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政府近日揚言,若翡翠水庫支援台電延長水力發電時數,將對每立方公尺水量徵收三元補償費。此說一出,輿論譁然。畢竟,同樣是以公有水域發電,高雄阿公店水庫的水面光電運作多年,從未收取任何「補償費」。如今台北一句「放水要收錢」,不只是地方財政算盤,更折射出長年「南電北送」的結構不公。
事實上,阿公店水庫是全台第一座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的水庫,早在2017年6月15日就完成9.99MW的裝置容量並正式併聯運轉,預估年發電量約1200萬度電,足以供應超過3000戶家庭一年所需用電。這不只是一座環保工程,更是高雄在綠能轉型上默默耕耘的象徵。然而,這些綠能電力最終仍經由電網「北送」,支撐包括台北市在內的北部用電需求,全程未曾索取任何回饋或補償。高雄發電是責任,北部用電卻成了理所當然,公平何在?
立委賴瑞隆指出,台北市幾乎沒有大型電廠,每年用電高度仰賴中南部供應,「南電北送」導致傳輸損耗高達95億度電,折合成本約217億元。這些損失與環境負擔,最終由全民分攤,卻主要由南部承受。如今,北市政府反過來要求翡翠水庫支援台電時要收補償費,這種邏輯不是公平,而是傲慢。
更值得警惕的是,若此例一開,將破壞全國電力共享的基礎。台北若能收翡翠補償費,高雄是否也能向北市收「輸電補償費」?雲林、台中是否能為燃煤電廠供應的電開價?若人人計較、各自為政,能源合作體系將分崩離析。
經濟部長龔明鑫回應「會思考差別電價」的可行性,方向正確。所謂差別電價,並非懲罰,而是對區域負擔的合理反映。當高雄長期發電、台北長期使用,中央有必要檢討現行補貼與電費結構,讓能源生產地獲得合理回饋。單一電網不代表單一責任;共享體制應建立在共擔基礎上。
能源正義,不只是發多少綠電,更在於分擔中的公平。阿公店水庫從不喊苦,卻默默犧牲;翡翠水庫才剛談到發電,就要收錢。若首都真要計較,請先檢視自身電力自給率之低,而非在綠能轉型上倒退。能源政策的核心是共好,不是計較。
從阿公店到翡翠,從高雄到台北,南部要的不是優待,而是一份對等的尊重。當高雄用七年的時間讓水庫化身綠能基地,台北卻以補償為名向全國開口,這不僅暴露出地方心態的落差,更凸顯「能源正義」尚未真正落實。若政府無法正視南北電力的不平衡,「永續能源」終將只是一句空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