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你的北漂,是誰的北漂?

我很討厭最近政治人物拿「北漂」當話題來炒作。這個名詞來自對岸,至今他們也還沒有解決;事實上,只要有「商業中心」存在,工作人口往中心聚集的問題就不會完全解決。
先看看「北漂」原本的意思
北漂,是指從其他地方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謀生,卻沒有北京戶口的一類人。 因這類人在來京初期少有固定的住所,搬來搬去,給人飄忽不定的感覺,故此得名。城市給他們一份職業和一間出租屋,卻不承認他們屬於這個城市。在這些人的心理上也是一種漂的狀態,缺少一種心靈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漂」是問題嗎?是怎麼樣的問題?
所以,現在安徽人漂去北京就業的問題解決了嗎?北海道人漂去東京就業的問題解決了嗎?愛達荷州人漂去紐約就業的問題解決了嗎?台灣人漂去上海就業(或全世界各地亂漂)的問題解決了嗎?
十年來一直有人鼓吹對岸情勢一片大好,年輕人應該去對岸闖闖,薪水比台灣高幾倍(但是沒說生活費也不便宜),這些人是不是現在開始在談「北漂」了?
台灣今年有73萬人在海外工作,一半在中國。這個問題何解?
或者這些根本就不是問題,而是「自然現象」;只是看看用什麼角度談這些問題,對你比較有好處?

台灣的問題不在「漂」
台灣的問題很大,但不是怎麼漂的問題,而是城鄉發展的差距很大,以及南北失衡的問題。一方面是過去政治上重北輕南的政策,一方面是局勢改變(中南部的農工業在國際局勢發展之下,不如以往有就業吸引力等等)。
從前我們在做某些類型的媒體時,就很清楚很多想法和商品基本上就只有北中高三大城市、頂多加上台南會有機會,在其他農工縣市想都不要想。
但同樣的媒體在日本做得起來,是因為(先撇開人口數量不談)即使算進城鄉差異,至少有十幾二十個城市是潛在市場;更大的美國、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發展相對均衡的特性,使得市場可以支持更多樣的商品與服務;台灣的人口雖然多,更是許多土地更大國家的好幾倍,但仍然常被說是「市場小」。
簡單的說,並不是「漂」的問題,而是消費人口結構、可支配所得集中度、以及城鄉差異(這個問題在這邊又算比較次要了,但也是關鍵之一)。
如果上面說的這些問題成立,就並不是單一城市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國家的體質與走向,以及產業發展策略、教育、國土開發等等的問題。光是把問題放在「漂」上,是見樹不見林的想法。
岔題一下:十幾年前我曾經想移民去台東,事情幾乎已經成形;當時想到的一個疑點是,如果我是移民去更偏僻的澳洲鄉下,長輩的朋友可能會說「你兒子好厲害喔,移民去澳洲」,但如果是移民去台東,同樣的問題可能是「啊你兒子是怎麼了,該不會是跑路吧」。

「漂」可能解決嗎?誰能?
再回到「北漂」源頭的中國,如果不看目前還算有利的人口基數,諸如城鄉差距、人口移動、以及貧富不均的問題,遠比其他國家更加嚴重;如果沒有先解決這些問題,除非跟過去一樣,離鄉要發路條、限制國內移民(其實現在大城市早就限制戶口了),要解決「漂」的問題根本不可能。
如果有政治人物可以一手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去中國當總書記或國家主席才對。
話又說回來,台灣自己的城鄉、產業、人口發展問題,是中央政府執政者必須重視的責任(這也是我兩年前傾全力反對「科學園區」式的亞洲矽谷方案的原因;因為新的科技發展政策必須以全國、全產業為涵蓋範圍)。
如果不用比較激進的方法(例如遷都、限制移動、全島自由貿易區之類的),可能得花幾十年才會看到效果,但為了長遠發展還是得做;如果這一點沒做好,台灣仍然會是一個兩三千萬人口的「小市場」。

政治人物的遊戲,不在解決問題
我猜某些政治人物繼「北漂」之後,接下來會從對岸再借一些材料回來,套在台灣環境上搞假議題,像是「大齡剩女」、「低端人口」、「(某些)產業崩盤」、「投資外撤」之類的。
姑且不論台灣這類問題的顯著程度(多少會有,但狀況和成因跟對岸並不一樣),但如果大家看到題目就對號入座(「對對對,我的兒子去台北都很少回來」),而不去看背後的原因、以及源頭之處的對岸根本也束手無策,就中了政治人物的煽動伎倆了。
這種角度的「兩岸一家親」,還是不要比較好啦,各自的貓砂各自鏟就好。

後記
本文貼出之後,我的朋友 YingChu Chen 貼出了這篇文章,其中的資料非常齊全,比我用功太多,歡迎大家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