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創作者能如何與機器協作?機器學習應用於藝術領域的主要異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北數位藝術節 藝術國際研討會側記|講者:紀柏豪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創造出新音色。它們在作曲上顛覆了傳統規則,從自然界的聲響、機械的聲音皆能成為素材,光、顏色、圖像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也能轉為資訊、變成聲音,進而組成旋律。
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從傳統樂器吉他接觸到合成器,改變了他對音樂創作的思維,開始關注「資訊聲音化」、「生成式音樂」、「系統設計」等新科技,進而在聲音創作上更加的自由。這次的講座,他與我們分享和機器協作的成果,以及生成化音樂及機器學習的概念,藉此開啟創作者們對聲音藝術呈現上的想像。

跳脫傳統音樂創作框架 資訊也能作為聲音來源

紀柏豪表示,「我最早期用來申請荷蘭駐村計畫的創作《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是運用太陽能板吸收不同的光,再將太陽能板輸出的電流轉變為聲音。」透過不同的演算法便能夠生成不同的音色,就像是樂器的聲音訊號透過效果器一般,但透過數位的方式能更便利的儲存效果,也能擷取很多非傳統樂器能發出的聲音,可以此延伸出創作和表演。
《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
而將資訊變成聲音,也是紀柏豪擅長與機器協作的方式。「這是我用360度的相機在街道上行走,將沿途蒐集到影像,透過電腦分析光、速度、顏色等資訊,轉變為聲音。」紀柏豪解釋在西班牙駐村時完成的作品《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創作原理。
《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
紀伯豪說,「透過機器幫你分析資訊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省下很多在執行上的時間。」在調整參數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聲音,也呈現了創作者與機器互動的過程。

新的音樂創作概念-生成式音樂

另外紀柏豪也介紹了關於生成式音樂的概念,「『生成式音樂』以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說,就像是風鈴,我們決定了組成的元素,像是音色。而風吹動風鈴,就如我們輸入不同的資訊,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變化。」
在設定一套規則後,輸入不同的資訊,機器便會透過重複性、機械式的方式解構,最終呈現不同的變化。「這就是機器的特色。你給它一個明確的規則,它就能夠在這個框架裡面,產生千變萬化的回饋。」紀柏豪語帶興奮的介紹近期一個特別的音樂會,它的概念是將天文現象「月蝕」轉化為樂譜,再透過樂團進行表演。「這就是設定一套規則,讓機器把自然現象轉為圖像化,再藉由樂手表演出來。」

創作者與機器的美學協作

和機器協作,是由創作者設計出可以產生音樂的系統和規則,再將一部份的創作美學交給了機器,但由於系統仍是由創作者設計,所以整個作品最大的主控權仍是在創作者的身上。「創作者與軟體、機器協作的過程很有趣,雖然放棄了全然的控制權,但卻讓創作因為機器的加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紀柏豪說。
最後他說明了機器學習的概念,不同於機器協作是先設計系統,再讓機器進行反饋,機器學習是你先告訴了機器結果、也告訴機器如何運作,等於人類提供了元素和規則,讓機器經過演算法理解情況後,再自己去進行延伸。
像是人類手部『張開』和『握拳』是兩種情況,透過機器學習情況中數值的變化,進而理解。訓練完成後,不同的人進行相同動作,便因為獨特性而產生不同的數值,機器就會透過之前學習的情況進行理解並回饋結果。這樣的方式讓體驗更佳的個人化,創作者能夠更專注的設計體驗和機器學習的過程,為機器選擇素材、設定規則、下指定等等,「機器的出現讓創作有更多的驚喜。」紀柏豪說。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Thumbnail
我1994年開始進入編曲的領域。而在這當中除了大腦懂不懂編曲是最基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使用適合我的編曲器材,即能操作那些音源及取樣機。所謂音源顧名思義就是音色的來源,取樣機就是把真實音色取樣下來的機器。而這些器材基本上都不會有聲音,也不會有點字,更不會有無障礙的設計...
Thumbnail
Suno AI(簡稱Suno)是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程序,旨在產生結合人聲和樂器的逼真歌曲,或純粹的樂器音樂。無需深厚的音樂理論知識,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實現旋律創作、和弦編排和節奏設計。Suno致力於降低音樂創作的門檻,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音樂創作的樂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慧合成器在音樂、歌唱和攝影比賽中的作用,並分享瞭如何運用系統來創作、表演和拍攝。透過分析和篩選,人工智慧合成器能夠幫助藝術家和創作者取得比賽勝利。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Thumbnail
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曾經說過:"不要演奏樂譜上有的東西,要演奏上面沒有的東西。" 沒有人確切知道真正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與AI攜手共創未來多元社會? 目錄 多元共榮社會可能的樣貌? 人相較AI可能的優勢? 可控或不可控的未來? 如何與未來共舞?
Thumbnail
吉他:當下瞬間演作和心音 本人非常不喜improvisation原拉丁文翻成即興即席演奏。 因不合原意。原意指宇宙所有一切事務無限可能。 翻成當下瞬間演作方是適當的。非單指音樂。 瞬間演作就是在當下創作藝術,即易卦變動爻瞬息萬變。無法測知。 但怎樣的形式屬於瞬間演作,又怎樣才算是藝術呢?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聽聲漫遊 再次邀請到 ZONE SOUND 融聲創意 創辦人 紀柏豪 (Po-hao Chi) 分享科技與聲音的美妙結合的展覽。《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係由融聲創意的紀柏豪老師策展,並由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副教授擔任顧問。展期3個月。 在寫訪問大綱的時候,找了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Thumbnail
我1994年開始進入編曲的領域。而在這當中除了大腦懂不懂編曲是最基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使用適合我的編曲器材,即能操作那些音源及取樣機。所謂音源顧名思義就是音色的來源,取樣機就是把真實音色取樣下來的機器。而這些器材基本上都不會有聲音,也不會有點字,更不會有無障礙的設計...
Thumbnail
Suno AI(簡稱Suno)是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音樂創作程序,旨在產生結合人聲和樂器的逼真歌曲,或純粹的樂器音樂。無需深厚的音樂理論知識,只需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實現旋律創作、和弦編排和節奏設計。Suno致力於降低音樂創作的門檻,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音樂創作的樂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慧合成器在音樂、歌唱和攝影比賽中的作用,並分享瞭如何運用系統來創作、表演和拍攝。透過分析和篩選,人工智慧合成器能夠幫助藝術家和創作者取得比賽勝利。
Thumbnail
在聲音後製業界,不論是配樂家或是音效師,很多人都有蒐集聲音的習慣,蒐集聲音就像攝影師一樣,大家都想捕捉到一些特別的當下,而這些靠自己採集到的聲音,也是非常好用的作曲、或聲音設計素材哦。
Thumbnail
文藝創作者透過AI技術進行創作,AI的快速生成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這也對文藝創作者的工作帶來了競爭和挑戰。翻譯工作也面臨AI的威脅,但AI協助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品質,對學術界和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Thumbnail
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曾經說過:"不要演奏樂譜上有的東西,要演奏上面沒有的東西。" 沒有人確切知道真正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與AI攜手共創未來多元社會? 目錄 多元共榮社會可能的樣貌? 人相較AI可能的優勢? 可控或不可控的未來? 如何與未來共舞?
Thumbnail
吉他:當下瞬間演作和心音 本人非常不喜improvisation原拉丁文翻成即興即席演奏。 因不合原意。原意指宇宙所有一切事務無限可能。 翻成當下瞬間演作方是適當的。非單指音樂。 瞬間演作就是在當下創作藝術,即易卦變動爻瞬息萬變。無法測知。 但怎樣的形式屬於瞬間演作,又怎樣才算是藝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