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超機體》與教育現場擦撞─成為小小導覽員的培訓之路(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眼看小朋友們一個比一個還緊張,沒受過任何訓練也毫無經驗的他們,表現略顯生澀與不自然。於是我試著在展場內挑選幾組看起來已經準備好了的小朋友,嘗試以一般民眾的角度對他們提出問題:「請問這個作品的含意是什麼呢?」而小朋友們也盡力地將他們能夠理解的部分慢慢道出。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國小六年五班同學穿著班服來到展場,將成為《超機體》的小小導覽員。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國小六年五班同學穿著班服來到展場,將成為《超機體》的小小導覽員。

社會事件成藝術創作,反思後見教育真諦

這一次導覽的內容著重於〈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數位藝術節徵件展〉三個部分。

展覽可看度非常高,可以看到人類社會的「科技文明」究竟進步到什麼地步,例如庫卡手臂現場展示如何細緻地描繪出如照片般逼真的火星實景,此外,現場也播放著世界上第一台藝術機器人《Robot K-456》在1964年上街的古老影片,以及英國藝術家設計程式讓人工智慧機器人當導演,指揮人類演員而製成電影《Sunspring》等。

《超機體》導覽員向小朋友解釋庫卡手臂正在接收和描繪衛星傳來的影像資料。

《超機體》導覽員向小朋友解釋庫卡手臂正在接收和描繪衛星傳來的影像資料。

小朋友欣賞由民生國小美術老師許惠晴創作的作品《失‧語》。

小朋友欣賞由民生國小美術老師許惠晴創作的作品《失‧語》。

小朋友們在練習導覽的過程中,也透過各項作品進行各種生活或社會層面現象的反思。如《逆向手語歌》即源自於台灣的真實社會霸凌事件,一聽障舞團臉書粉絲頁被網友傳送多個語音訊息戲弄,故藝術家錄下手語的聲音(但觀展者只聽得見環境雜音和比手語時拍打的聲響)並將其展示。

小朋友戴上虛擬實境VR體驗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

小朋友戴上虛擬實境VR體驗作品《Upload not Complete》。

同時,透過VR展出的作品如《Upload not Complete》、《第一個夢》也非常精彩,觀者在戴上VR後即進入由藝術家製造的視覺體驗空間,VR將現實無法塑造的場景在看似沒有上限的時間、空間象限裡無限延伸,再搭配上由電扇、燈光創造的感官體驗,讓人彷彿進入奇幻的時空裡,感覺新奇而難以忘懷。種種的體驗,還是以當事人真正親身經歷後才能理解。

創作是文明進步的開始,點滴串聯成創意

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們,在經過前一天的密集訓練,並與同學快速討論欲導覽的作品後,組成兩兩一組的導覽小隊。有些小朋友很直接地選擇了自己最有感覺的作品,如民生國小美術老師許惠晴的《失·語》——此作品由三個大型燈箱豎立而成,不停播放著不同的人從嘴裡吐出色彩鮮艷、不知為何的物體。

「請問這個作品在講什麼呢?」同學小小的身軀站在作品旁,替我開始解說。他們以己身的經驗作為案例,提出曾看過有些隱匿在鍵盤背後而發生的網路霸凌事件,那些用甜蜜的話語包裝的矯飾文字,就像作品裡從嘴巴中吐出來的五顏六色嘔吐物,讓他們聯想到在網路上看到的匿名攻擊者留言,鮮艷又含著劇毒。

導覽培訓與實作結束後,不少小朋友對此課程和經驗留下深刻印象,表示未來也想透過藝術家或其他代表性的角色,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想法。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曾說,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相信這次導覽訓練經驗,也已成為小朋友未來路上的點滴記憶,共勉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SAYONARA》呈現核災後金髮少女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故事。核災後的日本鄉間,疏散政策以國民優先,病弱的南非金髮少女Tanya只能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等待通知。本片以日常卻帶有魔幻氛圍的鏡頭,描繪流逝的末世光景,日常與離別交錯,短暫的溫存與背叛,一人一機終於迎來生命的最後時刻。
Thumbnail
2018/12/03
《SAYONARA》呈現核災後金髮少女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故事。核災後的日本鄉間,疏散政策以國民優先,病弱的南非金髮少女Tanya只能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等待通知。本片以日常卻帶有魔幻氛圍的鏡頭,描繪流逝的末世光景,日常與離別交錯,短暫的溫存與背叛,一人一機終於迎來生命的最後時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三回 機器人學校   車子抵達目的地「當代科技館」,這是一座結合綠能與科技的建築物,不只能源自給自足,還提供週遭數十條街道所需的電力,堪稱符合科技館的美名。  一下車,就有專業導覽員一路帶領到場館入口,且沿路解說,讓我們彷彿置身在超虛擬的空間之中......
Thumbnail
第三回 機器人學校   車子抵達目的地「當代科技館」,這是一座結合綠能與科技的建築物,不只能源自給自足,還提供週遭數十條街道所需的電力,堪稱符合科技館的美名。  一下車,就有專業導覽員一路帶領到場館入口,且沿路解說,讓我們彷彿置身在超虛擬的空間之中......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Thumbnail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