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區溝子口、埤腹地景變遷】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若回望一百多年前,景象完全不同。
1904 年的《台灣堡圖》顯示,這一帶地勢低平、容易積水,因此居民多選擇住在山邊,平地上仍是一片荒涼。當時這裡有個埤塘,名叫「褲腳埤」,因形狀像褲管而得名。埤塘主要用來灌溉,農人會踩龍骨車把水打上來。據《文山區志》記載,日本時代 1900 年代初期修築了第一條道路後,這個埤塘便逐漸被填平,成為台車道,之後又陸續變成建地。如今我們腳下的土地,其實是被一層層填起來的。

1904年《台灣堡圖》(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顏文魁老師繪製)

1904年《台灣堡圖》褲腳埤(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顏文魁老師繪製)
1945 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文山地區開始出現劇烈變化。當時整片仍是農村,1948 年的空拍圖可見彎曲河道與大片農田,尚未有房舍聚落。然而隨著國府來臺,這裡成為軍眷疏散與安置的重要區域,地景迅速改變。1945 年文山地區人口僅約一萬人,到了 1952 年激增至四萬八千人,七〇年代已達十八萬人,最高峰更達二十六萬人,是數百年來變化最大的一段時期。
這段期間,周邊逐漸建立起許多重要機構:
1951 年設立考試院、1952 年有永建國小、1953 年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1954 年為政治大學、1956 年又有世新大學。隨著這些單位的進駐,附近陸續形成十數個眷村,如中興新村、埤腹新村、三義新村、博愛新村、考試院眷屬宿舍、臺電眷村等,眷村文化也深深影響了文山地區的生活樣貌。
東南科大的林惠娟老師回憶,1947 年隨父親來台實習後便定居於此。她說,1950 年代以前這裡仍是一片農村,國民政府遷台後則成為眷村聚落,這是文山、木柵地區最明顯的轉折。到了 1970 年代,空拍圖上已經是密密麻麻的建築與道路網,昔日農田與埤塘幾乎消失。

1974年空照圖

眷村分布圖(圖:顏文魁老師繪製)
顏文魁老師說,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社會,這一帶的居民來自四面八方,形成多元的在地文化。他是1980 年搬來這裡的,算是第三代移民。
文山地區的高、張、林三大姓當中,仍可找到高氏派系的宗祠有:上派三房-高佛成(溪口國小)、上派四房-高佛福(樟樹腳下崙尾)、下派長房-高基傳(新店百忍街)、下派三房-高積淵(萬慶街)、下派四房-高積祥(世新管院後方)等。其中,高積祥古厝就位在埤腹地區,見證土地從埤塘變成建地的過程。
現在所站的土地都屬於高家的,原本房子是蓋在水塘邊,高家的地後來改建為大樓,房子蓋得相當穩固,也讓周圍地勢逐漸抬高、成為今日的樣貌。

高家的地

顏老師拿出自家的地籍圖,上面標示了「池」字。可見過去曾是埤塘
【考試院與永建國小的地景故事】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棟宏偉建築——考試院大樓,其實歷經了幾次變遷。
考試院目前的正面建築之一叫做**「傳賢樓」,興建於 1996 年。這個名稱取自蔣緯國的生父、第一任考試院長戴傳賢(*註1)之名,以表紀念。不過,戴傳賢雖任職考試院長長達二十年,但其實他本人並未來台,當時是由代院長 劉永建 帶領考試院來到台灣。也因為劉永建的貢獻,民國58年,台北市政府將考試院附屬小學更名為 「永建國小」。
考試院剛遷台時,並不在現址。
當年,考試部最初設在台北孔廟內,而 銓敘部則設在孔廟旁的文昌祠。直到 1951 年,考試院才正式搬到現在這個位置。當時這裡還只是片平房區,周邊也設有宿舍供員工與眷屬居住。隨著人員增多、眷屬小孩也需要就學,便設立了附屬小學,最初是私立性質的考試院附屬小學。
後來,隨著木柵地區併入台北市,學校轉型為公立永建國小。多年後,永建國小面臨新挑戰。原校區腹地狹窄、沒有操場,難以發展完整的校園活動。於是學校與地方單位協力爭取新校地,最終在 2014 年後 展開遷校計畫,並於 2018 年 成功遷入新校區。原本的舊址,則由台北市政府租給一所實驗教育學校——「同心華德福學校」 使用。
如今,這裡成為一所結合小學與中學的華德福實驗中小學,主打「全人教育」。學校從一年級到九年級都有,採取沒有課本的學習方式,希望孩子能專注於生活與感受的學習。作為特案學校,每年學費約十萬元,是目前台北少見的完整華德福體系學校之一。

考試院大樓(圖片來源:顏文魁老師)

考試院大樓正面的傳賢樓,名稱取自第一任考試院長戴傳賢

學校沿革清楚記載學校變遷過程

永建國小搬遷後改為同心華德福
【消失的永建超市與未來捷運溝子口(考試院)站】
在華德福學校旁不遠的地方,有一塊正在施工的空地。這裡原本矗立著一棟社區大樓,一樓曾是居民熟悉的永建超市。許多當地人對它印象深刻,因為這裡幾乎是社區的生活中心,里民活動中心和民生採買都在此處。然而,後來這棟大樓被檢測出含有海砂混凝土,結構不安全,因此整棟拆除,只留下這片空地。
如今,這塊地正進行捷運地下工程,未來將成為**捷運溝子口站(考試院站)**的出入口之一。捷運完工後,站體就在我們腳下,未來可能成為捷運共構的大樓。
這個捷運出口的位置,其實經過多次討論與調整。原本規劃要設在「國家考場」正前方,但因考試院方面擔心施工影響安全與景觀而反對,最後才將出口改設在現在這裡——靠近原永建超市的位置。為了配合工程,周邊部分樹木也被移除。
那麼,為什麼要在這裡設站呢?
原因很簡單——為了考試院。這一帶是考試院的國家考場,過去若要搭乘大眾運輸,只能依賴公車,路途遙遠、交通耗時。地方居民與考試院多年來一直爭取捷運能夠延伸到此,如今終於在環狀線南環段的規劃中成真。未來的溝子口(考試院)站,將大幅改善文山地區的交通便利性,也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節點。
「溝子口」這個地名,其實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早年這裡地勢低,有溪水匯流成溝,因此被稱為「溝子口」。地名沿用至今,成為捷運站名的一部分,也讓這段歷史在現代交通建設中被延續下來。

木柵路一段的考試院國家考場

捷運施工中的木柵路一段考試院附近

未來的捷運路線
【李家包子與文山礦業記憶】
走讀路線來到這家不起眼、沒有招牌的老店——李家包子(木柵路一段236號)。這家店在地方上已經有超過 八十年的歷史,是許多在地人記憶中的味道。雖然店面小小的,但每天一開門便有熟客上門,中午過後常常就賣完,還有「買十送一、過午即無」的傳統。包子皮薄餡多,料實在,正如店主夫妻兩人勤懇樸實的性格。
這對夫妻——李伯伯與李媽媽,其實並非一開始就在這裡賣包子。他們早年在芳川煤礦工作,是典型的礦工家庭。李伯伯當年擔任礦場的總務,負責炸藥與器材的管理;李媽媽則在礦坑口撿煤,後來還兼開雜貨店,為礦工與家屬提供生活用品。那是台灣礦業興盛的年代,文山地區仍可見運煤車、礦道與礦工宿舍的景象。
然而,隨著煤礦逐漸枯竭、芳川礦場收坑,礦業榮景成為歷史。李伯伯與李媽媽離開礦區,搬到現址重新生活,開始賣起包子。從礦坑到包子店,從黑煤的勞動到白麵的香氣,他們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生活,也默默保存了那段屬於文山的礦工記憶。
如今台灣的礦業文化逐漸消失,李伯伯與李媽媽這樣仍在世、親身經歷礦業歲月的人,已經非常珍貴。那股包子香裡,混著煤礦的記憶,也混著老礦工對生活的韌性與溫度。

李家包子店

李伯伯與李媽媽
【溝子口周家古厝:巷弄裡的百年記憶】
離開李家包子店,繼續沿著木柵路一段往前走,轉進297 巷。高樓林立的巷子口,有一座停車場,旁邊有條雜亂的巷弄,若不是當地人或熟門熟路的人帶領,幾乎不會發現——就在這城市邊緣的巷弄裡,竟藏著一棟百年古厝。這便是溝子口周家古厝。
這棟古厝是周邊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傳統民居,屋齡超過一百年。正身玄關為凹壽(臺語讀作 thap-siù,有「添壽」之意)樣式,為因應臺灣多雨氣候,建築特別抬高,用以防水防潮,外牆屋簷下方的出薝柱採「火庫起」形式,正身的壽樑雖已改為石條,屋頂也經修繕鋪了新瓦,但整體結構仍維持原貌,紅磚牆、花磚、柳條磚等,仍可見昔時丰采。雖不算華麗,卻是一棟原汁原味的老宅,充分展現早年文山地區的民居風貌。
繞到屋子後方巷子裡,還可見一口水井,過去居民稱水井為「鼓井」——取其打水時水桶碰撞井壁會發出「咚咚」聲之意。井水至今仍在,深約三至五公尺。早年居民便靠這口井取水生活,直到後來才有抽水馬達取代人工汲水的方式。
據說附近也有防空洞,不過可能被附近公寓圍起,現已看不到了。整個古厝與周邊巷弄,仍漂著濃厚的歷史氛圍。它像是一個被時間包裹的地標,見證了溝子口從農村聚落、眷村地景,到今日城市化過程的轉變。

高樓林立木柵路一段297巷

停車場旁邊有幾棟老房子,往右轉即可見周家古厝

周家古厝。為因應台灣多雨氣候,特別抬高的正身與凹壽設計;四周有走水

壽樑通常是木柱,已改為洗石子柱

火庫起與花磚裝飾

柳條磚裝飾兼透氣

木板門

左右護龍

木柵路一段297巷公寓裡側藏著昔日的鼓井

木柵路一段297巷公寓裡側藏著昔日的鼓井

老鼓井
★下一篇:文山行〔9〕記憶的水脈:從木柵溝子口到萃湖(中)
◎感謝文山社大顏文魁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考試院-同心華德福-捷運溝子口站-周家古厝-永建國小-升旗台-元利森活莊園-四季莊園(革實院址)-舊市場戲院-溝子口原址-中港抽水站-台電的宿舍-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下崙路張光經祭戺公業(儒林世家)-高佛福公業-木柵公園萃湖-憲兵小徑-興隆公共住宅-安康平宅
註1:戴傳賢(1891-1949),字季陶。報人、黨政人物、同盟會員、中國國民黨元老。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學士,曾任國民政府時期中央常務委員、考試院院長,黨校籌備委員,1927年黨校創建時首屆教務主任,黨校、政校、幹校校務委員。戴季陶有一女二子——戴家祥、長子戴安國(母親是日本黑龍會成員津淵美智子)與蔣緯國。
戴季陶與蔣中正是結拜好友,兩人在日本時同賃一室。戴季陶當時有一位日本籍護士女友重松金子,在未婚情況下替戴季陶產下一子。經過跟蔣中正的協調,決定過繼給蔣中正,即日後之蔣緯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