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7/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中國試煉場,誰敢來挑戰?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自1980 年代鄧小平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開放經濟特區,中國 GDP 開始以年均10%速度快速增長,個人收入飆升,從一無所有到成為富商巨賈的個人勵志故事如雨後春筍,生生不息。
圖/Unsplash
在這幅員遼闊,人口數眾多的中國,商人們帶著希望爭先恐後,彷彿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很難在其他國家看見這麼多世界各地的商人熙來攘往,市場的熱度讓你幾乎忘記十年以前,從美國開始的世界經濟震盪蕭條。
1990 年代中期,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快速成長的歐美投資者,捧著大把的金錢,商議著亞洲的長期的前景在哪裡?很多人看好當時的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台灣,甚至還考慮其他新興國家:泰國、印尼、馬來西亞。
隨著時間過去,台灣已經逐漸從四小龍行列中脫隊,90後出社會的年輕人甚至納悶著何謂「台灣錢淹腳目?」,看見上漲的物價和低靡的薪資,無法想像過去的榮景。光看經濟成長率,2008 年~2017 年,台灣平均為 2.7%,落後新加坡 4.4%、韓國3.1%,雖與香港一樣,但台灣在前一個1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是5%,香港只有3.9%,顯示台灣衰退幅度,高居四小龍之首。
據統計,台灣月薪未滿3萬元,佔34%;未滿4萬元,佔32%,代表逾六成國內受雇者月薪不到4萬元,人數多達593萬人。薪資成長緩慢、少子化與人口老化,以及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增加導致內需不振,民間消費蕭條是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從 2009 年起,企業每年存起來的錢大於借錢去投資,造成國內超額儲蓄擴大。企業不敢投資,在整體經濟圈中產生惡性循環。簡單的說,有錢的企業不敢拿錢出來投資,民眾更不敢將有限的薪資拿出來消費,企業賺不到錢,只好在各方面節省成本,人事費用是一大支出,於是薪資問題就更顯得敏感。
反觀中國,近年來可以明顯看見他們真的很「敢」:敢投資、敢消費、敢嘗試新技術、敢大興土木。每次去中國,都驚訝著他們的各種之「最」:全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計、最大風力發電機地最長的跨海大橋。中國生產和使用全世界近一半的煤、水泥、鐵礦和銅,消費40%的鋁和鋼。「四十年前,多數美國人根本想像不到美國會欠中國一分錢。現在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接近一兆三千億美元。這一切足夠讓人暈眩,或者讓美國人感到不解:世界怎麼這麼快就顛倒了?」——Henry M Paulson 《Dealing with China》
也許擔心資訊傳播快速,不趕緊上市,點子就會被抄襲、也許擔心合作夥伴下一秒就會變心,投入敵營、也許不在乎那遠低於一般市價的售價,因為龐大的人口數能立即變現快速週轉現金...中國模式讓你無法預料下一個世代局勢的變化,這是一個新興且快速的試驗場,只要投入,半年內你馬上就會知道你的新技術會不會賺錢,新商業模式能否成功。
常常聽到很多人在台灣經營事業辛苦就嚷著說要中國投資,也許是看見很多台商成功的故事,但沒看見的是更多鍛羽而歸的心酸。不能只是迷戀外表絢爛蓬勃的市場,不論進入哪一個國家做生意都一樣,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跟研究:找好可以在當地合作的夥伴、確實的計算自己可以投入的資源及回收成本所需的時間、全心投入且不論任何困難絕不能輕易放棄。若只是因為語言相通就想捲起袖子大幹一場,那麼還是三思吧,估計比台灣放大約 20 倍的生意規模,那可能是你前所未有的極大挑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