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南新村-聚落建築群
文山區位於台北市的最南邊,整個區域主要由兩大山系和一條河流構成。北邊是南港山系,南邊是二格山系,中間流經景美溪,從東北流到西南,把整個區域自然分成南北兩半。以河為界,北邊(右岸)有仙跡岩、興隆山、中埔山以及最尾端的蟾蜍山,都屬於南港山系;而南邊(左岸)的山丘,如指南宮後方的指南山、猴山及二格山則屬二格山系。
今天探索的地區,則是在景美溪南邊(左岸),從空照圖來看,左岸是多山起伏的地貌。雖然現在建物蓋得多,似乎看不到甚麼高山,但其實大部分地方還是山。

台北市文山區位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開放資源)

文山區由景美溪流經,劃為兩大山系,北邊為南港山系、南邊為二格山系
在文山地區,可以分出幾個次分區:景美、興隆、萬芳、木柵、二格山。景美溪左岸屬於二格山次分區,最高點是二格山(海拔 678 公尺)。二格山次分區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山坡地,這裡包括了四個里:
- 老泉里:因境內有待老坑、阿泉坑,各取一字而得名「老泉里」,該地以產綠竹筍著名。
- 萬興里:原本範圍包含木柵動物園、小坑溪(萬壽溪)流域範圍及政大。在文山區煤礦業興盛的年代,小坑溪流域的居民多以礦業為生,同時也有人養雞、養豬,或種菜維持家計。
- 政大里:原屬於萬興里,後來因二期重劃區人口增加,2010年從萬興里獨立出來。現在涵蓋政大校區及小坑溪文學步道一帶。
- 指南里:境內有大坑溪(指南溪)流域,也就現在貓空地區的主要範圍。貓空除了是泡茶盛地,還曾因形成壺穴景觀而聞名。
萬興的古地名「十一命」
在這四個里當中,看起來平凡無奇的「萬興」里,其實原本有特殊的古地名叫「十一命」。會取一個這麼怵目驚心的地名,是因為真的發生過命案,而且奪走十一條人命!(※註1)
約280年前,也就是清乾隆十年,張姓、鄭姓等族人在此開墾土地。據傳,他們在柑仔山山坳一帶收割稻穀時,遭遇泰雅族原住民出草,原本一行十二人,其中十一人喪命,僅有一人因躲在稻穀桶內而逃過一劫。
這段故事後來被流傳下來,為了提醒世人對原住民保持戒心,便以「十一命」來稱呼這片地方。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十一命」改稱「新興」,後來隨地區發展,戰後又演變為今日的「萬興」。
地名的更迭,反映早期先民在拓墾過程中面臨的險境,也折射出不同時代人們的心理與願望。
景美溪左岸有四條重要支流:待老坑溪、阿泉坑溪、大坑溪(源自二格山)和小坑溪(源自猴山岳)。高老師特別提到,猴山岳的山形宛如一隻躺臥的猴子,在左岸群山之中格外突出。無論人走到哪裡,幾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因此,若台北的北邊以觀音山為象徵,南邊就該由猴山岳來代表了。

政大的水患記憶
國立政治大學前身為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創設的「中央黨務學校」,1947年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1954年在台復校,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所復校的國立大學。校園選址在指南山麓,靠近景美溪,環境清幽,但低窪的地勢使這裡長期飽受水患之苦。這裡的淹水紀錄十分驚人,水深曾達兩公尺高,當地人形容大水幾乎淹沒一樓。
從老照片中,可見四維堂前一片汪洋、橡皮艇划過晶晶冰果室,淹水成了地方的共同記憶。為了改善淹水問題,大坑溪曾截彎取直、1979年因颱風而加高堤防,又建了抽水站等等,自1950年代起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整治工程。
學校側門口附近保留的水位測量儀(又稱水標尺),是如今校園中唯一殘存的淹水見證。此外,校區內四維樓與果夫樓之間的橢圓形噴水池,據說取材自當年救災用橡皮艇的意象,成為建築景觀與校園歷史記憶的連結。

指南路往貓空方向。(照片來源:新聞系校友周國偉)

政大師生搭乘橡皮艇逃生。(照片來源:新聞系校友周國偉)

水患今昔(圖片來源:政大校友服務網)

放置在指南路側門附近的水標尺
鄭氏家廟延慶堂
從政大指南路側門過馬路,鑽進康是美旁邊的無名巷。一座紅磚瓦的三合院,隱身在巷弄之間。這是鄭氏家廟延慶堂。
文山地區除高、張、林三大姓之外,來自福建安溪的鄭氏家族也是政大周邊最早的拓墾家族之一。自1745年左右來台開墾,他們歷經泰雅族出草的「十一命事件」,也面對與其他漢人的衝突,例如曾在番公館與張家爭地。一路走來,鄭氏家族逐漸在新興、小坑一帶建立據點,也曾向右岸的馬鳴潭、打鐵寮拓展土地。
鄭家在穩定落地後,於1888年建造家廟「延慶堂」,當時經濟並不富裕,還曾向外借款以完成建設。家廟的建立象徵家族在台扎根的歷程,也反映清統治台灣後期,許多家族開始興建宗祠的風氣。鄭烈培是當時家廟建設的重要代表人物,曾負責簽約與協調土地事務;其名字也出現在1872年小坑福德宮的碑上。日治時期,在鄭河南的帶領下,鄭家逐漸發展成富豪家族,建立六大房,影響深遠,甚至樟山寺的柱子上也刻有他的名字。
1938年(昭和13年),鄭家再次重修延慶堂,家廟規模與建材更加完善。布幔翻開時,可見「鄭氏家廟」四字。延慶堂不僅是家族祭祀中心,也承載了鄭氏先民在文山地區拓墾、奮鬥與發展的重要歷史。







出屐起的橫樑支撐圓柱

保留了木柵區的門牌
離開延慶堂,沿著指南路二段45巷往化南新村方向前行,可以看見木柵地區許多早期拓墾的大家族身影。早在清領時期之前,他們便來到台灣開墾。像是指南路三段貓空一帶、指南路一段,大多屬於張家勢力;而在二段,則由鄭、龐、謝三大家族分據,其中政大復校時所使用的土地,大部分是謝家所有。

化南新廈
政大文人眷村「化南新村」
指南路二段走到新光路一段,樹影搖曳間,一排二層樓紅磚屋映入眼簾,既整齊有致又散發著生活氣息。這裡就是「化南新村」。
1954年政大在台復校後,為解決教職員的居住問題、減輕舟車勞頓之苦,自1964年起陸續興建教職員宿舍。化南新村原規劃為甲、乙、丙、丁四區,依身分分配不同大小格局:職員宿舍較小,教員宿舍較大,並分階段完工後,提供教職員住宿使用。直至1990年,丙、丁兩區拆除改建「化南新廈」,如今僅存的是甲、乙兩區。
化南新村由沈祖海建築師設計,展現1950至1960年代盛行的現代主義風格。住宅為雙拼式兩層樓建築,外牆以清水紅磚砌成,圍牆呈Z字形,兼具美觀與防震穩固功能。第一批房舍在線條簡潔中蘊含細膩巧思:大小窗戶比例講究,門廊設有滴水線,窗台傾斜設計利於排水,低調樸實卻見工法用心;由於位處木柵低窪地區,樓板特地架高約一公尺;外牆拉毛處理也增加耐候性,使建築在長年使用中展現防災與耐久的價值。
除了建築本身,化南新村的環境規劃亦別具匠心。住宅群內設有獨立小院落,住戶多種植構樹、尤加利、鳳凰木與果樹,綠意盎然;此外,村內甚至保留了如今罕見的杉木電線桿,讓人發悠古思情。
化南新村的居民多為文學、法律與哲學領域的教授,因此被稱為「文人眷村」。曾在此居住的學者,包括李鍾桂、江炳倫、施啟陽、熊公哲、周世輔、苑覺非、張則堯、雷飛龍等人,讓這片紅磚聚落不僅見證戰後建築的空間特色,更是戰後重要的人文地景。



化南新村採雙拼兩層樓設計,呈現1960年代盛行的現代主義風格,外觀低調簡約重視實用功能

門廊可見細膩的滴水線處理

清水磚砌牆面上有拉毛線處理,也反應了一樓的樓層高度

Z字型牆面讓房子外觀有明暗相間的效果,也比一般牆面防震,具有防災功能

眷村內保存了杉木電線桿

不同造型的窗戶設計,注重採光

因應地勢低窪,建築特別採用架高一樓樓面的設計,以提升防災與居住的安全性

園區內盛開的鳳凰木
化南新村最具代表性的一條巷子,曾是多部影視作品的取景地,《陽光普照》、《犀利人妻》、《一頁台北》等都在此留下經典畫面。



眷村保存運動
然而,十一年前的一紙公告,為這片眷村掀起波瀾。2014年,政大張貼公告,宣布教職員宿舍將拆除改建為法學院大樓。居民收到搬遷通知後,陸續搬離,只剩下一戶張奶奶堅持留下。張奶奶的先生張則堯是財稅專家,當年政大四維堂正是由他負責籌資建成。先生過世後,張奶奶仍持續住在這裡,她不捨搬離住了四十年的家,自稱是「釘子戶」。
隔年五月,政大無預警先拆除了兩棟宿舍。2015年6月,政大師生在化南拆遷前夕,舉辦了一系列「憶南忘」的活動,利用化南新村的閒置空間辦展覽、講座,希望藉著活動,讓大家好好地與化南說再見。
資深媒體人陳淑美與銘傳大學教授苑舉民自小在此居住成長,對這片聚落有深厚感情。他們在活動中經常碰面,六月底活動最後一晚,兩人在化南小公園望著聚落感嘆:「這麼美的地方,就要消失了,難道不能留下來嗎?」於是,他們與苑太太決定去找萬興里里長詹晉鑑陳情,希望政大能手下留情,聽取居民不願拆除的心聲。除了三人之外,還有許多居民也持同樣想法。法學出身的詹里長建議,透過提報文化資產,是當前暫緩拆除的唯一機會。
在陳淑美建議下,大家分頭蒐集化南的資料,並邀請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梁銘剛協助,研究建築空間結構,展開討論。在地方與學界通力合作下,短短幾個月內完成資料蒐集,送交文化局。11月化南新村被列冊追蹤;2016至2017年間各界持續發聲,政大傳播學院學生更拍攝影片、撰文紀錄,喚起社會廣泛討論。最終,2018年文化局公布園區全區保留,經過後續公聽會與審議程序,2020年正式定案,成功登錄為「聚落建築群」。
此後,校方將部分空間作為學生中繼宿舍使用,讓這片「文人眷村」得以延續其歷史與人文價值。

化南小公園不但是化南居民聚會聊天之處,也是陳淑美、苑舉民與太太王曉敏討論起化南保存的起點。
化南新村完整保留1960年代台灣建築特色,也呈現眷村生活與本省、外省族群交融的時代背景。它與政大創校密切相關,許多1949年來台的教授如傅宗懋、雷飛龍、荊知仁,不論在學術或政治上都對中華民國發展貢獻良多。若此聚落被拆除,等同抹去這段重要的歷史記憶。我們有責任守護它,讓後代仍能看見這段歷史。

化南新村甲乙區以及重要學者平面圖(圖片來源:化南萬興願景團隊)

化南新村建築價值圖(化南萬興願景團隊提供)

化南新村的生態地圖(圖片來源:化南萬興願景團隊)




傾斜的窗台設計
這裡就是2015年5月,政大校方無預警拆除的兩棟宿舍,如今舊址已成為一片空地,位置靠近秀明路二段。
空地左側這間宿舍,曾是熊公哲的住所。熊公哲是一代儒學大師,五四運動時期的新儒學代表人物,也是政大中文系的重要教授。


熊公哲教授舊居
對於這批能夠幸運保存下來的老眷舍,高靜芳老師有感而發:「能夠與大師在同樣的空間裡學習、思考,對人生會有何等的啟發!台灣不缺高樓,但這樣的空間卻格外珍貴。」
老眷舍的保存,提醒我們珍惜那些啟發心靈、孕育文化的場域,因為正是這些地方,塑造了台灣學術與人文的厚度。
★延伸閱讀:文山行〔8〕指南山下:新興與小坑地區歷史探索(下)
◎感謝文山社大高靜芳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政大校門口(起點)--鄭氏家廟延慶堂-化南新村-十一命廟(柑仔山山坳)-政大指南校區-大小坑溪匯流處-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小坑福德宮、「小坑石埤」古碑與老朴樹-政大一街-保甲路-指南宮竹柏參道口
※註1:據台北市文山區台北市志卷尾第一章〈大事記2009〉:清乾隆十年(1745)泉州人張文旭與鄭姓家族等十一人開闢土地,悉遭「番」害而亡。該地遂名「十一命」,為今文山區內。
◎參考資料:
‧水標‧記憶 - 國立政治大學全球校友服務網
‧化南新村,是家
‧以影像促成保存:化南新村的故事 – 眼底城事
‧從1960到2016年:化南新村未完結的故事
‧張則堯 - 政大記憶網
‧賴祥蔚》政大旁老地名十一命 藏有兩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