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父愛:帶著傷口的溫柔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愛的修復:溫柔傳承的父愛之旅

最近一個 Podcast 中的來賓分享深深觸動了我。他談到成為父親後,如何全心投入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質、陪伴和愛。

表面上,他是一位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然而,透過他的生命故事,我們得以窺見內心的缺憾。在他的童年,父親的缺席是一道難以填補的空白,而他總是竭盡全力表現優秀,只為獲得父親一絲認可。這樣的成長歷程,不僅帶給他沉重的壓力,也塑造了他那「理性至上、追求卓越」的性格特質。

在另一場節目中,他自述是個「很ㄍㄧㄥ」的人,情感被理性層層包裹,難以真實流露。這些坦白讓人領悟:年幼的他曾經多麼渴望父親的愛,但這份渴望卻被無盡的期待與壓力掩埋。他內心既渴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又渴望超越父親的成就。這種崇敬與怨懟交織的複雜情感,成為他成長路上無法擺脫的心靈枷鎖。

raw-image

孩子的渴望與父母的矛盾

孩子的認知與情感表達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他們主要依靠直覺和情緒來理解周遭世界。當孩子期盼父母陪伴,卻因父母忙於工作而落空時,那份失落感會深深烙印在心中。

問題在於,許多父母常常不自覺地要求孩子「懂事」,期待他們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轉而理解大人的辛勞。即使孩子理智上明白父母愛他們,情感上卻往往感受不到這份愛的溫度。這種「明白」與「感受」之間的鴻溝,正是許多人心靈深處難以言喻的糾結。

這位來賓分享了他如何努力嘗試從各個角度理解父親。這份嘗試既令人心疼又令人敬佩,因為它反映了他如何在理性層面不斷為父親尋找辯解,卻始終無法填補內心深處那份情感的渴求。於是他的情感變得矛盾:既想親近家人,又本能地抗拒;既崇敬父親,又隱隱怨恨。這種複雜的內在衝突,最終引領他走向喜劇表演和荒誕創作的道路,因為唯有通過幽默與誇張,他才能同時表達理性與感性的雙重真相。

溫柔的父愛

這讓我思考自己成為父親後的轉變。每天,我會擁抱孩子,真誠地對他說:「爸爸很愛你。」即使孩子天真地回應「我比較喜歡媽媽」,我依然微笑著重申:「沒關係,爸爸永遠愛你。」

這份愛,是我願意毫無保留地給予孩子的溫柔和關懷。

這種愛的背後,蘊含著一種經歷過傷痛後的堅韌力量。它源於過去的缺失,卻在當下展現出修復的可能。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愛不僅僅是無條件的溫柔,也可能是對過往傷痛的積極回應與超越。

raw-image

世代的轉變

上一代父母多半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的首要關注點是「確保孩子溫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資源」。在這個生存優先的思維下,情感需求往往被視為奢侈品而被忽視。

我們這一代,已不再為基本生存需求而奮鬥,反而更能覺察到內心情感的渴求。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透過擁抱、言語和陪伴,向孩子傳達「你並不孤單,爸爸媽媽永遠在你身旁」的堅定承諾。

然而,這一代父母也面臨獨特的挑戰:我們深知愛的重要性,卻從未被教導如何自然地表達愛。於是我們只能摸索前行,盡力給予,用具體行動彌補。帶孩子探索世界、真誠說出「我愛你」,這些都成為我們自創的愛的表達方式。

喜劇與快樂的矛盾

我對這位來賓選擇以荒謬或嘲諷方式分享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許,這正是他長久以來唯一能夠表達內心情感的管道。若非透過足夠荒謬的形式,那些深埋的情感便無法被釋放;唯有藉由誇張、扭曲的表現方式,才能讓內心的真實感受得以安全地呈現。舞台上的歡笑聲,往往承載著表演者不為人知的淚水。觀眾感受到的共鳴,來源於喜劇演員將痛苦巧妙包裝成笑料的藝術。這也揭示了快樂的弔詭本質:它能暫時緩解痛苦,卻無法徹底消除心靈深處的空缺。

由此,我們不禁要思考:我們追求的快樂,是否有時建立在犧牲他人或自我真實情感的基礎上?真正持久的快樂,也許不在於逃避痛苦,而在於勇敢面對、接納並安頓內心的傷痛。

自我覺察與成長

在成長旅程中,許多人會不斷反思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並慎重考慮是否要延續相同的教養模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童年所缺失的愛,就會努力尋找新的方式來滋養下一代。這正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過程:從關注外界評價到傾聽內心聲音,從自我懷疑到堅定自信。

未來的期許不再僅限於職業成就或物質積累,而是如何在家庭關係中創造一種更加自然、真實的愛的氛圍。當父親能夠坦然表達:「無論你如何回應,我都始終愛你」,這份愛才真正擺脫了條件的束縛,達到無私的境界。


不同時代的「父愛」

raw-image

我們這一代的父愛,是一種帶著溫柔療癒力量的愛。它雖然不完美,有時摻雜著焦慮與補償的成分,但它真誠而真實。它讓我們見證,每一代父母都在不懈努力,彌合上一代留下的情感缺口,將未完成的愛的承諾傳遞給下一代。

或許,這正是人類在世代交替中,不斷修復、傳承與提升愛的能力的珍貴旅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剪影室
2會員
14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一起窺看那些被光影留住的生命片段, 透過敘事,輕輕整理與對話,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 身為助人工作者,我也是一個在生活、育兒裡,持續自我對話、讓故事流動的人, 願我們在彼此的剪影裡,看見勇氣與溫柔,陪伴彼此走向新的篇章。
敘事剪影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好好表達每次的情緒,就不用等到爆炸才看見失控與委屈 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單純來自眼前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 那個爆炸的瞬間,常常牽動著過去許多沒有被回應的心情。 如果能在當下好好表達,也許就不必等到失控時才感受到委屈。 情緒不是單一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小動作而生
Thumbnail
2025/09/09
好好表達每次的情緒,就不用等到爆炸才看見失控與委屈 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單純來自眼前的一句話或一個動作。 那個爆炸的瞬間,常常牽動著過去許多沒有被回應的心情。 如果能在當下好好表達,也許就不必等到失控時才感受到委屈。 情緒不是單一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因為一句話或一個小動作而生
Thumbnail
2025/09/02
近期影片引發爭議,聲稱配方奶「等於喝可樂」,導致醫師與營養師批評誤導,並加重母親罪惡感。事件凸顯「母乳神話」與情緒勒索式行銷,讓媽媽陷入兩難焦慮。國際上,WHO 早有守則規範,歐洲更禁止針對新生兒配方奶的電視廣告,核心在支持而非控制母親。
Thumbnail
2025/09/02
近期影片引發爭議,聲稱配方奶「等於喝可樂」,導致醫師與營養師批評誤導,並加重母親罪惡感。事件凸顯「母乳神話」與情緒勒索式行銷,讓媽媽陷入兩難焦慮。國際上,WHO 早有守則規範,歐洲更禁止針對新生兒配方奶的電視廣告,核心在支持而非控制母親。
Thumbnail
2025/08/13
做父母後,我更懂情緒的重量。身為心理師,我常被問:「感受情緒有什麼用?」 情緒雖不能解決問題,卻能在壓力中給我們喘息空間。 曾在大賣場看見媽媽壓抑情緒安撫女兒卻愈加焦躁,我想到,許多人從小沒被允許表達情緒,只能壓抑到爆發。 理解比壓制更重要;先安頓好自己,才能陪孩子走過情緒,看見真正的答案。
Thumbnail
2025/08/13
做父母後,我更懂情緒的重量。身為心理師,我常被問:「感受情緒有什麼用?」 情緒雖不能解決問題,卻能在壓力中給我們喘息空間。 曾在大賣場看見媽媽壓抑情緒安撫女兒卻愈加焦躁,我想到,許多人從小沒被允許表達情緒,只能壓抑到爆發。 理解比壓制更重要;先安頓好自己,才能陪孩子走過情緒,看見真正的答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世上有無條件的愛,就只有孩子對父母的愛 父母為子女付出,含辛茹苦養活子女,那是應份的事,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理應有能力照顧好他們,這是作為父母之本,不需常常被歌頌父母如何偉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期望他們聽教聽話,懂得感恩,甚或乎要求他們追逐世間的功利,長大成才,供養父母。相反,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溫馨故事,回顧了童年時期父親愛的表現,如帶著她買零食以及深夜做宵夜的珍貴回憶。文章強調父愛的無條件與純粹,無論時光流轉,這股愛的象徵永恆如一。也鼓勵讀者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並學會滋養自己以獲得幸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父親之間的溫馨故事,回顧了童年時期父親愛的表現,如帶著她買零食以及深夜做宵夜的珍貴回憶。文章強調父愛的無條件與純粹,無論時光流轉,這股愛的象徵永恆如一。也鼓勵讀者反思自己與父親的關係,並學會滋養自己以獲得幸福。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