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真的還滿感恩的。因為有時候我們內心難免會有一些焦慮嘛。比如說當截止日快到的時候,可能還有一些落差,或是跟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的時候,就會覺得比較焦慮。而焦慮、煩躁這些情緒,有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但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願意去尋找一些幫助、找一些工具、找一些解決方案,不管是透過 Google、YouTube,或是透過書籍來幫助自己釐清想法,心情通常就會穩定很多。我自己是這樣覺得。
也因此,我真的滿感恩現在有這些 AI 工具。尤其是像 Voice Input 和 Live Talking,真的太不可思議、太驚人了。你可以更簡單、更快速、更有效率地,把你當下遇到的點和問題,直接跟 AI 溝通與討論。有時候只需要短短五到十分鐘,就能得到一些方向或解方。當然,如果是情緒方面的問題,AI 工具在溝通與互動上也有它的一些方法和要領。我覺得它們常常能帶來很大的認同感,也能讓人感受到被理解、被同理。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然後我覺得還有一些點想分享。那天我在看 Tony Robbins 的一段訪談,他是跟一位也相當有影響力的 YouTuber 對談—— Chris Williamson。他訪問過非常多不同領域的名人與藝人,內容都很深度。我覺得有時候,只要花個十來分鐘聽一下,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我自己一直到現在都覺得,Tony Robbins 真的是非常厲害、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一位人物。不管是他的書籍、訪談、線上的研討會,或是他提供的付費方案、免費方案,我都覺得很有內容。當然,我自己也買過他的書,不論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都有。而且我也曾經付費飛去澳洲上他的課程—— Unleash the Power Within,其中還包含走火活動。對我來說,那是一段很特別、很不一樣的體驗。
到現在我還是常常覺得,他的內容是很有力量的。那天在訪談裡,他提到一句話,我自己非常有感。
他說:
「我們都想要自由,但如果你一直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裡,你永遠沒辦法獲得真正的自由。」
聽到這句話,我感受非常深。因為或許在某些時期、面對某些人、在某些互動或溝通中,我們確實會不自覺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我是指我自己。
所以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在想:
為什麼在某些時期、面對某些人,在相處、溝通、互動的過程中,不管有沒有合作,到某一個點時,大家就會進入那樣的狀態?
這讓我開始誠實地問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會這樣? 又該怎麼讓自己真正獲得自由?其實這些問題都滿有趣、也滿值得探索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很多事情其實可以分成「能控制的」與「不能控制的」。
我們就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去理解與體驗——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結果。 這一直都是一種挖掘、發掘的歷程。
後來我也把這些想法跟一位前輩分享。他立即回應了一個很直接的觀點:
「我們又不是聖人。如果你過去在跟某個人的互動中吃過虧,那你為什麼還要再主動去跟他連結?」
他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做選擇。 不需要硬逼自己用某一種“理想化”的方式去應對。
所以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做法,也沒有非黑即白的狀態,很多事情本來就是介於中間、處在灰色地帶的。
這也讓我想到之前的一件事,有一次我跟我太太在龍潭的一家牛排館用餐,剛好看到一位我過去的長官。那時候我還在做職業訓練,他後來退伍了。
但因為我知道自己當時的狀態,不想和他有任何交集,所以我就假裝沒看到他。我也感覺得出來他也在同一間餐廳,但我就覺得,過去有一些不愉快、不舒服,所以最好不要互動,這樣對我來說是最舒服的。
但另一種想法會說:既然是過去的事了,就放下吧;可以更友善一點、nice 一點、大方一點,去跟對方互動。
可是這真的很難,因為那就是一個念頭、一個情緒、一個決定。 要轉念並不容易。
因為這些其實都是自己在拿捏、自己去選擇、自己去做決定的。所以我常常會覺得,有一些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我自己是這樣思考的。
比如說,在工作場合也會遇到一些點。和工作夥伴溝通某些事情時,有時候進行得不是那麼順利。因為他有他的想法與價值觀,我有我的。如果我要說服他接受我的想法,其實對方完全可以選擇不接受,對吧?
答案當然是「沒錯」。
但問題就在於:我們要怎麼用更好的方式溝通,才能取得我們想要的結果?這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舉例來說,有一些裝備是工作上必須佩戴的。但有些人就是不想戴。當他們不願意配合時,就會需要督導或透過查核來確認。被查核到之後,如果你剛好是主管或組長,可能也會被唸幾句、被講話。
那在這種時候,你自己也會有情緒反應。那你要怎麼處理?
這又回到「拿捏」了。
有時候需要一些思維策略、一些方法,甚至一些「手段」。這些手段可能是檯面上的,也可能是檯面下的(under table)。你要怎麼運用方法、智慧或策略,把問題有效解決?
這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所以我覺得,拿捏本身就是一門功課。有時候也可以用「筆尖思考」的方式來做衡量。對我來說,筆尖思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它有四個步驟:
第一個是內心直覺;第二個是 AB 選項;第三個是能量判斷;第四個是自我總結。
這四個步驟的完整內容,我也在我的書《搞砸了沒關係再來一波》中有更深入的敘述。如果對書籍有興趣,也可以透過連結表單預購。書預計會在 12 月開始出貨,屆時就會陸續寄給所有購買的朋友。
有時候我們在處理一些事情時,最重要的就是「拿捏」。有些時候強硬一點是一種手段;有些時候柔和一點,反而是一種方法。這都是與人相處時必須自己去衡量的利弊,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最有效率的方式。
所以我覺得關鍵在於找到那個平衡點——Balance 的方式。
前陣子我在跟一位朋友交流,聊到一些關於汽車的事情。如果你想購買一台車,背後牽涉到的成本其實很多。因此最理想的狀況,就是你的財務能力足夠強,讓車子只要有任何問題,都能處理到你滿意、處理到你想要的狀態。
所以提升自己的財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當財務提升到某個水平、某個檔次的時候,很多本來覺得麻煩的問題,基本上就已經不算是問題了。
雖然 「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這句話聽起來很常被提到,但它確實反映了一個現實。有一本書的說法我印象深刻:如果要衡量某件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錢不是最重要的,但它的等級 僅次於氧氣。因為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沒有錢真的很難生活。
最後我覺得,人還是要時常保持感恩。在這段旅程中,我有很多新的發現,也有很多新的體悟。無論是書籍的排版、工作與事業上的調整,都還有不少事情需要去處理,也需要去專注。
如果以三大面向來看,我會把它分成:
- 生活
- 工作
- 事業
這三大面向,都需要你自己訂定目標。當生活越來越好、工作越來越好、事業越來越好,你的整體狀態就會跟著提升。財務、健康、人際關係也會一起變得更好。
我很感恩現在能用部落格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把所思所想轉成文字。也希望方格子這個平台可以長青、可以一直陪著我用很長的時間。
因為前陣子我才跟國小的朋友聊到,當年去花東玩的時候拍了很多照片,都放在無名小站,但如今無名不見了,很多記憶就這樣消失。我希望方格子能讓這些故事、素材、回憶都能長期保存,也能在未來回顧時覺得很有趣、很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