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意料之中」的萬人裁員震撼彈
2025 年10 月底,Amazon 官方確認將於全球企業部門裁撤約 14,000 個職位。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先前報導,實際可能高達 30,000 人,成為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
裁員背後,其實是一場 AI 的軍備競賽
雖然直觀看來「公司裁員=經營不佳」,但在 Amazon 給員工的內部信中,高層明確指出:裁員目的在於讓公司「變得更強大」,以抓住人工智慧帶來的機會。
其中一句由高級副總裁 Beth Galetti 所說的話特別關鍵:她將 AI 形容為「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具變革性的技術」,並指出這項技術使公司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進行創新」。因此,Amazon 必須「更有條理地精簡組織(be organized more leanly)」。這裡隱含三個要點:
- AI 不是邊緣議題,是一場核心賭注,Amazon 將其視為下一個十年命運的戰場。
- 裁員是為了重新配置資源,從「低回報部門」把資源抽離,集中投入未來「最大賭注」——AI 基礎設施、雲端、生成式AI。
- 這是一場攻勢,而非防守式削減。裁員不是因為現金流枯竭,而是為了在 AI 軍備競賽中先走一步。與 Microsoft、Google 等科技巨頭競逐生成式 AI 、雲端霸權時,Amazon 的此次行動成為一種準備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Amazon 的雲端業務 Amazon Web Services(AWS)增長雖仍有 17.5% 左右,但與競爭對手相比已經落後:微軟 Azure 約 39%、Google Cloud 約 32%。這種「領先地位受威脅」的警示,使得公司不得不加快轉型步伐。所以,從這個角度看,Amazon 的裁員,其實是為了一場 AI 驅動的組織重構,而非僅僅是削減成本。
剷除官僚,組織邁向扁平化
如果我們將 AI 視為這場變革的「目標」,那麼組織結構的「精簡化」就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自 Andy Jassy 接任 Amazon CEO 以來,他對公司內部「官僚作風」的厭惡從未掩飾。他認為,臃腫的組織結構與過多管理層級,正在扼殺這家以創新與速度著稱的企業活力。 這次大規模裁員,正是 Jassy 推動組織重組策略的強力執行。他的目標:
- 消除層級,讓管理層減少、決策鏈條縮短。
- 下放權力,讓基層團隊提升「主人翁精神」,加快反應速度。
- 識別流程低效,設立匿名投訴熱線,已收到超過 1,500 條回饋,促成 450 多 項流程改進。
這一切,恰好與疫情後的「過度招聘」問題相結合。當疫情高峰時,Amazon 大範圍招聘以應對線上消費激增,如今需求回落、且 AI 效率提升,公司選擇透過裁撤中階管理與冗餘職位,重新找回「創業初期」的敏捷與靈活。
因此這是「工作形態被重塑」的開始
但重點不僅在於「越少人、越省成本」。關鍵在於「人要做不同的事」。就如 Jassy 所言,他希望「我們將需要更少的人從事目前正在做的一些工作,而需要更多的人從事其他類型的工作」。換句話說,Amazon 正從「人力密集」轉向「技術+人」的混合模式。這意味著:
- 原本支撐公司運轉的大量中階、支援職位,面臨被整合或淘汰。
- 同時,公司在 AI、雲端、機器學習、生成式 AI 領域招募與投資加碼。
- 員工角色將不再只是執行、流程化作業,而是創造、監控、應用 AI 工具、評估模型輸出。
雲端霸主的焦慮:成長神話不再
一個看似矛盾卻極具指標性的情況是:Amazon 雖然整體財報亮眼,但其最核心的利潤引擎 AWS 正在悄然拉響警報。正是這種來自市場的壓力,使得公司不得不透過裁員來「對沖」其 AI 豪賭。 具體來看:AWS 第二季度銷售額雖增加 17.5%,但與競爭對手增長幅度相比,差距明顯。 在科技產業中,當「領先者」增長放緩時,企業就會面臨信任危機、投資者壓力、以及未來定位受限。Amazon 選擇的是:
- 一方面裁員以壓低成本、提升利潤率。
- 另一方面加快 AI+雲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期在下一輪浪潮中占據主導。 AP News+1
值得注意的是:這波裁員影響的主要並非倉儲、物流前線,而是公司內部的「企業白領」部門,約佔公司企業員工總數約 4%。
這說明:Amazon 清楚知道,若要爭奪 AI 新賽道的勝利,就不能再僅靠傳統模式,而要從組織、文化、資源分配這些「看不見的資本」下手。
Jassy 預言:工作非被取代,是進行重塑
長久以來,市場對 「AI 將取代人類工作」的探討多為理論;但這次 Amazon 的行動,無疑將這個抽象預言變成了具體商業決策。
在 Jassy 給員工的內部備忘錄中,他指出:
「我們預計 ( AI ) 將會減少我們企業部門的總員工人數。」
「我們將需要更少的人從事目前正在做的一些工作,而需要更多的人從事其他類型的工作。」
這兩句話背後的潛台詞是:
- 那些「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尤其是重複性、流程化、可被 AI 模擬或自動化的工作,正被收緊。
- 新的工作則要求人具備更高的判斷力、創意、技術應用能力、跨領域整合能力。
- 也就是說,職位的絕對安全感正在瓦解;即便是軟體開發這類曾經視為「高技術壁壘」的領域,也因 生成式 AI 程式碼工具崛起而受到挑戰。
對於員工/轉職者來說,這是警示也是機會:
- 警示:若停留於「執行者 + 流程化思維」,被淘汰風險上升。
- 機會:若能調整技能組合、擁抱 AI 與資料、專注「人+機」的新角色,則能在構築未來職涯中佔得先機。
Amazon 與科技巨頭的 AI 裁員浪潮
從最近科技巨頭們的動作可見:這並非 Amazon 一家獨行,而是一場席捲整個科技產業的結構性海嘯。當越來越多公司將 AI 視為核心戰略,以裁員換取資源、以組織重構追求效率,這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例如:
- Meta一邊瘋狂搶人、一邊裁掉600名AI專家?部門「換血」背後的戰略與產業警訊
- 微軟(Microsoft)與 Meta:在大力投資 AI 的同時,也削減部分傳統職位,將資源傾斜到 AI 相關業務。
對整體產業而言,這揭示了一個冷酷的趨勢:當公司掌握資料並能應用 AI 時,「裁員」不再只是經濟受挫時的被動反應,而是策略性、系統性的再配置過程。
結論:在恐懼與希望之間,我們該如何為未來「儲蓄」?
亞馬遜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裁員,最終揭示的並非經濟衰退的信號,而是一個新時代來臨的序曲。這是一次由 AI 驅動,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深刻的「結構性重塑」。
企業正在為它們的未來「儲蓄」籌碼,不惜以裁員萬人作為代價。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作為身處這場變革洪流中的個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當企業正在為抓住 AI 的未來而進行豪賭時,我們個人又該如何重新思考自己的技能組合,為自己的未來「儲蓄」最有價值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