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角學院 Coding Bootcamp – JavaScript 課程學習心得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Coding Bootcamp 當成求職的重考班,才能真正進步


(一)自學兩年後,我終於知道自己真正卡在哪裡

在加入六角學院Coding Bootcamp 之前,我已經自學了兩年。這兩年過得既充實又矛盾,一方面我很努力,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每天打開 VS Code、追影片、做筆記,看著那些看似「很懂」的程式語法,我其實心裡一直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我到底真的有學會嗎?還是我只是「看起來好像會」?

自學最大的迷惘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學對方向。寫出一段能運作的程式碼很簡單,照著影片一步步做,也能做出看起來不錯的小作品。但只要脫離影片、離開教學環境,我經常立刻卡住。像是:

– 我知道 if/else,但遇到複雜的資料時,我不知道邏輯該怎麼拆。 – 我知道 fetch,但不知道什麼時候使用 async/await 更合適。 – 我會 DOM 操作,但寫久了程式碼變得又臭又長。 – 我做得出 API 專案,但一旦資料變多就混亂不堪。

那一刻我才真正知道:我不是不努力,而是沒有方向。

像是一個背英文單字背很熟的人,卻從來沒寫過完整文章,自然也寫不出論文。自學時我會一直停在「語法理解」這個層面,卻無法提升到「能把語法組成系統」的等級,而工程師真正需要的是後者。

更讓人無力的是,自學完全沒有回饋機制。

我不知道我的程式碼是否寫得好,也不知道這樣的寫法在業界會被接受嗎?會被打槍嗎?我不知道我花時間研究的方向是不是面試會問,我也不知道我做的作品是不是能拿去找工作。當你沒有一個參考基準,你就永遠在黑暗中摸索。久而久之,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不適合工程師?是不是我真的學不會?」

這種「沒有方向」累積兩年後,會變成很深的無力感。

但也正因為如此,Bootcamp 對我來說像一盞重新點亮的燈。

在 Bootcamp 的第一週,我就被點醒了。老師不只是教語法,他們會直接告訴你「這是業界怎麼用」、「這段寫法未來會出錯」、「這種類型的題目面試一定會問」。每一句看似平凡的解說,其實都在替我過去兩年的自學填補漏洞。

那些我卡了兩年的盲點,那些我一直沒有方向的部分,在 Bootcamp 裡突然變得清晰可見。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自己不是不行,而是我從未站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

加入 Bootcamp 的那一刻,我不是覺得羞愧,而是一種深深的如釋重負——終於有人幫我把那堆散落的知識片段重新拼成完整的地圖。

我第一次覺得:我真的有機會成為工程師。


(二)課程難易度剛好卡在我吸收得了的程度

Bootcamp 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課程難度設計得非常精準。它不像一般線上課程,只是單純教你語法,也不像某些教學一開始就丟出超難的挑戰讓人半途陣亡。Bootcamp 像是一套專門為「重考生」打造的補習班——不急、不亂、一步一步紮根,讓你能重新從基礎建立正確觀念,然後逐漸推進到工程師真正需要的能力。

剛開始的課程看似簡單:變數、條件、迴圈、函式。

如果只是自學,我一定會跳過這些「我早就知道」的內容,但 Bootcamp 教的是你在業界怎麼使用這些語法。講師會解釋為什麼某種寫法比較可維護、為什麼某些做法容易埋雷、為什麼命名習慣會影響團隊合作、為什麼邏輯拆解會決定你的程式能不能長期維護。 這些都是影片學不到的。

當進入 DOM、事件、資料流、物件操作、深淺拷貝、非同步程式、async/await 的章節時,整體難度悄悄提升,但永遠停留在我「努力一點就能理解」的區間,不會到讓人想哭的程度,也不會簡單到失去意義。

這樣的難度控制非常精準,就像是教練、助教知道你下一步能舉起多少重量。

作業、任務更是 Bootcamp 的精華。

每次作業、任務看起來簡單,但要求非常扎實: – 要拆函式 – 要避免寫死 – 要保持可讀性 – 要做到狀態更新 – 要做好錯誤處理 – 要採用業界常用寫法 – 要讓其他人能看懂你的程式碼 – 邏輯不能只為了「能跑」,而是要「能維護」。

一開始我常常被打回票,那種「自以為寫得不錯,結果一堆地方被指出問題」的感覺很痛,但也很真實。因為這些問題若在面試中被看到,面試官不會客氣地指出,而是直接告訴你「我們會再通知你」。

所以,早點被提醒,絕對比在面試時被淘汰好太多。

最有感的一點是:

我在 Bootcamp 的每一次挫折,其實都是在幫未來的我省下面試的痛。

原本我寫程式時常常依靠直覺,但 Bootcamp 讓我開始以工程思維去拆解問題:

– 功能應該怎麼分? – 資料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 這段邏輯如果三個月後要維護會遇到什麼問題? – 是否能讓未來的自己或同事更好理解?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開始能用一種「工程師思考方式」去理解程式,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只是「記住語法」。

Bootcamp 給我的不只是技能,而是一種「成為工程師的方法」。

這是自學兩年完全沒辦法靠自己摸出來的。


(三)直播課的面試觀摩,讓我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

如果要說 Bootcamp 什麼內容對我衝擊最大,那一定是直播課的「面試觀摩」。那真的不誇張,第一次看的時候我緊張到手心冒汗,彷彿不是別人在回答問題,而是我自己被問。

但也正因為如此,我終於真正理解「工程師面試到底要什麼」。

以前我一直想像面試可能就是寫幾題語法、展示作品、講講自己做過的東西。結果不然。

直播課讓我看到真正的工程師是怎麼「解題」、「思考」、「回答」問題的。

當面試官提出一題 JavaScript 問題時,講師不會急著寫程式,他會:

– 先確認題意 – 討論狀態如何流動 – 分析邏輯拆解 – 選擇合適的方法 – 再開始寫程式

這讓我震撼,因為我以前的習慣都是——看到題目就下意識開始敲鍵盤。但這樣的做法,在面試中會直接露餡:

因為你沒有展現「思考能力」。

直播課讓我理解:

面試不是測你會不會寫程式,而是測你能不能清楚地思考。

我也看到很多細節,是自學永遠不會發現的:

– 即使用 async/await,也要知道底層 event loop 怎麼跑。 – DOM 操作不只是寫程式碼,而是要考慮什麼時候更新畫面。 – 講解程式碼比寫程式碼更重要。 – 面試官關注的是邏輯,而不是花俏的語法。

更扎心的是某些時刻,我看到別人在解題的瞬間,才發現自己根本完全不會。

那些我以為很簡單的知識,在直播中被拆解得清清楚楚,也讓我知道自己理解得有多片面、有多薄弱。

以前我做 side project 都沒有刻意練習「解釋邏輯」,也從來沒有練習「怎麼描述資料流」。但在直播裡,我看到每位講師都能把邏輯講得很清楚,像是把腦袋裡的想法一層一層剝開來給你看。

那一刻我才知道:「如果我到面試現場,我一定呈現爆炸狀態。」

直播課讓我看見兩件非常重要的真相:

  1. 自學者最大的弱點,不是語法,而是表達能力。
  2. 工程師面試不需要完美,但需要可理解的思維流程。

從那天起,我開始學著練習面試會問的問題、練習口述邏輯、練習拆解流程、練習在紙上畫資料流。

直播課讓我真正懂得:「會寫」和「會讓別人看懂你怎麼寫」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 後者才是真正決定你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關鍵。

這部分,是自學兩年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Bootcamp 彷彿替我打開另一扇門,看見真正的工程師世界。


(四)自學兩年的真正收穫: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如果要為兩年的自學做一個總結,那就是——我做對了一件事,就是「沒有放棄」。

但我也做錯了一件事,就是「我沒有方法」。

這兩年讓我深刻理解一個事實:

轉職不是比時間長短,而是比實力深淺。

你可以每天學八小時,但如果方向錯了,最後還是會原地踏步。

我花了兩年才明白:

– 自己沒有標準 – 不懂業界的要求 – 不知道作品應該做到什麼程度 – 看影片看得很快,但吸收很慢 – 技術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無法整合 – 寫程式太依靠直覺,而不是架構與邏輯 – 遇到 bug 靠運氣解,而不是靠分析

這些都是 Bootcamp 一加入就幫我補起來的。

透過課程,我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基礎扎實」;

透過作業,我知道什麼叫「可維護的程式碼」; 透過直播課,我知道什麼叫「面試需要的思維」; 透過講師的經驗,我知道什麼叫「業界真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一件事:

自學不是不行,但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來求救。

如果你的自學充滿:

– 卡關 – 沒人問 – 迷茫 – 沒方向 – 技術堆起來卻不能用 – 作品做了卻不敢拿去面試

那就代表你需要一個 Bootcamp 來調整方向。

Bootcamp 對我來說,不只是課程,而是一種重新起跑的機會。

我知道自己還不完美,我知道我還有不足,但我不再像過去那樣迷茫。 我知道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終於看見工程師這個職涯的可能性。

這段旅程讓我明白:

真正能讓你轉職成功的不是時間,而是方法。 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努力的方向。 不是你會多少語法,而是你能不能真正用它們解決問題。

而 Bootcamp,正是帶我走向「正確方向」的關鍵。

我在六角學院Coding Bootcamp 學習Javascript。

我正在以重考生的心態-每天解答問題與任務,進行著轉職前Coding Bootcamp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 Lee (Everything is PM)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