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4/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圍雞總動員》:屬於我們的美國派

《圍雞總動員》(Blockers, 2018)片名取的看似莫名其妙,但是英文原意其實是美國俚語,意指阻擋他人發生性關係,這樣看來,中文片名反而取恰到好處。電影描述三位即將從高中畢業的少女,決定要在畢業舞會當晚「破處」。而三位「過保護」的家長在得知這件事之後,決定不顧一切都要阻止這個荒謬的夜晚發生。
我覺得本片的優點之一在於喜劇橋段。雖然剛開始的喜劇部分不知為何的讓人有點尷尬(可能是John Cena的反差太強烈跟Ike Barinholtz太過用力),但後面的確漸入佳境。特別是三位家長:Lisa(Leslie Mann飾)、Mitchell(John Cena飾)跟Hunter(Ike Barinholtz飾)在故事演進的過程中穿插的喜劇橋段都相當精彩,特別是我很喜歡Leslie Mann那種帶有點瘋癲但又很認真的搞笑,在2014年的《婦仇者聯盟》(The Other Woman)的演出可見一斑。不管是John Cena不斷全裸挑戰尺度,又或是許多令人臉紅又新穎的橋段(像是同學父母在家裡玩的「捉迷藏」性愛小遊戲),雖然許多場景仍離不開性與屎尿,但是並不讓人覺得反感。
另外,雖然片名讓人覺得好像就是一般的家庭喜劇混合搞笑性愛成分,但是實際上挑戰了現代人對於男女性經驗的觀點,這甚至可以擴展到一直爭論的難分難捨的男女性別平等,以片中一句話簡而言之,就是過去的刻板印象跟守舊的概念不能夠照單全收。除此之外,三位少女主角的家庭也有著各自的景況,包括單親母親獨自扶養、父母離異後再嫁,以及幸福快樂的異國婚姻,我想這同時也象徵現代社會已經不再是過往傳統的家庭結構。
Ike Barinholtz、John Cena跟Leslie Mann(左起)在電影中賣力演出。
但挑戰多元議題這個優點,同時也變成本片難以忽略的缺點。「守舊派」父母在心境上面的轉換處理得並不好,Lisa從一開始強烈堅持反對,到後來的態度突然有了180度的大轉變,讓人有點措手不及。而Mitchell的立場則變得有點模糊不清,最後的父女對談似乎沒能收到與故事主線相呼應的效果(而且把人家摔到牆上好像沒什麼表示)。在這方面可惜了這兩個角色,也似乎讓本片要傳達的理念變得較為薄弱。
反而是父親Hunter跟女兒Sam這條線倒是表現的意外精彩。大概是因為Hunter這個角色一開始實在太過瘋癲,可是後來荒郊野外的真情告白,以及對女兒的認同與愛反而讓這個角色有了不錯的反差。
《圍雞總動員》劇照。
前個世代,《美國派》系列電影用少男的角度說出了對性的渴望與追求。而《圍雞總動員》似乎想肩負起這個世代,那些觸碰起來會有些彆扭的部分,同時展現不同層次的,對性體驗的觀點。
以青少年的性體驗為主軸,導演植入了性別平權、家庭兩代教育、同性戀等各種更加現代的挑戰。但不外乎要表達的是「自由選擇」的重要,這也搭上了一些近期被熱烈討論的「情感勒索」話題,或許老爸老媽們更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畢竟在「愛」與「為你好」這兩件事情上,多數現代父母仍然充滿著矛盾。
最後,熱愛John Cena反差萌的觀眾,這部片就一定得去看。十分裡面我給六分,剩下四分是因為John Cena這個肌肉棒子在電影裡面哭的時候讓我雞皮疙瘩掉滿地,太不蘇湖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