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過後,花蓮光復地區的農田陷入長期修復期。厚重的淤泥覆蓋原有耕層,土壤呈現高鹼性且有機質極低。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檢測顯示,這些新淤積的泥層 pH 值高達 8.3,遠超出水稻等水耕作物的適應範圍。
在這樣的情況下,農地暫時無法恢復水耕,必須先以旱作方式進行復育與改良。這是農田重返生產之前的關鍵過渡階段。
為了讓土地重新具備耕作能力,專家建議採用綠肥作物進行復育。綠肥是一種用植物「餵土壤」的方法:選擇能鬆土、固定氮、增加有機質的作物,讓它先在田裡生長,長勢旺盛後翻耕進土,作為天然肥料。這些植物不只是暫代作物,而是幫土地恢復結構與肥力的重要角色。
在多種綠肥選擇中,太陽麻(Crotalaria juncea)這種植物剛好特別耐鹼性,或許正是花蓮災後的最佳解答。太陽麻屬於豆科植物,根系深入且發達,可貫穿緊密的淤泥層,使土壤重新透氣並改善排水。它具有耐旱、耐鹼的特性,能在目前的砂質壤與高鹼條件下生長。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換成植物可用的氮素,生物量高,翻入土中後能補充有機質與微量元素。這些特性使太陽麻成為高鹼土地改善期的重要旱作作物。
生產恢復的時間,往往取決於災情程度與管理持續性。若淤泥層較薄(約30 公分以下)且排水情況良好,連作太陽麻一年的時間,大約等於兩季,就可能讓 pH 降至中性範圍,隔年便可嘗試較耐旱的雜糧或蔬菜作物。
若淤積較厚、鹼度偏高( pH > 8.3 ),則須持續種植太陽麻2 到 3 年,每季開花前翻耕入土,同時可配合施用堆肥或少量硫酸亞鐵,以促進酸化和有機質分解。當土壤 pH 降回 7.5 以下、有機質明顯提升後,再依地勢條件逐步恢復到水耕體系,重新種植水稻或其他水耕作物。
這項復育模式並非僅限花蓮使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指出,在鹼化與受災的沖積土壤中,進行兩至三年的綠肥輪作可有效改善土壤鹽鹼化問題。美國農業部(USDA NRCS)的研究也指出,綠肥翻耕兩年後,土壤的微生物多樣性與有機碳含量都有顯著提升。這些國際經驗顯示,採用旱作綠肥是一條穩健可行的農業復育途徑。
實際操作上,種植太陽麻不需特殊設備,農民可用現有機械完成播種與翻耕。第一階段以旱作方式種太陽麻,建立土壤結構與保水力;第二階段再依 pH 變化與排水狀況輪作田菁、豇豆或高粱等作物;第三階段視恢復情形回歸水耕,重啟稻作與長期輪作體系。
這樣的策略不僅能讓土壤逐步恢復,也能避免太早灌水所帶來的「再次鹽化風險」:例如地面水分蒸發後,鹽分會再次累積在表層,讓土壤變得更鹼、更硬,反而拖慢復育速度。延後水耕,其實是在為土地爭取真正恢復的時間。
災害過後,農地無法馬上恢復生產,需要穩定修復土壤的方案。暫停水耕、加以旱作、綠肥翻耕,到土壤 pH 回穩、再轉入正常耕作,這個過程或許要兩三年,但確實能讓土地恢復到安全、有生機的狀態。
恢復土地沒有捷徑。太陽麻提供的是一條務實的路,用旱作綠肥的方式,讓被洪水重創的土地重新具備自我修復與再生產的能力。當土壤健康回來了,農業的根基也就重建完成了。當地農業供銷部通常能買到太陽麻的種子,各位農友不妨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