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有12位來自安溪的張姓及鄭姓族人,來到今政治大學對面、景美溪左岸較平坦的可耕地開墾,遭泰雅族出草,其中11人罹難,僅一人躲入稻穀桶內倖存。後人為紀念罹難者而建廟,俗稱「十一命廟」。據傳,政大附近的鄭氏家族即為罹難者後代,至今仍每年祭拜,延續對先人的追思與信仰。十一命案發現場與有應公廟
離開化南新村,通過秀明路二段,從印石MOTEL旁的蜿蜒小路走到近山區,逐漸深入景美溪左岸尚未完全開發的地帶。走到盡頭,可見兩旁公寓之間俗稱柑仔山的坡地,十一命案發地點距離不遠,空氣中似乎仍帶著歷史的沉重。
農曆七月還未過去,想到這段歷史與陰廟,心中難免生出畏懼。但從理解與記錄歷史的角度出發,卻多了一份使命感。高老師帶領大家走進最後一排公寓旁的小徑,只見山坳處一座整齊的小廟,牌位上刻著「新興顯靈感應公」,前方立了三尊人偶及十一個杯子,象徵十一位罹難者,旁邊設有后土與金爐、銀爐。繞到廟的後方,還可見墳塋。
據說,事件發生後,十一位罹難者的屍骨最初葬於此地,直到1850年之後,才建成廟宇,因為供奉的並非神明,所以性質上屬陰廟。政大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敬智指出,鄭氏後代鄭明燦固定前來祭拜,他就住在這附近。從文山區志的記載、鄭家曾在小坑福德宮展示過的「悲情年代開基事件11命」的相片,以及鄭明燦先生的親身行動,都能確定十一命廟確實為鄭家人所建、祭拜了一些鄭家人。
此外,牌位前原本並沒有擺放人偶。直到1980年代,台灣曾盛行大家樂、六合彩,許多人會到陰廟求明牌。當時鄭明燦就從景美購得三尊身著唐裝的人偶,置於牌位前供民眾祭拜。一般傳統陰廟並不會供奉人偶,至於他為何這樣做,恐怕只有鄭先生自己心裡明白。但也因此,形成了現今罕見的陰廟拜人偶的特殊現象。
至於為什麼這裡被視為陰廟?高老師解釋,一般有應公廟祭拜的多是無主孤魂,但這裡祭拜的卻是有主的屍骨,或許是因為鄭家認為,他們死去的祖先還只是「陰神」。

通過秀明路二段,走印石MOTEL旁的小路

沿著小路走到底

兩旁公寓之間可見柑仔山,十一命案發地點就在這附近

十一命廟在右側最後一棟公寓近山邊

位在山腳下整齊乾淨的有應廟,鄭家後代固定會來打掃上香奉茶

對聯刻著:忠孝仁義在、有求必有應。據說過去曾有人想把廟給剷掉,但是挖土機怎麼都剷不下去

石碑刻著:新興顯靈感應公。前方擺了三尊人偶,至今意義不明。改建日期為民國癸亥年為1983年

香爐有金銀兩爐

廟的後方是墳墓,據說十一命就葬於此。
木柵協天宮
離開十一命廟後,返回原路,從印石MOTEL旁銜接秀明路二段。這裡貼近山邊,屬景美溪左岸較晚開發的地區,而秀明路則是1980年代才開通的道路。沿著秀明路二段前行,馬路對面可見一座鐵皮搭建的「木柵協天宮」,同樣是鄭氏家族所有。
協天宮主祀關公。這尊關公原本是鄭氏家族的神像,當時鄭家曾計畫在大誠高中後方興建廟宇,甚至連建廟的石材都準備好了。然而,由於家族中無人能持續主持此事,原本欲購建廟的土地也被他人買走,最後只好以鐵皮屋形式維持至今。這也顯示出鄭家勢力已不如往昔。

位於秀明路二段的木柵協天宮
政大達賢圖書館
秀明路二段走到底,銜接萬壽路,再度來到政大校區。一片如茵綠草前一棟充滿現代感的白色建築物,是政大指南校區的「達賢圖書館」。
達賢圖書館與校本部有些距離,該地原本是軍事設施,在日治時期曾作為「毒蛇研究所」。戰後土地交由國防部使用,政大多年來不斷地協商爭取作為校地,直到2015年國防部軍營撤出,才成為校園的地標——達賢圖書館。由校友、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出資興建,以紀念恩師司徒達賢而命名。由羅興華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築設計兼顧自然環境與美學理念,與周遭山水相映成趣,被譽為全臺最美的圖書館。


政大賢達圖書館

政大賢達圖書館
小坑溪文學步道
小坑溪文學步道位於政大一街36巷至210巷之間,沿著小坑溪而建,全長約600公尺。這條步道以近生態工法打造,融合了自然景觀與文學元素,成為當地居民與遊客喜愛的親水綠道。小坑溪發源於猴山,流經政大校園,最終匯入景美溪。步道兩側植被茂密,設有親水平台與階梯,讓遊客可近距離接觸溪水,觀察魚蝦等水生生物。
早期這裡屬於二期重劃區的一部份,原本住有十五戶人家,過著農村生活(註1※),後來二期重劃區展開整體規劃,居民被迫遷居。高老師說,延慶堂斜對面有一位鄭姓住戶,過去就住在這裡,大約在1989年才搬離老家。他憶起當年在山裡養豬、種菜的生活,並表示多數居民以礦工為業。
小坑過去還曾被稱作「筊窟」(跋筊(pua̍h-kiáu)閩南語博賭之意),因為山路狹窄、上山不易,許多人會專程跑來賭博玩樂,而派出所員警既難以進入,也多半不願追查。
隨著二期重劃區逐步整理,高級歐式建築陸續興建,該地甚至曾被貼上「繳稅最多的里」的標籤。1990年代環保意識抬頭,區內規劃了近生態工法整治的公園,稱為「清溪綠地」或「小坑溪老樹公園」。
後來在林淑英老師倡議下,與政府單位合作,於2012年進一步將公園改建為文學步道,步道的設計融合文學元素,沿途設有古詩與現代詩的展板或碑刻,所選古詩包含8首唐詩、4首以生態環境為主題,由林淑音老師創作的現代詩。遊客在散步的同時,還能欣賞詩句,體驗文學與自然的結合。步道上並設有六座生態解說牌,及六項標點符號座椅。可惜這些設施因缺乏維護管理,許多已拆除或鏽蝕不堪使用。

小坑溪文學步道

小坑溪文學步道原為「新溪綠地」

步道入口附近設有涼亭





步道上原本有八首現代詩及六面生態解說板


青楓

生態解說板


魚梯

生態解說板

標點符號現代詩座椅

以標點符號為主題的現代詩

取自天然材料的擋土牆

社區內擁有這樣的溪流散步道非常幸福

文學步道的裝置藝術之一,這是句點



文學散步道的尾端
老朴樹與小坑福德宮
步道來到中段,跨過木橋階梯往上走,可見到一棵參天的老朴樹,根據文山區公所資料顯示,它的樹高25公尺,樹胸圍350公分,樹冠幅250平方公尺,樹齡約有140 多年。百年來形成天然遮陰,成為地方居民休憩與聚會的場所。
而建在朴樹旁的土地公廟至也有150年歷史。據小坑福德宮主任委員鄭明添指出,據樹旁石碑所載,土地公廟最早建於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在民間傳統信仰中,每一庄頭都有奉祀土地公,藉以庇祐村里的發展與平安。
小坑福德宮的神像由於早年村民無力雕製神像,即以近似具像化的石頭披上神服作為土地公神像加以膜拜,隨後陸續有信徒雕製石質及木質土地公神像各一尊,形成現今三尊並祀的情形。不過,據說人形石土地公曾兩度失蹤,卻又神奇找回。好在,在廟裡仍然可見到最早的人形石土地公喔!

二期重劃區拆除時的樣貌。空拍圖中,可見到一片空地裡,昂揚的大樹與福德宮(吳智慶老師拍攝)

擁有150年歷史的小坑福德宮與老樹


開基土地公的石像
山神廟傳說
根據文山區公所的資料,除了土地公廟外,這裡保留了一面「小坑石碑」,記載著福德宮的修建過程。而在廟邊老樹前,則供奉著「山神」。關於山神,簡直像一道謎。高老師回憶,她有一次探訪此地,遇到一位固定來上香的周姓老先生,便詢問祂是否真是山神。周老先生笑說:「你們說祂是山神,祂就是山神。」老先生隨後分享了一段奇遇:有次他遇見一位白衣女子,對方直直望著他。他便問:「妳為何一直看著我?」女子指著山神說:「祂有名字。」當老先生追問:「為何祂要告訴妳,不告訴我?」女子回答:「祂告訴你很多次,只是你都沒有聽到。」老先生不服,半信半疑地擲筊,結果連得三個聖杯。自此之後,他每次來到案前祭拜,都會直呼祂的名字。
隔天,高老師又在延慶堂遇見一位鄭姓家族的後人,閒談間便問起小坑溪是否真的有拜山神。對方回憶,1989年當兵時返家,父親告訴他準備要搬家了。而這座山神廟,正是他與叔公合力搭建的。因當時小坑正面臨重劃拆遷,居民憂心連廟與老樹都會被剷平,於是趕緊動手將廟蓋起來。當年建廟時,老樹與廟之間還散落著許多骨灰罈。他們認為只要撿拾骨骸並加以祭拜,就能名正言順地建立廟宇。廟一旦立起來,挖土機就不敢隨意推進。
至於山神,他則說:「理論上祂不能算是山神....」

古老的朴樹與山神廟

小坑石碑,上面多數為鄭姓

祭拜山神的神龕香案
不論是周老先生的奇遇,還是鄭氏後人的回憶,都讓山神的存在顯得神秘而模糊。如今走進福德宮,也見不到「山神」的神名,只留下「樹神」的說法。
或許山神或樹神的身分並不重要。真正能說明的是,土地公或山神廟不僅是居民的心靈寄託,更是鄉民以地方傳統智慧守護土地的方式。相比化南新村依靠法律途徑保存,小坑溪的居民則憑藉信仰與行動來守住家園。
人們會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來捍衛想捍衛的事物,不過像小坑這樣的守護行動,教科書裡看不到、也永遠不會被寫入歷史,但卻是最貼近土地與生活的真實情感,也道出了小坑在重劃變遷時的一段重要過往。

指南宮舊參道入口

指南宮竹柏參道口
◎感謝文山社大高靜芳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政大校門口(起點)--鄭氏家廟延慶堂-化南新村-十一命廟(柑仔山山坳)-政大指南校區-大小坑溪匯流處-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小坑福德宮、「小坑石埤」古碑與老朴樹-政大一街-保甲路-指南宮竹柏參道口
※註1:根據文山區公所105年4月發布的報導「福建移徙來台已是第八代的鄭靜男指出:當年小坑地區全為鄭姓家族,最多時曾達200多人,而現在建了許多重劃區,當年除了散落家戶外,大都為梯田,在窮困的時代環境中,居民大都以養豬、種稻、種地瓜及種茶維生。」
◎參考資料:
1.香楠與朴樹/文山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