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 AI 革命的風口:從資安挑戰到人類認知的邊界——解讀 Sam Altman 史丹佛大學深度對談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在人工智慧(AI)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正處於一個極其特殊的時刻。史丹佛大學著名密碼學與電腦安全專家 Dan Boneh 教授,近期邀請了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重返母校,進行了一場跨越技術與哲學的深度對談。這場對話不僅僅是關於 ChatGPT 或大型語言模型的現狀,更是一場關於人類如何在即將到來的「超級智慧」時代中定位自身的思想實驗。從網路安全的攻防前線,到電腦科學教育的根本變革,再到人類文明知識架構的重組,這場訪談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充滿挑戰的未來圖景。

人工智慧的「開局」與數據效率的謎題

儘管 ChatGPT 的出現震撼了全球,但在 Sam Altman 眼中,我們仍處於這場 AI 革命的「早期局數」(Early Innings)。他認為,雖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已經展現了驚人的潛力,甚至在某些特定任務上超越了人類,但現有的模型距離真正的通用智慧仍有巨大的鴻溝。目前的 AI 發展軌跡雖然陡峭且樂觀,但我們所未知的領域遠比已知的部分更為廣闊。這不僅僅是關於模型參數的堆疊,更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與「推理」的本質區別。未來的突破可能不再僅僅依賴於算力的暴力美學,而是在於演算法架構的根本性創新,例如如何將預訓練(Pre-training)與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更完美地結合,以釋放出更深層次的邏輯推演能力。

在眾多待解的科學難題中,「數據效率」(Data Efficiency)被視為區分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最關鍵的分水嶺。Altman 指出,人類擁有令人驚嘆的「單次學習」或「少次學習」能力,我們只需要看過幾次某個物體,或經歷過一次特定的情境,就能迅速歸納出抽象概念並推廣應用。相比之下,當前的 AI 模型往往需要數以兆計的數據點進行訓練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這引發了一個深刻的科學疑問:人類大腦究竟運用了什麼樣的生物演算法,能夠以如此低的數據成本實現如此高的認知效能?這不僅是 AI 領域的技術瓶頸,更是認知科學的終極謎題。

解決數據效率問題,不僅是為了讓 AI 更聰明,更是為了讓 AI 具備「自主發現科學新知」的能力。Altman 強調,他對 AI 的終極願景之一,是構建一個能夠自主閱讀文獻、提出假設、設計實驗並發現新物理定律或生物機制的系統。目前的模型雖然博學,但更多是在對現有人類知識進行高效的壓縮與檢索,尚未真正具備像牛頓或愛因斯坦那樣「無中生有」的科學創造力。一旦 AI 能夠跨越數據效率的門檻,從海量數據的被動學習者轉變為少量線索的主動探索者,人類文明的科技樹將迎來指數級的生長。

軟體開發的終結與新生:自然語言即編程

隨著 AI 程式碼生成能力的飛躍,軟體開發的定義正在經歷自計算機誕生以來最劇烈的重塑。Altman 在訪談中大膽預測,未來的編程模式將徹底改變,傳統的「編寫代碼」將被「描述需求」所取代。開發者不再需要逐行敲打複雜的語法(Syntax),而是通過自然語言與 AI 進行高層次的對話。這意味著,英語(或任何人類語言)將成為最高級的程式語言。對於未來的軟體工程師而言,核心競爭力將不再是背誦 API 或精通特定的語言特性,而是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系統架構能力以及準確描述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種變革將催生出一種全新的「AI 代理人」(AI Agents)工作流。未來的軟體開發場景可能是這樣的:你作為產品經理或架構師,向 AI 描述你想要構建的應用程式功能、界面風格以及業務邏輯;AI 系統則會在後台「思考」一整晚,自動編寫代碼、構建環境、編寫測試用例並修復漏洞。當你第二天醒來時,一個功能完備的原型已經準備就緒。更進一步,隨著系統變得龐大且複雜,將會有無數個專門的 AI 軟體工程師代理人在你的代碼庫中「爬行」,它們不知疲倦地維護代碼質量、優化性能並進行迭代更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工程師將被淘汰,而是職能的向上遷移。正如 Altman 所言,雖然 AI 可以處理 95% 的編碼工作,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類仍需具備閱讀和審查代碼的能力,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為了讓 AI 生成的代碼易於人類理解和修改,未來的程式語言可能會在「機器執行效率」與「人類可讀性」之間做出妥協。我們可能會保留像 Java、Go 或 Rust 這樣人類可讀的語言作為中間層,即使這在計算上不是最優解,但為了保持人類對系統的控制權與理解力,這種「人機兼容性」將是至關重要的。

雙面刃:AI 時代的網路安全攻防戰

當 AI 成為基礎設施的核心,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將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將與 AI 密不可分。Dan Boneh 教授的課程核心正是關注這一領域,而 Altman 也認為這是目前最被低估、卻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隨著模型能力的增強,安全問題的複雜度呈現幾何級數上升。傳統的攻擊手段是尋找代碼中的邏輯漏洞(Bug),而針對 AI 的攻擊則更加抽象和難以防禦,例如「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攻擊者通過精心設計的語言輸入,誘騙 AI 模型繞過安全限制,執行惡意指令或洩露敏感信息。這將是未來資安領域的一場長期且艱難的貓鼠遊戲。

在這場攻防戰中,AI 扮演著矛與盾的雙重角色。一方面,惡意行為者可以利用 AI 編寫更複雜的病毒、自動化發起網絡釣魚攻擊,甚至尋找系統零日漏洞(Zero-day exploits);但另一方面,AI 也將成為最強大的防禦工具。Altman 樂觀地指出,我們即將迎來「超人類級別的 AI 安全分析師」。這些系統能夠在軟體發布前,自動對代碼進行地毯式的安全審計,發現人類難以察覺的微小漏洞並自動修復。這意味著未來的軟體開發流程中,AI 將成為守門員,極大提升整個數位世界的基礎安全性。

此外,隨著 AI 系統變得極度個性化,數據隱私將成為另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憂。未來的 AI 助手將熟知用戶的醫療記錄、財務狀況等私密信息,並被授權代表用戶在網路上執行任務(如購物、預約)。這裡存在一個被稱為「數據滲透」(Exfiltration)的風險:當你的 AI 助手與外部的電商網站交互時,如何確保它不會在無意中將你的健康隱私洩露給第三方?人類在社交中懂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情境隔離,但目前的 AI 模型尚未完全具備這種精細的上下文隱私管理能力。解決這一問題,將是實現可信賴 AI 代理人的關鍵前置條件。

教育的十字路口:計算器、草寫體與編譯器

AI 的崛起對傳統的電腦科學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拷問:在 AI 能夠自動生成編譯器甚至操作系統代碼的時代,學生還需要學習這些底層知識嗎?Altman 用了一個生動的類比來回應這個問題:計算器的發明並沒有讓我們停止教小學生加減乘除,因為基礎運算是理解數字世界的基石;但我們確實停止了強制要求學生學習繁複的「草寫體」(Cursive),因為那更多是一種形式而非思維工具。同樣地,學習編譯器原理或作業系統內核,其價值可能不再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去手寫一個編譯器,而是作為一種思維訓練(Meta-learning),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系統的運作邏輯。

然而,課程的權重分配必須隨著技術現實而調整。Altman 認為,現行的 CS 教育模式往往滯後於技術前沿,就像他在求學時被教導排序算法,而當時市場急需的是 Web 開發技能一樣。展望未來五年到十年,教育的重點應從「如何構建底層工具」轉向「如何利用超級工具解決問題」。雖然仍會有少數精英需要深入鑽研底層架構,成為維護 AI 基礎設施的「造車者」,但絕大多數學生應該被培養成為優秀的「賽車手」——即熟練掌握如何引導、微調和組合 AI 模型,以創造新的應用和價值。

這並不是要鼓勵學生變得懶惰或淺薄,而是要提升認知的層次。未來的核心技能將是「適應力」與「創造力」。在一個知識半衰期極短的時代,具體的編程語法可能兩年就過時,但理解系統複雜度、定義問題邊界以及評估 AI 輸出質量的能力將歷久彌新。教育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保留電腦科學嚴謹性的同時,引入更多關於模型訓練、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以及 AI 倫理與安全的內容,培養出能夠駕馭 AI 而非被 AI 替代的新一代人才。

能耗的博弈:碳基大腦與矽基晶片的效率之爭

在訪談中,Dan Boneh 提出了一個犀利的物理問題:人腦僅憑約 20 瓦的功率就能維持極高水平的認知活動,而訓練和運行現代大型語言模型則消耗著數以百萬瓦計的驚人能源。這是否意味著目前的 AI 架構在能源效率上是一條死胡同?Altman 對此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直接比較「人腦推理」與「模型訓練」是不公平的。若要公平比較,應該將人類數百萬年的生物演化過程(這是一個極其漫長且耗能的「訓練」過程)以及一個人類成長二十年所需的總能量都計算在內。如果僅比較「生成一個單詞」(Per token)的推理能耗,人類與 AI 的差距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儘管如此,Altman 也承認,提升能源效率是 AI 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方面仍有百倍甚至千倍的優化空間。目前 GPU 的架構設計在存儲與計算之間存在巨大的數據搬運損耗,而人腦則是存算一體的高效典範。這預示著硬體層面將迎來革命性的突破。我們可能會看到專為神經網絡設計的新型晶片架構,甚至是基於光學計算(Optical Computing)或類腦計算的全新物理載體。如果我們能找到方法大幅降低 AI 的運行能耗(例如在更低的溫度下運行或改變材料),AI 的普及成本將急劇下降,使其真正成為像電力一樣無處不在的基礎資源。

這場關於能耗的討論,折射出的是科技界對於「智慧物理載體」的深刻反思。矽基晶片雖然在速度和精度上超越了碳基大腦,但在結構效率和靈活性上仍是「笨拙」的模仿者。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或許就是向生物學取經,探索更加仿生的計算模式。這不僅是工程學上的挑戰,更是物理學與生物學交叉領域的巨大機遇。對於有志於硬體研發的年輕人來說,尋找下一個「瓦特/Token」效率提升 100 倍的技術方案,將是足以改變世界的聖杯。

構建人類文明的數位鷹架

在訪談的尾聲,Altman 分享了他對人類與 AI 關係的哲學思考。他將人類文明比作一個巨大的「鷹架」(Scaffolding)——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全知全能的超級智慧,我們的智慧存在於我們共同創造的工具、知識體系和社會結構之中。AI 的出現,本質上是將這個鷹架向上延伸到了雲端。當 AI 發現了新的物理定律,或者治癒了某種疾病,這份榮耀不應僅歸屬於機器,而應歸屬於創造了機器並利用機器的人類集體。AI 是人類智慧的外化與延伸,它讓這座文明的塔樓變得更高、更堅固。

對於身處這個時代的年輕人,Sam Altman 給出了最樸素卻有力的建議:這是有史以來投身電腦科學和 AI 領域的最佳時機。我們正處於一個堪比工業革命或網際網路誕生的板塊變動期。他不建議去預測哪家公司會贏,而是建議去尋找那些「聰明、樂觀且正在解決有趣難題」的人群,並成為他們的一員。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人際網絡的「正回饋循環」往往比任何具體的技術知識都更能決定一個人的職業高度。

總結來說,Sam Altman 與 Dan Boneh 的這場對話,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探討,觸及了 AI 時代的核心命題。從代碼的編寫方式到教育的本質,從網路安全的攻防到能源效率的極限,每一個領域都在經歷重構。AI 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認知的局限與潛力。對於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最大的風險不是 AI 會取代我們,而是我們不敢擁抱這個工具去探索那些人類過去無法企及的邊界。未來已來,而我們才剛剛開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政大雜學筆記
1會員
36內容數
我在政大的一些紀錄
政大雜學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11/05
2000 年的網路泡沫,並未阻止資訊的爆炸。相反,Web 2.0 的浪潮——部落格、社群網路 (Facebook, 2004)、影音分享 (YouTube, 2005)——帶來了比 1990 年代更恐怖的資料洪流。這些資料不再是靜態的網頁,而是動態的、由全球數十億用戶每分每秒產生的「狀態」:按讚
2025/11/05
2000 年的網路泡沫,並未阻止資訊的爆炸。相反,Web 2.0 的浪潮——部落格、社群網路 (Facebook, 2004)、影音分享 (YouTube, 2005)——帶來了比 1990 年代更恐怖的資料洪流。這些資料不再是靜態的網頁,而是動態的、由全球數十億用戶每分每秒產生的「狀態」:按讚
2025/11/05
1990 年,提姆·柏內茲-李 (Tim Berners-Lee) 在 CERN 寫下了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的第一個標準。1993 年,Mosaic 瀏覽器誕生,讓網際網路從學術象牙塔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資訊大爆炸。
2025/11/05
1990 年,提姆·柏內茲-李 (Tim Berners-Lee) 在 CERN 寫下了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的第一個標準。1993 年,Mosaic 瀏覽器誕生,讓網際網路從學術象牙塔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資訊大爆炸。
2025/11/05
1970 年代,電腦走出實驗室,進入全球商業。但隨著軟體規模的爆炸性增長,程式碼變得難以維護,引發了「軟體危機」。為解決這場混亂,Niklaus Wirth 和 Tony Hoare 等先驅提出了「抽象資料型態」(ADT) 革命,將資料結構從零散的技巧「封裝」成可靠的工程模組。
2025/11/05
1970 年代,電腦走出實驗室,進入全球商業。但隨著軟體規模的爆炸性增長,程式碼變得難以維護,引發了「軟體危機」。為解決這場混亂,Niklaus Wirth 和 Tony Hoare 等先驅提出了「抽象資料型態」(ADT) 革命,將資料結構從零散的技巧「封裝」成可靠的工程模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網路安全的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由 AI 主導的新戰場。根據最新統計,2025 年全球由 AI 驅動的網路安全事件已激增 47%,這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從自動生成釣魚郵件到開發客製化勒索軟體,AI 正讓網路犯罪的規模、速度與複雜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層級。
Thumbnail
網路安全的世界,正在進入一個由 AI 主導的新戰場。根據最新統計,2025 年全球由 AI 驅動的網路安全事件已激增 47%,這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從自動生成釣魚郵件到開發客製化勒索軟體,AI 正讓網路犯罪的規模、速度與複雜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層級。
Thumbnail
2025 年 AI 技術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2025 年將見證更多突破。 自然語言處理(NLP)變得更加精準,讓 AI 能夠理解並生成更自然的語言。 圖像辨識技術的提升,使 AI 在醫療診斷、自動駕駛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AI 模型的計算效率不
Thumbnail
2025 年 AI 技術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2025 年將見證更多突破。 自然語言處理(NLP)變得更加精準,讓 AI 能夠理解並生成更自然的語言。 圖像辨識技術的提升,使 AI 在醫療診斷、自動駕駛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AI 模型的計算效率不
Thumbnail
人工智慧驅動的勒索軟體攻擊實際上與普通勒索軟體攻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它做得更好,這些攻擊媒介旨在對他們的目標進行社交工程,使其點擊它們;過去,您必須注意拼寫錯誤才能識別垃圾郵件。現在人工智慧被用來生成這些電子郵件,語法是完美的,更容易欺騙受害者。人工智慧驅動的勒索軟體也適應其環境,並有可能識別現有的
Thumbnail
人工智慧驅動的勒索軟體攻擊實際上與普通勒索軟體攻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它做得更好,這些攻擊媒介旨在對他們的目標進行社交工程,使其點擊它們;過去,您必須注意拼寫錯誤才能識別垃圾郵件。現在人工智慧被用來生成這些電子郵件,語法是完美的,更容易欺騙受害者。人工智慧驅動的勒索軟體也適應其環境,並有可能識別現有的
Thumbnail
2024 COMPUTEX中AI PC是關注焦點,AI PC(人工智慧個人電腦)能在本地設備上執行人工智慧運算,提高效率、降低延遲,同時也增加資訊安全性。此篇文章介紹了AI PC的定義、功能、應用場景、大廠在AI PC市場的佈局,以及AI PC未來發展。而AI PC可能成為PC市場的主流產品。
Thumbnail
2024 COMPUTEX中AI PC是關注焦點,AI PC(人工智慧個人電腦)能在本地設備上執行人工智慧運算,提高效率、降低延遲,同時也增加資訊安全性。此篇文章介紹了AI PC的定義、功能、應用場景、大廠在AI PC市場的佈局,以及AI PC未來發展。而AI PC可能成為PC市場的主流產品。
Thumbnail
Google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表示,人工智慧的快速進步可能增強對抗網絡安全威脅的能力。隨著全球經濟因網絡攻擊而蒙受巨大損失,Google倡議提升在線安全並對AI工具的誤用進行預防。
Thumbnail
Google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表示,人工智慧的快速進步可能增強對抗網絡安全威脅的能力。隨著全球經濟因網絡攻擊而蒙受巨大損失,Google倡議提升在線安全並對AI工具的誤用進行預防。
Thumbnail
相信這是老生常談了,網路世代加上科技的隨之普及,現在人人穿梭在網路世界已司空見慣,無遠弗屆一詞再也不是誇飾,而是歷歷在目的現象。 那你有想過每天在網路上發佈的資料,到底會被誰偷偷看到,甚至拿去做AI模型的深度訓練嗎?!
Thumbnail
相信這是老生常談了,網路世代加上科技的隨之普及,現在人人穿梭在網路世界已司空見慣,無遠弗屆一詞再也不是誇飾,而是歷歷在目的現象。 那你有想過每天在網路上發佈的資料,到底會被誰偷偷看到,甚至拿去做AI模型的深度訓練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