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 is earning a fortune on a deluge of fraudulent ads, documents show
2025 年 11 月,一份由路透社揭露的內部文件,讓全球再次質疑 Meta(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背後的母公司)究竟在賺的是「廣告費」還是「詐騙紅利」?
根據報告,Meta 2024 年的總收入中,約有 10.1%(約 160 億美元) 來自詐欺性或違規廣告。這個數字,讓「社群平台的誠信」變成財務報表上的收入。
金流與道德的交換:詐欺廣告的結構性依賴
Meta 的內部資料揭示了一個令人難以忽視的現實:- 所謂的「詐欺廣告」不僅普遍存在,更是穩定、可預測、並被默許的收入來源。
- 2024 年底,Meta 平台每天推送 高達 150 億則 含有欺詐風險的廣告內容。
- 這些廣告涵蓋虛假投資、非法賭博到禁售藥品,形成一條完整的詐騙產業鏈。
- 這樣的數量與規模,是被默認的「可控風險」。
- 內部文件更顯示,若全面封鎖這類廣告,Meta 將立刻面臨數十億美元的營收蒸發。 換句話說:"詐欺廣告的投放只能做不能說,因為它是穩定業績的貢獻"
懲罰性競價:平台監管成為新的營收模式?
報告揭露,Meta 設計了一套名為「懲罰性競價」(Penalty Bids)的機制。當自動化系統判定某廣告商「可能涉嫌詐欺」,但信心度低於 95% 時,平台不會封鎖他——反而向其收取更高廣告費。
這套系統,把「執法」轉化為「收益」。
Meta 並不否認風險,只是學會了把風險變現。 一份內部指令甚至明確規定,負責審查可疑廣告商的團隊不得採取任何可能導致損失超過公司總收入0.15%的行動。這相當於Meta在2025年上半年900億美元收入中的約1.35億美元,安全與收益的天秤永遠傾向後者。執法團隊不再是「守門人」,而是「選擇性監管」——他們被要求平衡「假廣告」與「真收益」。
詐欺循環:AI 推播系統的反噬
Meta 的技術強項在於個人化推薦,但這項能力正在反噬這個平台。
當用戶點擊一次詐欺廣告,演算法會將此行為誤解為「興趣」, 接著推薦更多類似的內容——形成一個閉鎖的「欺詐迴圈」(Fraud Loop)。這意味著,受害者越試圖尋找真相,越會陷入更深的陷阱。Meta 的 AI 不僅沒能保護用戶,反而成為詐欺的最佳幫兇。
Deepfake 時代的詐欺進化
隨著 AI 技術普及,詐欺者的手段也開始專業化。他們不再只是亂投廣告,而是利用 深度偽造影片(Deepfake) 假扮金融專家、名人、甚至政府官員。英國金融顧問 Martin Lewis 幾乎每天都看到「自己」出現在詐騙廣告中。這些影片的真實度極高,足以騙過人工審核與AI系統。 即使 Meta 已部署臉部辨識比對技術,這場「AI 對抗 AI」的攻防仍舊是一場輸不起的追逐戰。Meta 的 AI 更擅長優化投放效率,而非辨識真偽。這也讓平台始終被動地追趕詐欺技術的演化速度。
隱形技術(Cloaking):詐欺產業的隱身斗篷
詐欺產業的專業化不僅在內容,也在技術層面。一種名為 Cloaking(隱形技術) 的手法,讓 Meta 的 AI 審查幾乎形同虛設。
原理是同時準備兩個版本的廣告頁面——
對 Meta 審核員顯示的是乾淨的「白頁」, 而對一般使用者展示的,則是充滿詐欺內容的「黑頁」。這些技術背後有完整的商業供應鏈:專業 cloaker 工具能即時識別 Meta 的爬蟲 IP,並在毫秒間切換頁面; 甚至能根據用戶所在地、瀏覽器版本、行為特徵動態調整內容。這不僅讓 Meta 難以全面封鎖詐欺內容,也讓黑色廣告產業變得「企業化」——它有成本、利潤、甚至「客戶管理系統」。
全球監管風暴:從 SEC 到台灣 MODA
這場關於平台誠信的風暴正在全球擴散。
美國:SEC 正式介入調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開始調查 Meta 是否在投資人報告中隱瞞其詐欺性收入比例。若證實公司明知並獲利,可能構成誤導投資者的重大違規。同時,多起集體訴訟也在進行中。2025 年 11 月,兩名美國公民對 Meta 提告,指控其容許冒用名人身份的詐欺投資廣告氾濫, 即使收到檢察長警告後仍未下架。這將考驗 Meta 的公司治理極限。
英國與歐盟:平台責任的新秩序
英國報告顯示,2023 年詐欺損失中,有 54% 發生在 Meta 平台——是其他社交平台總和的兩倍。歐盟的《數位服務法》(DSA)更要求平台必須對非法內容負責。若 Meta 被認定故意容忍詐欺行為,可能面臨歐盟的連鎖罰款與廣告禁令。
台灣:在地執法的先行者
台灣的數位發展部(MODA)已對 Meta 開罰新台幣 100 萬元,並限期 30 天內整改,否則進一步罰鍰將加重。這項舉措不僅象徵在地監管的成熟,也反映出亞洲市場的獨特風險:詐欺團體鎖定高黏著度使用者群體, 使台灣成為詐欺廣告「最具投資報酬率」的市場之一。
投資人與市場的情緒變化
路透社的報導發布當週,Meta 股價仍維持在每股 635 美元上下。表面上,市場信心似乎未受重創,但分析師指出,這種穩定可能只是「延遲反應」。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
當一家公司有高達一成的收入來自違法行為, 那它的成長曲線是否仍值得信任?Meta 的長期價值,不再只是 AI 廣告技術的優勢,而是能否在信任的廢墟上重建誠信架構。
結論:科技巨頭收益與道德如何拿捏
詐騙廣告不是無法杜絕,是被平台默許出來的一種選擇,因為錢太好賺了!
Meta 當前的挑戰,已不僅限於監管壓力,而是延伸為大眾對壟斷型科技企業的信任危機。當演算法以點擊率取代真實性為導向,平台終將被自身的機制反噬。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 AI 是否能辨識詐欺,而是企業是否願意放下那部分仍能帶來收益的灰色地帶。
延伸閱讀:
Amazon 萬人裁員:AI 軍備競賽下的組織重塑與工作型態轉變
Meta一邊瘋狂搶人、一邊裁掉600名AI專家?部門「換血」背後的冷酷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