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帶來的療癒,勝過楓葉火紅的美麗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最近進行了規劃許久的日本賞楓之旅。因為帶著孩子出門,行程多以「親子」活動為主,賞楓只是其中之一。

raw-image

即便如此,我仍被京都的楓景驚艷。某天晚上我去鴨川散步,當時鴨川沒有路燈、非常暗,但也非常安靜。我帶著有點忐忑的心散步(畢竟人在國外還是會怕怕的),但走著走著,心就慢慢安靜下來。腦海中雖然浮現不知何時看過的節目片段——關於鴨川的歷史,讓心裡的忐忑加溫,但隨即又平靜下來。一邊看著步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一邊也能看到對岸聊天的朋友、約會的情侶。風景真的很美,雖然天色灰暗,但隱約可見盛開的楓葉飄逸。我不禁想像,如果此刻是白天,那楓紅會有多美。

raw-image

欣賞著風景,我越過橋樑返程時,鴨川沿岸的商家解開了我前兩天的疑惑。走在回旅館的路上,我一直想著為什麼這些店都大排長龍,真的有那麼好吃嗎?走在鴨川上我才意識到,原來這些店家的另一邊就是鴨川,顧客可以一邊賞景、一邊用餐,可說是美不勝收。但我也在想:「難道台灣沒有這樣的美景嗎?」不,台灣也有。我也很喜歡家附近的河濱步道,可以一路走到河濱公園。我想起某天看到一位 YouTuber 分析台灣國旅的困境,此刻我同意他的說法。他認為台灣國旅的困境在於環境。我記得他提到一個差異——在台灣,即使花高價住宿高級飯店,走出飯店看到的仍是雜亂的環境;但在國外,住宿環境的整體品質截然不同,讓人願意花更多錢在住宿上。此刻走在鴨川上,那片寧靜令人享受。我家的河濱也能給我同樣的感受,但當我走出河濱,馬上就會聽到改管機車催油門、急促按喇叭的聲音,好心情瞬間消失。

raw-image

經過晚上的洗禮,隔天一早趁著空檔,我帶著相機再去鴨川拍照。果然有了陽光的加持,楓葉顯得更加豔麗,加上昨晚的忐忑已緩解,這次更能好好欣賞風景和拍照。一邊走一邊欣賞,我也在覺察心中的感動從何而來。畢竟現在不是楓葉最紅的時刻,但心中的喜悅是真實的。第一個感受是「移動」——我同意移動本身就有療癒作用。但這次最重要的感受是「環境」。鴨川除了楓紅,更是環境寧靜帶來的療癒,那種讓心靜下來的感覺。或許因為鴨川沒有主打某個特別景點,沒有成為網美打卡熱點吸引人群,所以我走在上面看到的是往來的人們。雖然也有遊客,但並沒有聚集、喧嘩排隊拍照(但只要是特別景點就有)。那些景點雖然好看、美麗,但在當下我多半只想趕快拍照後離開,無法好好欣賞美景。

raw-image

這讓我體悟到環境對療癒的重要性。有時候我們總期望靠著某個「主要」的東西帶給我們幫助,卻忽略了「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有時期待透過治療介入來翹起人生的槓桿,或許當下確實有療癒效果,但終究我們還是會回到生活的環境中。如果環境本身讓我們生病,即便治療有幫助,回到舊有環境後仍會持續累積負面影響。所以除了主要的美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才是我心中感到療癒的原因。我不是被日本某個楓葉景色震懾,而是走在鴨川上,感受到「環境」的療癒,才慢慢體會到這些帶給我的感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剪影室
2會員
15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一起窺看那些被光影留住的生命片段, 透過敘事,輕輕整理與對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也是一個在生活、育兒裡,持續自我對話、讓故事流動的人, 願我們在彼此的剪影裡,看見勇氣與溫柔,陪伴彼此走向新的篇章。
敘事剪影室的其他內容
2025/10/08
在家庭工作裡,我看見的不只是家長的憤怒,也有社工的無力。 體系的裂縫讓雙方都受傷,而信任的缺口,讓所有專業建議都進不了心。 這篇文章,是我作為心理師的一段反思:有時候,我們能給的不是方法,而是一個讓人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幫助」的空間。
Thumbnail
2025/10/08
在家庭工作裡,我看見的不只是家長的憤怒,也有社工的無力。 體系的裂縫讓雙方都受傷,而信任的缺口,讓所有專業建議都進不了心。 這篇文章,是我作為心理師的一段反思:有時候,我們能給的不是方法,而是一個讓人重新相信「自己值得被幫助」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9/25
這篇文章透過案主的提問,反思「心理成長課程」與「個別諮商」的差異。心理課程可能帶來短暫啟發,但也潛藏誇大保證、缺乏專業與安全收尾的風險;個別諮商則步調緩慢,卻有專業倫理與制度保障,像長期投資般穩健。真正的療癒不是一次性改變,而是一段持續整理與自我陪伴的旅程。
Thumbnail
2025/09/25
這篇文章透過案主的提問,反思「心理成長課程」與「個別諮商」的差異。心理課程可能帶來短暫啟發,但也潛藏誇大保證、缺乏專業與安全收尾的風險;個別諮商則步調緩慢,卻有專業倫理與制度保障,像長期投資般穩健。真正的療癒不是一次性改變,而是一段持續整理與自我陪伴的旅程。
Thumbnail
2025/09/23
許多父親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缺乏陪伴與肯定,因此在成為父親後,往往帶著補償的心情去愛孩子,這被稱為「報復性父愛」。他們用盡全力給予擁抱、陪伴與言語。上一代父母多半在物質匱乏中,重視的是餵飽孩子;我們這一代則更能覺察情感需求,只能摸索如何自然地表達愛。這樣帶著傷口卻真誠的愛,成為世代間一種修復與傳承。
Thumbnail
2025/09/23
許多父親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缺乏陪伴與肯定,因此在成為父親後,往往帶著補償的心情去愛孩子,這被稱為「報復性父愛」。他們用盡全力給予擁抱、陪伴與言語。上一代父母多半在物質匱乏中,重視的是餵飽孩子;我們這一代則更能覺察情感需求,只能摸索如何自然地表達愛。這樣帶著傷口卻真誠的愛,成為世代間一種修復與傳承。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