實,凸顯了行星防禦的一個關鍵脆弱性:我們的「偵測-行動」時間線,與應對高速逆行威脅的接戰需求完全脫節。當我們能夠看到並識別這類物體時,採取物理應對措施的窗口早已關閉。

4.3 資訊真空與輿論戰場

在官方數據發布緩慢的背景下,社會層面的應對陷入了資訊真空與輿論混戰,這為一場潛在的資訊戰提供了溫床。

  • 官方的沉默: 正如 Reddit 論壇上的廣泛討論,在 3I/ATLAS 於10月初飛掠火星後,NASA、中國航天局和阿聯酋的火星探測器均未及時發布相關的高清圖像,這引發了公眾對「資訊封鎖」或「國際陰謀」的猜測。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種沉默或許反映了敵對的太空強權之間,為控制一個可能改變世界格局的事件敘事而達成的幕後共識,將全球穩定置於公眾透明度之上。
  • 戰略癱瘓的完美風暴: 一個無法攔截的軌道,一系列科學上引人入勝的「異常」,加上官方由此產生的沉默,共同創造了一個巨大的資訊真空。 這個真空不可避免地被兩極分化的公眾辯論所填補,一方是堅信外星飛船並引用「黑暗森林」理論的警惕者,另一方則是相信官方說法、認為純屬自然現象的務實派。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這證明了一個足夠先進的實體無需採取公開敵對行動;其僅僅是模棱兩可的存在,就足以在目標社會中散播分裂、侵蝕對機構的信任,從而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達成戰略目標。
  • 深層的心理衝擊: 正如《Esquire》雜誌所評論的,這場爭議本身反映了人類對未知的深層渴望與恐懼。無論真相如何,3I/ATLAS 的出現已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自身在宇宙中的渺小位置。

總結而言,面對潛在的星際威脅,地球當前的應對能力主要局限於被動觀測,物理干預能力匱乏,而社會層面的應對則輕易地陷入了資訊混亂與信仰分歧的泥沼。

--------------------------------------------------------------------------------

5. 終局推演:三種可能的科幻結局

基於前述的科學數據、異常現象及地球應對能力的分析,本章節將對「母艦假說」進行三種不同意圖的科幻情境推演,探索其可能對人類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

5.1 情境一:沉默的觀察者

此情境基於「如果它只是路過,無視我們呢?」的假設,探討一種和平但極具哲學衝擊的結局。

  • 行為模式: 3I/ATLAS 嚴格遵循其預測的自然軌道,在經過太陽後,不進行任何變軌或減速,最終悄無聲息地離開太陽系,消失在深空之中。
  • 對地球的影響: 對人類沒有造成任何物理影響,但其留下的海量觀測數據和無數無法解釋的謎團(如異常的鎳排放、精準的軌道等)將永久性地改變人類的天文學、哲學和文化。它將成為歷史上最深刻的「宇宙級懸案」,迫使人類文明在心理上承認,宇宙中存在遠超我們理解的「他者」,而我們並非它們關注的中心。

5.2 情境二:隱秘的佈局者

此情境基於 Loeb 論文中關於「反向奧伯特機動」的假說,推演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接觸前奏。

  • 行為模式: 在 2025年11月底至12月初,當 3I/ATLAS 重新出現在地球的觀測範圍時,天文學家們發現其軌道數據顯示出明顯的非自然減速和變軌。這證實了它在太陽背後執行了秘密機動,已成功進入太陽系的束縛軌道。
  • 對地球的影響: 人類首次獲得外星科技存在的確鑿證據。全球將陷入巨大的政治、社會和心理震盪。各國政府將被迫放下分歧,成立全球性的應對機構。接下來的關鍵是判斷其意圖——這是一個和平接觸的前奏,還是一場戰略部署的開始?人類文明將進入一個充滿希望與恐懼並存的全新時代。

5.3 情境三:「黑暗森林」的獵手

此情境結合了 Loeb 論文中引用的「黑暗森林」理論和社群中關於「動能武器」的猜測,推演最具威脅性的結局。

  • 行為模式: 在經過太陽後,3I/ATLAS 不僅沒有減速,反而利用太陽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了加速和軌道調整,航向直指地球。其抵達時間窗口與 Loeb 論文中預測的攔截地球的最佳日期,2025年11月底至12月初,完全吻合。
  • 對地球的影響: 這將是最高級別的生存威脅。由於缺乏有效的物理攔截手段,地球文明的應對能力將極其有限。此情境將迫使人類社會在極短時間內做出終極抉擇:是嘗試發動註定徒勞的抵抗,還是準備迎接文明的終結?這也將是對人性在極端壓力下最殘酷、最真實的考驗。

--------------------------------------------------------------------------------

6. 結論:一面映照人類文明的宇宙之鏡

雖然現有的科學證據壓倒性地指向 3I/ATLAS 是一個獨特而迷人的自然星際彗星,但對「母艦假說」的嚴肅推演絕非毫無意義的智力遊戲。恰恰相反,這位星際訪客如同一面來自宇宙深處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人類文明在21世紀的能力邊界與內在脆弱性。

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觀測能力來認知宇宙,卻在物理干預和社會共識上顯得異常脆弱。我們能夠動員全球最強大的儀器網絡來追蹤一個遙遠的光點,卻無法對其施加任何物理影響。更重要的是,在面對一個高風險、低確定性的宇宙事件時,官方的沉默與資訊的延遲輕易地撕裂了公眾信任,催生出陰謀論與社會恐慌。

因此,3I/ATLAS 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緊急的全系統壓力測試。它證明了21世紀的行星防禦不僅僅是發現和偏轉小行星的技術挑戰,更是一個複雜的地緣政治與資訊領域的挑戰。這次事件暴露出的主要脆弱性,並非我們缺乏更強大的火箭,而是我們缺乏一套健全、統一的協議,來管理高風險、低確定性的宇宙事件。 無論它是一顆彗星還是一艘飛船,3I/ATLAS 已經傳達了它的訊息:我們在戰略上,尚未為一個擁擠宇宙的複雜性做好準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lyturtlex 旅圖誌
28會員
159內容數
FlyTurtlex 海洋生態旅遊愛好者及業餘水下攝影師,也是一位創新管理者、平面設計師、及講師;也是一位臼井靈氣療癒師、光束靈氣點化師、生命回溯溝通師及身體覺察的實踐者,以海洋保育為出發點,邁向永恆之愛與光的揚升之旅!​
Flyturtlex 旅圖誌的其他內容
2025/09/18
作者分享其10多年來在14間公司服務的豐富經歷,歷經多次被支遣、公司倒閉、欠薪等困境,卻也因此累積多元職能,最終成為備受倚重的斜槓工作者與創業夥伴。文中闡述其職涯轉變、技能提升與心態調整,以及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2025/09/18
作者分享其10多年來在14間公司服務的豐富經歷,歷經多次被支遣、公司倒閉、欠薪等困境,卻也因此累積多元職能,最終成為備受倚重的斜槓工作者與創業夥伴。文中闡述其職涯轉變、技能提升與心態調整,以及從失敗中學習成長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2025/07/27
《水行俠》(Aquaman)系列電影,其故事背景設定在海洋深處的亞特蘭提斯王國,間接帶出海洋保護的意涵。雖然電影本身以超級英雄冒險為主軸,但其視覺呈現與劇情元素觸及了海洋生態、環境破壞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7/27
《水行俠》(Aquaman)系列電影,其故事背景設定在海洋深處的亞特蘭提斯王國,間接帶出海洋保護的意涵。雖然電影本身以超級英雄冒險為主軸,但其視覺呈現與劇情元素觸及了海洋生態、環境破壞與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等議題。
Thumbnail
2025/07/23
本文探討美國電影中青少年超級英雄的文化意涵,從個人主義、多元包容、青春期焦慮、消費主義和道德責任五個面向深入分析。文章以蜘蛛人、驚奇少女等例子,說明這些角色如何反映美國社會價值觀、時代精神和青少年經驗。
Thumbnail
2025/07/23
本文探討美國電影中青少年超級英雄的文化意涵,從個人主義、多元包容、青春期焦慮、消費主義和道德責任五個面向深入分析。文章以蜘蛛人、驚奇少女等例子,說明這些角色如何反映美國社會價值觀、時代精神和青少年經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3I/ATLAS是一顆經科學界確認的星際彗星,為人類迄今觀測到的第三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它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巡天望遠鏡發現,當時距離太陽約4.5個天文單位。
Thumbnail
3I/ATLAS是一顆經科學界確認的星際彗星,為人類迄今觀測到的第三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它於2025年7月1日由位於智利的ATLAS(小行星陸地撞擊持續報警系統)巡天望遠鏡發現,當時距離太陽約4.5個天文單位。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1976年,NASA的一名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人臉形的建築,形狀如此規則的建築極有可能是人造的,這意味著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某種文明。 而後,NASA為了吸引公眾對於火星和自身的關註,將這張照片公之於眾,沒想到單這張人臉照片就成了一個大新聞,然而NASA似乎不希望太多的關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霍金對外星人的一些看法很值得重視,他警告人們要小心尋找外星人,因為外星人可能有惡意。他的一些意見包括,外星人有可能是為了掠奪地球的資源而來,也可能對地球帶來災害,因此不建議尋找外星人。
Thumbnail
霍金對外星人的一些看法很值得重視,他警告人們要小心尋找外星人,因為外星人可能有惡意。他的一些意見包括,外星人有可能是為了掠奪地球的資源而來,也可能對地球帶來災害,因此不建議尋找外星人。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由於人類與AI的戰爭爆發,加上外星人的幫忙,主角踏上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冒險。
Thumbnail
由於人類與AI的戰爭爆發,加上外星人的幫忙,主角踏上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冒險。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