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數位藝術節 藝術國際研討會側記|講者:紀柏豪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創造出新音色。它們在作曲上顛覆了傳統規則,從自然界的聲響、機械的聲音皆能成為素材,光、顏色、圖像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也能轉為資訊、變成聲音,進而組成旋律。
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從傳統樂器吉他接觸到合成器,改變了他對音樂創作的思維,開始關注「資訊聲音化」、「生成式音樂」、「系統設計」等新科技,進而在聲音創作上更加的自由。這次的講座,他與我們分享和機器協作的成果,以及生成化音樂及機器學習的概念,藉此開啟創作者們對聲音藝術呈現上的想像。
跳脫傳統音樂創作框架 資訊也能作為聲音來源
紀柏豪表示,「我最早期用來申請荷蘭駐村計畫的創作《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是運用太陽能板吸收不同的光,再將太陽能板輸出的電流轉變為聲音。」透過不同的演算法便能夠生成不同的音色,就像是樂器的聲音訊號透過效果器一般,但透過數位的方式能更便利的儲存效果,也能擷取很多非傳統樂器能發出的聲音,可以此延伸出創作和表演。
《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
而將資訊變成聲音,也是紀柏豪擅長與機器協作的方式。「這是我用360度的相機在街道上行走,將沿途蒐集到影像,透過電腦分析光、速度、顏色等資訊,轉變為聲音。」紀柏豪解釋在西班牙駐村時完成的作品《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創作原理。
《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
紀伯豪說,「透過機器幫你分析資訊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省下很多在執行上的時間。」在調整參數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聲音,也呈現了創作者與機器互動的過程。
新的音樂創作概念-生成式音樂
另外紀柏豪也介紹了關於生成式音樂的概念,「『生成式音樂』以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說,就像是風鈴,我們決定了組成的元素,像是音色。而風吹動風鈴,就如我們輸入不同的資訊,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變化。」
在設定一套規則後,輸入不同的資訊,機器便會透過重複性、機械式的方式解構,最終呈現不同的變化。「這就是機器的特色。你給它一個明確的規則,它就能夠在這個框架裡面,產生千變萬化的回饋。」紀柏豪語帶興奮的介紹近期一個特別的音樂會,它的概念是將天文現象「月蝕」轉化為樂譜,再透過樂團進行表演。「這就是設定一套規則,讓機器把自然現象轉為圖像化,再藉由樂手表演出來。」
創作者與機器的美學協作
和機器協作,是由創作者設計出可以產生音樂的系統和規則,再將一部份的創作美學交給了機器,但由於系統仍是由創作者設計,所以整個作品最大的主控權仍是在創作者的身上。「創作者與軟體、機器協作的過程很有趣,雖然放棄了全然的控制權,但卻讓創作因為機器的加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紀柏豪說。
最後他說明了機器學習的概念,不同於機器協作是先設計系統,再讓機器進行反饋,機器學習是你先告訴了機器結果、也告訴機器如何運作,等於人類提供了元素和規則,讓機器經過演算法理解情況後,再自己去進行延伸。
像是人類手部『張開』和『握拳』是兩種情況,透過機器學習情況中數值的變化,進而理解。訓練完成後,不同的人進行相同動作,便因為獨特性而產生不同的數值,機器就會透過之前學習的情況進行理解並回饋結果。這樣的方式讓體驗更佳的個人化,創作者能夠更專注的設計體驗和機器學習的過程,為機器選擇素材、設定規則、下指定等等,「機器的出現讓創作有更多的驚喜。」紀柏豪說。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