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創作者能如何與機器協作?機器學習應用於藝術領域的主要異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北數位藝術節 藝術國際研討會側記|講者:紀柏豪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創造出新音色。它們在作曲上顛覆了傳統規則,從自然界的聲響、機械的聲音皆能成為素材,光、顏色、圖像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也能轉為資訊、變成聲音,進而組成旋律。

聲音藝術家紀柏豪從傳統樂器吉他接觸到合成器,改變了他對音樂創作的思維,開始關注「資訊聲音化」、「生成式音樂」、「系統設計」等新科技,進而在聲音創作上更加的自由。這次的講座,他與我們分享和機器協作的成果,以及生成化音樂及機器學習的概念,藉此開啟創作者們對聲音藝術呈現上的想像。

raw-image

跳脫傳統音樂創作框架 資訊也能作為聲音來源

紀柏豪表示,「我最早期用來申請荷蘭駐村計畫的創作《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是運用太陽能板吸收不同的光,再將太陽能板輸出的電流轉變為聲音。」透過不同的演算法便能夠生成不同的音色,就像是樂器的聲音訊號透過效果器一般,但透過數位的方式能更便利的儲存效果,也能擷取很多非傳統樂器能發出的聲音,可以此延伸出創作和表演。

《聲伏效應Phonovoltaic Effect》

而將資訊變成聲音,也是紀柏豪擅長與機器協作的方式。「這是我用360度的相機在街道上行走,將沿途蒐集到影像,透過電腦分析光、速度、顏色等資訊,轉變為聲音。」紀柏豪解釋在西班牙駐村時完成的作品《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創作原理。

《光景計畫:日常秩序(Lightscape-Routine)》

紀伯豪說,「透過機器幫你分析資訊的相關數據,我們可以省下很多在執行上的時間。」在調整參數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聲音,也呈現了創作者與機器互動的過程。

新的音樂創作概念-生成式音樂

另外紀柏豪也介紹了關於生成式音樂的概念,「『生成式音樂』以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說,就像是風鈴,我們決定了組成的元素,像是音色。而風吹動風鈴,就如我們輸入不同的資訊,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變化。」

在設定一套規則後,輸入不同的資訊,機器便會透過重複性、機械式的方式解構,最終呈現不同的變化。「這就是機器的特色。你給它一個明確的規則,它就能夠在這個框架裡面,產生千變萬化的回饋。」紀柏豪語帶興奮的介紹近期一個特別的音樂會,它的概念是將天文現象「月蝕」轉化為樂譜,再透過樂團進行表演。「這就是設定一套規則,讓機器把自然現象轉為圖像化,再藉由樂手表演出來。」

raw-image

創作者與機器的美學協作

和機器協作,是由創作者設計出可以產生音樂的系統和規則,再將一部份的創作美學交給了機器,但由於系統仍是由創作者設計,所以整個作品最大的主控權仍是在創作者的身上。「創作者與軟體、機器協作的過程很有趣,雖然放棄了全然的控制權,但卻讓創作因為機器的加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紀柏豪說。

最後他說明了機器學習的概念,不同於機器協作是先設計系統,再讓機器進行反饋,機器學習是你先告訴了機器結果、也告訴機器如何運作,等於人類提供了元素和規則,讓機器經過演算法理解情況後,再自己去進行延伸。

像是人類手部『張開』和『握拳』是兩種情況,透過機器學習情況中數值的變化,進而理解。訓練完成後,不同的人進行相同動作,便因為獨特性而產生不同的數值,機器就會透過之前學習的情況進行理解並回饋結果。這樣的方式讓體驗更佳的個人化,創作者能夠更專注的設計體驗和機器學習的過程,為機器選擇素材、設定規則、下指定等等,「機器的出現讓創作有更多的驚喜。」紀柏豪說。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葉郎每日讀報:工具是無辜的!藝術創作者跳出來挺 AI ▌ 20230909 在藝術領域對 AI 的各種爭論聲音當中,剛剛出現了比較少聽到的另一方觀點: 創用CC授權機制背後的美國非營利組織Creative Commons (CC) 發佈了一封數十位藝術創作者連署的公開信,呼籲美國國會在討
Thumbnail
▌葉郎每日讀報:工具是無辜的!藝術創作者跳出來挺 AI ▌ 20230909 在藝術領域對 AI 的各種爭論聲音當中,剛剛出現了比較少聽到的另一方觀點: 創用CC授權機制背後的美國非營利組織Creative Commons (CC) 發佈了一封數十位藝術創作者連署的公開信,呼籲美國國會在討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Thumbnail
科技日新月異,也為創作上帶來了不同的表現方式與思維。創作音樂不再只是將旋律譜成曲、再藉由樂器彈唱或是進行即興演奏,例如在20世紀加入機器協作的「電子音樂」、「自創樂器」和「噪音音樂」,除了透過一連串的電子訊號模擬我們熟悉的樂器音色外,也能藉由程式改變參數,並創造出新音色。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透過臺北數位藝術節一系列國內外數位藝術作品,不只看、聽、聞,也有VR互動裝置,提供完整的六感體驗,施老師在導覽結語提及:「專家不是最後的答案,只是提供你線索,在看展時給你更多啟發。」談到機器人與藝術,一般人乍聽之下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走進這個展間,會帶給你不同的想像。
Thumbnail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Thumbnail
人工智慧始終還是「人工」,機器需要透過人類的訓練,像人類一樣經過學習才能夠進行反饋。但它與人不同的地方則是不會疲憊、可以不斷的進行學習,這也進而加快了應用的時間。而牽涉到聯想及整合的時候,它依舊無法取代人類;人類在聽音樂時產生的觀點,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想到的。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Thumbnail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