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1】創業家必須知道的概念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筆者前傳:這是我前段時間在某間新創育成實習所寫的文章,字數約1000字,閱讀時間5分鐘左右對於新創公司來說,MVP可以說是創業的「必修課」,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在5分鐘內,對MVP建構出基本的認知。廢話不多說,滾動你的滑鼠吧!
在新創公司從0到1的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但究竟問題的核心在哪?哪些問題是需要優先被解決的?最重要的,是顧客到底喜不喜歡我們的產品呢?
這些問題看似複雜,但其實我們都可以用「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核心。

什麼是MVP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 的概念就是用「相對低的成本」設計產品,並「快速」放到市場上檢驗「是否可行」坊間最常舉的MVP例子是「滑板 自行車 摩托車 汽車」,但在這裡我會試著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詮釋MVP的基本概念。

從蠟燭到燈具的MVP思維

情境:在史前時代,當原始人還生活在洞穴時,白天仰賴太陽光的照明,晚上則陷入一片漆黑。
發掘問題:當原始人在夜晚時碰到任何突發狀況,卻沒有一個隨處可得的光源可以照明,因此缺乏即時反應的能力。部落酋長小明發現了這個問題,決定開發一個能「照明」的產品來解決原始人在黑漆漆洞穴中生活的不便。
確認需求:為了確認他們的生活真的需要「照明」,小明先做出了初代產品「蠟燭」,並拿了一支蠟燭給原始人試用。
發現問題、收集回饋:原始人試用了蠟燭之後,他們很高興居然能在夜晚看到彼此,還可以在洞穴裡做一些平常只能太陽下山前做完的事。但是他們覺得蠟燭的火太過危險,動不動就會燒到衣服和頭髮。
優化/修正:小明針對族人提出來的問題加以修正,進一步研發出不用火的燈具,滿足族人的需求。
大家發現了嗎?其實MVP的思維非常簡單。
發現需求 → 確認需求 → 收集回饋 → 優化修正,就是一個MVP的簡易流程。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角度來看,將蠟燭提供給原始人試用,就是所謂的「市場驗證」;確定了原始人對照明的需求後,再針對族人反饋改良產品,就是所謂的「產品優化」
而小明只用了一支蠟燭的成本,就能得知顧客喜好,符合MVP最精髓的概念:用「相對低的成本」「快速」進行市場驗證,這樣可以避免花很多時間和錢做出一個產品,但顧客不買單的窘境。

將單向MVP思維轉化成良性循環

要做出好的產品並非一蹴可幾,正常來說,一個產品會經歷多次的MVP測試與修正,每次的修正都會讓產品越來越貼近顧客的喜好。
如果你的速度夠快,Build — Measure — Learn迴圈就能夠快速運轉,形成MVP的良性循環。

學會接受產品的不完美

讓我們再複習一次MVP的定義:用「相對低的成本」設計產品,並「快速」放到市場上檢驗「是否可行」。
所以,重點不在於產品是否完美,而是能不能快速驗證自己的想法,並改善、優化自己的產品。
有了這個心理建設後,在做產品的時候就不會把缺陷視為敵人,而是把它當作「驗證的工具」。因此,你該思考的是「你想要驗證什麼假設?」、「給誰驗證?」、「如何驗證?」。藉由顧客來幫你「找出問題」,進而讓你知道如何「解決問題」,這才是MVP的最終目的。
關於MVP的基礎觀念,先講到這裡為止,未來我還會陸續補上其他MVP相關文章,如果想知道更多,就發露一下我的 Publication吧!
文・張廷宣/圖・王旻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