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翻譯作品的問題,與編輯的責任

丁連財老師先後推了兩篇對某社出版品的評論,看完這兩篇我的感觸良多。
一方面我很想說,翻譯不容易,而且現在翻出來東西能看的人已經不多了;這樣要求下來,恐怕以後沒什麼人敢翻深一點的書了。
此外,我自己也是譯者(雖然多年不翻譯書了),跟著打蛇隨棍上,說不定哪一天會打到自己,所以不太能跟著開砲。XD
但另一方面,以我自己的翻譯經驗和閱讀經驗來說,丁老師在文中挑出的問題、以及對品質的要求,可以說是「嚴而不苛」:嚴是夠嚴了,但並不苛刻;舉出的那些問題都確實是不應該犯、而且(對於時間能力許可的專業譯者來說)相對容易避免的錯誤。
把問題歸類一下,就是:

譯者不夠專業
這又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全面性的不夠專業(但可能已經是比一般人強很多的80分以上),一種是某方面很專業,但其他方面外行、甚至常識不足(個人認為這類譯者比例蠻高的)。
從前曾經說過,譯者對譯入和譯出兩種語言能精準掌握不在話下,但最好能多通至少一兩種其他外語,雜學也要盡量豐富,可以減少(雖然不能完全避免)理解專有名詞或技術出錯的機率。

譯者處理稿件的審慎度
是不是親自翻、是不是分批外發給學生、外發的話自己有沒有再做彙整;不管是誰,每個人在翻譯過程中是否做到資料查證的基本功,以及名詞和修辭用語(terminology)的統一等等。

編輯的程度和盡責度
話說在先,我知道編輯都很辛苦、待遇普通、時間有限、也不可能精通所有領域的知識,但既然出版社要出某個領域的書,應該多少是編制內人力多少有能力操作的主題;如果沒有這類人力,也應該有外部專家可以協助審稿(講審稿太嚴肅,至少「幫忙看看」這樣)。
我也一直強調,編輯是一份重要的工作,很多能力(例如外語和雜學)方面的要求甚至接近作者或譯者;除了抓錯字之外,也必須能夠多少抓出一些翻譯疑點來跟作譯者印證,而不是眼睛掃過一次就算盡責。
高品質的書(尤其是翻譯書)必須有以上這三點條件才能出得來;至於像是潤稿到好讀、符合本地讀者用詞習慣,那是另外一個層次、而且更容易達到,只是很多編輯也都沒做好的事情。

以下有點題外話。
很多出版社或媒體,近年來都大量採用對岸譯稿,一來便宜(有些用偷的更便宜)、二來方便(繁簡轉換就好,很多人連編輯改寫都懶),而且理論上對岸人才濟濟、一般翻譯費用低廉,似乎更容易生出可用的稿子。
其實並不盡然如此;對岸並不是沒有翻譯高高手,但品質上下落差極大。難以下嚥的稿子已經很多了,但還有台灣出版社或媒體照單全收,再加上草率或根本沒有的編輯流程,結果不只是難以下嚥,根本就不該入口。讀了這些東西,腦中本來對的東西都會變成錯的。
不過某種程度上,這種作法已經變成現今內容傳播的主流之一。雖然我自己算是具有流利讀寫簡體中文的能力,但我對於在出版品或媒體上看到無差別使用的對岸用語非常感冒。原因無他:
  1. 拱手交出本地專業場域的的知識話語權;
  2. 「糟糕編輯」和部分「糟糕翻譯」的指標;
  3. 造成讀者對於知識和專業名稱的混淆:「渲染」和「算圖」是同一回事嗎?「薩比耶爾」和「沙勿略」是同一個人嗎?
我在翻譯領域只是半調子、講到翻書更是菜到爆炸;但作為一個資深讀者、以及經營過媒體的人,對於糟糕的翻譯、不嚴謹的編輯、以及越讀頭腦越不清楚的書已經忍受很久了。
所以說,雖然我對丁老師批評的譯者和編輯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我還是覺得這批評「嚴而不苛」,每個做這行的人都該反省一下、也尊重一下自己的專業自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