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如何打造你的招牌咖啡?從風味設計到命名策略
開一家咖啡館容易,但要讓人記得你,往往只靠一杯「招牌咖啡」。那一杯代表你的咖啡,不僅是味道,更是你的靈魂。許多創業者開店後才發現:顧客不一定會記得店名,但會記得那杯「讓他驚訝」的飲品。
這一章,我們就從風味、命名與品牌語言三個角度,談如何打造屬於你的招牌咖啡。
一、風味,是品牌的第一個故事
咖啡的風味,不只是比例與配方,它是一種「個性」。有的品牌走「清新花香系」,有的偏「厚實焦糖系」,這背後,其實都代表著品牌想讓人感受到的性格。- 想傳達溫柔與細緻:可用中淺焙豆,帶出果香與酸甜層次。
- 想表現穩重與深思:中深焙是好選擇,苦甜平衡更能代表成熟感。
- 想走個性與創新路線:混合冷萃、香料、果乾、甚至氣泡,都能創造話題。
風味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讓人一入口,就能知道這杯咖啡背後的個性。
二、命名,讓人一聽就記得
一杯咖啡的命名,決定了它能否成為故事。舉例來說:
- 星巴克的「焦糖瑪奇朵」聽起來就像甜點,名字有畫面;
- 台灣許多獨立咖啡館的「初見」、「晚安拿鐵」等名字,則充滿情感連結。
命名的技巧在於:「勾起情緒」或「喚起想像」。
- 勾起情緒:用字能讓人感受到情緒(如「微光拿鐵」)
- 喚起想像:名字能讓人看到畫面(如「山霧冷萃」)
如果能讓顧客在點單時微笑,那就代表名字已經成功一半。
三、風味與命名的連結:打造記憶點
風味是靈魂,命名是外衣,兩者結合才能成為招牌。例如:
- 若是清新果香的冷萃,可取名「晨光」或「微醺夏日」;
- 若是帶焦糖堅果風的拿鐵,可命名為「午後森林」或「回家路上」。
命名要和風味有關,卻不必解釋一切。留一點想像空間,反而讓顧客願意「再喝一次去理解它」。
四、實際策略:如何創造「那一杯」
- 從顧客回饋開始:觀察哪一杯最常被重點提起。
- 從季節靈感出發:每季推出新變化,觀察哪個成為固定話題。
- 從品牌故事延伸:若你的品牌主打「手作」或「溫度」,那杯咖啡也該能傳達這感覺。
成功的招牌不是配出來的,而是「被顧客選出來的」。
下個結論。。
招牌咖啡不是最貴、也不一定最難做,而是「最能被想起的那杯」。
當顧客離開時,嘴裡念的不是品牌名,而是那句:「我想再喝一次那杯 ——」。
那,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作者:聞咖啡(編輯:啡常時光)
- 一杯咖啡能否成為「招牌」,從來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靈魂的呈現。
- 有時是一個香氣的瞬間,有時是一個名字的溫度。讓人記得的,從來不是咖啡本身,而是那一份被理解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