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五分鐘看全球難民危機,一同伸手關懷

難民是哪些人?

聯合國大會於1951年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 (2),簡 稱「難民公約」)與1967年通過的難民地位議定書(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指出難民的定義為:「由於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以前發生的事情並因有正當理由畏懼由於種族、宗教、國籍、屬於某一社會團體或具有某種政治見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國之外,並且由於此項畏懼而不能或不願受該國保護的人;或者不具有國籍並由於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經常居住國家以外而現在不能或者由於上述畏懼不願返回該國的人。」換言之,當基本人權受到相當迫害,使得繼續居於原先的國家具有受到危害的可能而離開至其他國家,就屬於國際法所稱的難民。

國際難民議題現狀

根據統計,六千五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兩千兩百萬人成為難民,大略相當於一天即有兩萬八千人因戰亂或迫害而被迫遷徙(3),同時,國際難民問題呈現出多元化以及複雜化的趨勢,以最常被媒體報導的敘利亞內戰為例,其背後即蘊藏了自古以來的宗教爭鬥(遜尼與什葉之爭)、國際的政 治角力(美俄分別支持的反叛軍與政府軍)、達伊沙恐怖組織的藉機崛起(伊斯蘭國)以及境內少數民族的獨立抗爭(4),同時,收容難民的鄰近國家如土耳其、黎巴嫩等也面臨著安置難民的極大 壓力,而另一端的歐洲國家亦對難民問題意見分歧,數個國家如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甚至 因不認同歐盟的難民收容數量配置而上訴歐洲聯盟法院(5)。筆者以為,從上圖聯合國難民署的示意圖中可使讀者粗淺地瞭解到難民問題已成為一國際性的危機,除了上述的敘利亞難民危機,情況危急卻相對缺少國際關注的難民問題亦所在多有,舉例而言,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 位於東非的索馬利亞、非洲東北的南蘇丹共和國也各自因為內戰等原因而導致人民流離失所。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截至二零一七年為止,​世界上有656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其中有近2250萬難民,其中一半以上的未滿18歲。1000萬人被剝奪了國籍和獲得基本權利,如教育,醫療保健,就業和行動自由。在這個世界,每二十人分鐘就有人由於衝突或迫害而被迫流離失所。
超過一半數量的難民來源集中於三個國家:敘利亞、阿富汗、南蘇丹。
世界上提供難民庇護的國家,依序為:土耳其、巴基斯坦、黎巴嫩、伊朗、烏干達、衣索比亞。

我們可以如何參與其中

2008年,J.K.羅琳(6)在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以「失敗的益處,想像的重要性」為題。她所定義的 「想像」並非發明、創造,而是經歷人們設身處地去為同類著想的能力,是不需要去切身經歷,就能學習並且理解-我們不曾經歷他人所的,但我們可以理解、同情他人-面對世界難民危機, 我們如何思其所思,想其所想,當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

1. 加入​ ​ #WithRefugees​ ​Petition
當你加入了 #與難民同在請願活動,你便是在要求政府將他們所承擔的義務付諸行動,並且使得以下這些事情可以成為真實:
  • 每個難民孩童都可以得到教育
  • 每個難民家庭有安全的地方居住
  • 讓難民可以自力更生,支持自己的家庭並且對社會做出貢獻
聯署網站:

2. 捐款Nobody​ ​Left​ ​Outside​ ​(聯合國難民署計畫)
全球正見證著數量龐大的家庭被迫逃離家園,包括來自敍利亞、南蘇丹、中非共和國、布隆迪及中美洲等地的家庭,而數字每日均持續上升。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陸續抵達難民營,或於不合標準甚至未完成建築的住所中掙扎求存。而「無人被流落在外」籌募計劃,希望為兩百萬被迫逃離家園的人提供庇護。

3. 社群網路發文、分享,提升臺灣民眾對於此議題的認識
撰文時,筆者不經意地比對了議題的中文資料與外文資料,發現兩者數量相差甚大,許多報導新聞時間也停留在數年以前。藉由群眾分享的力量,必能提升議題能見度,影響更多人投入其中。
最後,再次強調難民問題的複雜程度絕非三言兩語即可完整解釋,筆者在撰文前參考的背景資料 文章實不下百篇,但自知對於此議題的瞭解仍不到十一,於此限制,本文也自然無法深入探討, 建議關心此議題的讀者能自行針對地區進行詳細研究。但無論如何,相信閱讀完本文後你我皆將 為有迫切需要的群眾盡一己之力,展現設身處地的關懷。

資料註解

6. J.K羅琳:「2008年的哈佛畢業生,你們將如何更多地影響到其他人的人生呢?你們的才智,辛苦工作的能力,你們所取得的學業上的成果,給了你們獨特的位置,獨特的責任感。哪怕是你們的國籍,都把你們和一般人區分開來。你們之中的大多數,都來自於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你們投票的方式,你們生活的方式,你們抗議的方式,你們對政府所施的壓力,都在國界之外發揮著影響力。這是你們的優勢,也是你們的負擔。如果你們選擇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去為那些不能發聲的人說話;如果你們選擇自己的感受不僅和那些強人同在,也和那些弱小同在;如果你們保持設身處地、為那些沒有你們那般優勢的人著想的能力,那麼,將不僅僅是今天這些慶祝你畢業的父母家人為你驕傲,而且是成千上萬、因為你的幫助人生得以改善的人們。我們不需要魔法去改變世界,我們已經自帶了所有的能量:我們有能力去想像更好。
責任編輯:趙致宇 核稿編輯:張佳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