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昨天舉行台灣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到場的獲獎作者人數零零落落,這蠻符合攝影記者工作常態──在上班日,很難好整以暇參加一場活動,有時包括採訪在內,因為隨時可能要因應新的狀況或任務。
平常我都會鼓勵同事們參加各類新聞攝影比賽,目的不在只為獲獎,透過參賽,每個人可以藉以檢視自己一年工作內容,並觀摩別人的成果,了解自己的弱點並加以改善,才能讓自己在專業工作上更具有競爭力,國際上有許多傑出的新聞攝影工作者,通常也會認真看待參加比賽這件事,得獎除了讓他們專業成就獲得肯定,也驅使他們有更好的動力去挖掘新的題材或創作形式,追求自我突破;當然也有許多人不參加比賽,而是不斷創作來超越自己,這些人我對他們的敬重絲毫不減,只要能以具體行動來體現對自己專業的堅持,相信任何人都能得到尊重。
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得獎者中產生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崔楠,雖然他現在以研究生身分在台進修,但畢竟是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舉辦以來的第一人,仍有一定程度的意義。
台灣許多新聞攝影工作者都曾參加在中國舉辦的新聞攝影比賽,也有不少人獲得過獎項,但對岸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卻很少參加台灣相關比賽,主要癥結在於台灣許多比賽都限定國內刊出題材及媒體資格,較少對外開放,加上我們也未主動向他們宣傳,且中國大陸媒體工作者對參與台灣媒體相關事務總有許多禁忌,因而形成這種格局。
多年來,台灣內部比賽總是自己人比來比去,而我們的從業人口少,題材多樣性不足,讓我們歷年得獎作品在觀念進步與內容精彩度上相對不足,使得台灣在新聞攝影專業表現與國際落差加大;兩岸媒體體制固然有很大差異,許多政策上的限制,讓大陸攝影工作者會自我設限,但不能否認,隨著中國在國際上政經實力增強,對岸攝影師除了參與國際新聞事件機會增加,獲得歷練機率大增,近年他們也不斷邀請眾多國際傑出視覺工作者交流講習,整體實力提升許多,從這些年他們在國際競賽成績大致能獲得印證,得獎未必完全反映實力,但還是一個具體指標。
影像無國界,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做為一個專業平台,希望將來能有更多其他國家地區的攝影工作者參賽,增強對抗強度,碰撞出更大火花,也讓國內新聞攝影專業可以更上層樓!
最後還是要向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執行會務夥伴及評審們致敬,在沒錢沒人的條件下,他們願意燃燒自己,用熱情支撐這個舞台,台下的演員們,大家怎能袖手旁觀?
黃子明
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曾任世新大學平面傳播學系、新聞學系兼任講師。曾獲吳舜文新聞攝影獎、中國精神新聞攝影獎首獎、兩度獲台北新聞攝影獎首獎及佳作、台北攝影節新人獎佳作、第一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獎現場人物類組照(系列作品)金牌獎,多幅作品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1960年生於台南仁德,1982年畢業於國立藝專,1984年退伍後從事美術設計工作,隔年轉任哈佛企管顧問公司「突破管理」雜誌專任攝影,直到1988年報禁開放,進入自立報系,擔任早晚報攝影記者;同年中時晚報成立,入中時報系任攝影記者迄今;擔任新聞攝影記者超過25年,曾經歷解嚴前後台灣重大政經文化社會運動等事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