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建國小、革實院土地變遷】
沿著木柵路一段,來到遷校後的永建國小。新校舍距舊址(現為同心華德福學校)約六百公尺,校地面積達八公頃,環境寬敞、設施新穎,不但有操場、體育館、游泳池、還有空中廊道與生態教室,許多台北市的小學生會特地來這裡上生態課。
不過,這塊土地背後的歷史,卻遠比學校本身更為曲折。
這裡原本是革命實踐研究院(簡稱「革實院」)的所在地,建於1953 年,當時名為「中興山莊」。那是國民黨遷台初期,為培養黨內接續人力、訓練黨員所成立的專屬機構。蔣中正曾多次在此發表演講,進行「反攻復國」的訓話,是當年極具象徵意義的政治教育機構。
中興山莊中央有一座升旗台,除了升旗之外、因蔣主席常來此訓話,具有時代意義,這座升旗台後來被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不過在校地重整時,它的位置略有移動,但仍保留原貌。
革實院的歷史幾經波折。最早為1949年陽明山成立的革實院,稱為「陽明山莊」,1953年在當時的台北縣木柵鄉中興山莊設置分院,幾經搬遷合併後,1994年革實院(後改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簡稱「國發院」)全院完整搬回木柵此處,但不久之後,整片土地在 2005 年 被公開標售,由元利建設以 38.3 億元標得。
中興山莊範圍內包含眾多私地主土地及公有土地,由於原屬「機關用地」,依規定不能直接作為建築用地。元利必須捐出 30% 的土地給台北市政府,約 2.4 公頃(約六、七千坪),作為公共用途。這筆土地捐出後,剩餘土地才能轉作建築用地。
地方民意代表與永建國小校方隨即向市府爭取,將這塊捐出的土地作為新校區。當時舊校區腹地狹小、缺乏操場,遷校成為迫切需求。經協調後,市府正式核准,於 2014 年至 2018 年 間興建完成,耗數億元,新校舍於 2018 年啟用。

永建國小

永建國小周邊環境清幽

位於永建國小內的歷史建築升旗台


革實院的升旗台舊照

原位於陽明山的革實院
顏老師展示出兩塊古物。正面印有車輪黨徽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字樣,背面刻著「革命實踐研究院 贈」的紙鎮,據說這是革實院在清理辦公室時找出,原本打算丟棄,後來送給文山社大當教材,作為革實院歷史的見證。
永建國小的新校區對面這一大片寬廣的基地,就是元利建設取得土地,興建中的元利四季莊園。這裡的腹地極為遼闊,過去都屬革實院的範圍。
革實院院區內有幾棟建築物,包括秋瑾堂、育樂室、民眾會堂、保健所等設施在 201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尚在整修無法進入參觀。
而元利建設在這裡開發了高級住宅區「元利四季莊園」,如今一坪售價超過百萬元。對比當年革實院標售價格約一坪二十多萬,顯示土地價值的驟變,也引發社會討論。
在開發過程中,還流傳著一段引人注目的故事:
當年有一位地主,在1962年遭國民黨員郭驥、木柵鄉長以及4名攜帶槍枝的軍人「持槍押人」脅迫簽立「杜賣證書」(買賣契約)被迫將土地移轉登地給國民黨。這塊北側的土地約有一千多坪,以19萬1100元賣予國民黨(105元/坪)。他是大稻埕「鳳梨大王」葉金土的後代——葉中川的地產。但葉家一直拒領國民黨所付款項,主張國民黨須歸還強佔土地,後來提告元利建設。元利主張自己是善意第三人,但事件登上報紙後,「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介入協調,最終達成和解,元利建設以捐贈方式,給付國家8億多元。
回望這段歷史,從革實院的政治訓練場,到元利建設的豪宅社區,再到新永建國小的教育園區,同一塊土地在七十年間經歷了權力、利益與教育價值的輪替。

革實院開發中的元利四季莊園,每坪超過百萬

舊革命實踐研究院4棟歷史建物秋瑾堂、育樂室、民眾會堂、保健所。(圖片來源:文化部官網)

中興山莊正門舊照(圖片來源:自由時報資料照)

強調緊鄰萬坪木柵公園的元利四季莊園

元利四季莊園

革實院南側,今元利四季莊園基地(圖片來源: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革實院北側,今永建國小及附近豪宅大樓(圖片來源: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園區前的道路早年叫做光明路,但因與北投的光明路同名,後來改為光輝路。這個名字的由來,也與這裡的歷史有關——因附近設有台電公司,因此「光明」「光輝」這類名稱便成了道路命名的靈感來源。
【光明大戲院:木柵人的青春記憶】
走在木柵路一段的小巷中,很難想像這裡曾有一座熱鬧非凡的戲院——光明大戲院。它誕生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正值木柵由鄉升格為市區、地方邁入快速發展的年代。戲院與周邊市場同時開幕,地點鄰近考試院與革命實踐研究院,成為公教家庭、學生與居民休閒娛樂的熱門去處。
當年電影、布袋戲、歌仔戲、歌舞團輪番登場,甚至還有巨星隨片登台,風華一時。戲院外頭,熱狗攤、乾麵攤、爆米花機、飲料機香氣四溢,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中山國小的畢業典禮也曾在這裡舉行。後來,蛋堡〈噓...〉與盧廣仲〈愛情怎麼了嗎〉都曾在此取景,讓老戲院再度在銀幕上閃耀。
光明戲院由地方仕紳陳乾經營,他同時也是景美「來來佳佳」戲院的老闆。市場的經營與管理則由他的太太負責,街坊鄰居親切地稱她為「乾嫂」。當年市場裡人潮鼎沸,販售中藥、雜貨與小吃,是溝子口一帶生活採買的重要據點。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眷村改建,市場逐漸沒落。1987 年的一場大火更重創戲院。雖一度改裝為四廳聯映的二輪片戲院,但仍難敵環境變化。捷運通車改變人潮動線,數位化浪潮取代了膠卷電影。2012 年,光明戲院貼出「內部整修」公告後,從此沉寂無聲。
曾經是木柵最亮眼的地標,光明大戲院見證了溝子口半世紀的繁華與落幕,也留下文山人共同的青春記憶。

光明大戲院及周邊沒落的傳統市場

曾經人聲鼎沸的光明大戲院及周邊傳統市場


光明大戲院走過44個年頭,於2012年歇業至今。附近即將都更改建
【溝子口溪與景美溪交會】
離開木柵路一段260巷光明大戲院,從光輝路往外走,腳下的道路其實是早年溝子口溪的路徑。
這條溪水於光明公園一帶分成兩條支流,一條是從永建國小方向流下來,經過巷弄、全家超商附近匯流;另一支則從下崙尾方向流來,兩股水流會合後排入景美溪。如今水圳大多封蓋為暗渠,但仍可從地勢與排水設施中,推測出昔日的水流脈絡。

光輝路上仍可見的傳統商號


這條彎區的道路是昔日的溪流

中美合作標誌

回望溪流路徑

兩水匯流處,光明公園
穿過光明公園,沿著水流方向,通過兩排樓房,走到底,就會來到溝子口溪與景美溪的交會處,出現明渠段,以及樓房之間的中港抽水站,外面便是景美溪的堤防。這裡是防洪工程的重要據點,一旦溪水高漲,閘門關閉,抽水站就會啟動馬達,將內水抽入溪中,以防積淹。
抽水站的名稱「中港」,其實也藏著一段地名的推測。根據地方耆老與顏老師的推測,古代人可能稱這條溪為「中港溪」,而景美溪則是「大溝」。因此「溝子口」這個地名,可能就源自「中港口」,也就是中港溪流入大溝之處。雖然文獻上尚未明確記載,但這樣的推論相當合理。
回望這一帶的歷史,從漢人於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入墾以來,溝子口這個地名已經延續了將近三百年。從水圳、煤礦、眷村,到今天的學校、住宅與捷運站,這片土地的樣貌不斷改變,但「溝子口」這個名字,始終留存,像是一條記憶的水脈,靜靜流過文山的土地與歷史。

通過光明公園,河道流往兩座公寓之間

兩排公寓之間,底下是溝子口溪。曾住在附近的同學說,以前還沒封蓋時上面架有便橋

溝子口溪

溝子口溪

溝子口溪與景美溪的匯流處,眼前是中港抽水站
◎感謝文山社大顏文魁老師領路解說
◎參考
1.【國家發展研究院】(中興山莊舊址) 與民爭地、我們與都市計畫的距離
2.革實院土地案 擬追徵國民黨2.8億
2.文山區木柵 「光明戲院」之美麗與哀愁
3.追憶木柵戲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