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屬於每個族群的藝術之美—臺北數位藝術節聽障人導覽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視覺數位藝術導覽由手語老師與導覽員一同進行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人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損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聽障導覽進行時,同時會有中文導覽以及手語導覽,就像看著中文發音的電影配上了異國語言的字幕。筆者在紀錄導覽的過程中,因為聽得見也聽得懂中文,因此視線上的注意力全放在手語翻譯員生動活潑的雙手動作上,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手語老師與導覽員一同為參與者進行導覽
一般大眾聽導覽時,習慣專注於展覽作品本身,保持視線所及是最佳畫面、能看到完整的作品,是看展的第一原則;此外,由於是透過聽覺接收導覽內容,因此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不受影響。
而聽障導覽不同的地方在於,導覽者和觀展者必須保持可看見彼此的視線距離,確保聽損者能夠看見手語導覽員的手部動作。除此之外,聽損者還必須同時保持視覺注意力於作品上,讓導覽者可以傳達正確的導覽資訊給聽損者,進而理解導覽內容。
手語是一個非常動態的語言,除了手部動作外,也搭配了由嘴巴做出發音動作、但不發出聲音的形式,以及豐富的臉部表情,以便營造更完整的情境,更貼切傳達想表達的事物,是一個極為依賴視覺的語言。這與筆者一般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同,所以在整個導覽中,比起看作品、聽作品的導覽,更令人關注的是聽損者怎麼去看展場裡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形式是否能在抽掉聽覺時、抑或是透過聽覺與視覺之外的形式,將作品本身欲表達的意義,百分之百傳達給聽損者進行完整的理解。
民眾透過聽覺體驗作品《逆向手語歌 》
其中,作品之一的《逆向手語歌》,便是回應近期一起青少年以語音訊息灌爆聽障舞團臉書粉絲頁的事件。作品發想為以聽障者的立場去重新演繹流行歌,表現形式是將手語錄製成語音訊息,讓具有聽覺能力的觀展者進行閱聽,視覺上則只有語音訊息的圖像,內容是手語過程中產生的拍打聲以及白噪音,去回應青少年以語音灌爆聽障舞團臉書專頁事件。
這個作品藉由讓擁有閱聽能力的人,無法只透過視覺上的線索就迅速得知歌曲名稱或旋律,只能透過視覺上不同長度的語音訊息圖像來認識作品,進一步讓觀展者針對聽覺去進行感受。
筆者很好奇這個針對聽損者所設計的作品,聽損者會如何理解?經過簡單訪問後,觀展的聽損者表示,此作品因為是針對具有聽覺能力的人所特別設計,但身為聽損者卻無法體驗這個作品而感到可惜,希望作品也有機會能透過視覺或其他感官的形式呈現,去強調逆向的諷刺。
參與者透過手語詢問手語老師有關展覽的問題
美國國會於1990年通過了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美國殘疾人法案),其中規定所有的音樂演出都必須給聾啞人士提供翻譯。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 》展覽,也特別規劃了非視覺數位藝術的導覽活動及聽障導覽,除了提供不同感官的導覽體驗,也顧及到少數聽損者的閱聽權利。
參加此次的聽障導覽,筆者也同時學習到身為閱聽者,與聽損者一同參加展演時,應保持什麼樣的禮儀。期待在未來,臺灣的任何展演活動,都能為不同族群提供閱聽的服務。
展場裡觀看作品《Sunspring 》的觀眾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YONARA》呈現核災後金髮少女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故事。核災後的日本鄉間,疏散政策以國民優先,病弱的南非金髮少女Tanya只能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等待通知。本片以日常卻帶有魔幻氛圍的鏡頭,描繪流逝的末世光景,日常與離別交錯,短暫的溫存與背叛,一人一機終於迎來生命的最後時刻。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科學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 拿起Arduino,我們一起來場「數位×藝術」的體驗活動吧!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SAYONARA》呈現核災後金髮少女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的故事。核災後的日本鄉間,疏散政策以國民優先,病弱的南非金髮少女Tanya只能與管家機器人相依為命等待通知。本片以日常卻帶有魔幻氛圍的鏡頭,描繪流逝的末世光景,日常與離別交錯,短暫的溫存與背叛,一人一機終於迎來生命的最後時刻。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當機器人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之一,要如何縮短機器人與人類在心理上的距離,使下一代有動機接觸、甚至喜歡科技,便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未來創客 :機械創作工作坊」便是一場成功突破大眾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讓孩童透過實際製作,了解機械的構成與運作的活動。
科學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 拿起Arduino,我們一起來場「數位×藝術」的體驗活動吧!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為了讓非視覺及聽障人士能夠無障礙地參觀這次展出內容,體驗數位藝術的無限可能,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非視覺導覽」的服務。由TABVA社團法人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創辦人趙欣怡博士藉由口述影像,讓視障朋友聽到內容就彷彿身歷其境,體驗到的不比一般導覽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圍繞聽障者、手語和懸疑發展而成的小說。書中探討了聽障者的不同特點和生活背景,並將手語的正統與非正統、過去與現在進行了對比。作者通過這本書巧妙地展現了人生溫暖和苦痛的碰撞,以及聽障者生活的議題。整體作品評價非常高,極大地發揮了題材張力。
Thumbnail
觸摸式手語是一種發展自美國盲人社區的新型手語,旨在提高聾盲人士之間的交流效率和情感表達能力。本文介紹了觸摸式手語的特點、使用方法以及對聾盲人士的重要性。通過瞭解觸摸式手語,讀者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聾盲人士的溝通需求。
Thumbnail
這是第一場次專屬聾人聽障辦的公益課程。聾人享了自己對筋膜課程的好奇與參與。課程內容包含對筋膜的介紹,並進行互動式練習。活動有手語翻譯協助,讓聾人朋友也能參與其中。課程提供了臺北以及臺中場次,並介紹了自我筋膜還原術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Thumbnail
#盲點 「手語譯者應該作為一個中立的角色,如同一台機器。」 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持續閱讀了香港手語翻譯員陳意軒所著作的《 #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第四章《怎樣準備手語傳譯工作?傳譯是妥協的過程》當中提到手語翻譯員不可能完全是與聾人跟對話者毫無關係的第三方中立的一台機器
Thumbnail
台灣的聾人已經非常習慣「免費」的活動,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免費也是一種「價格」,一種「成本」。
Thumbnail
仰望著同一片藍天 前幾天有兩位聽障人士來店裡買東西,雖然她們主要都打手語,但還是有稍微用簡單的口語溝通。 可能我是聽障的關係,她們走後,同事跑來跟我討論。 「剛那兩位好像不會說話?」 「不會說話?怎麼說?」 「我看她們都打手語啊!」 「這樣說不對,聽障不等於不會說話......」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桌遊時,是我前同事帶我去奇幻桌遊店玩,我才迷上桌遊的魅力。 由於沒有聽障朋友會玩桌遊,我就想到,那不如由我來學怎麼玩桌遊,然後再教聽障朋友,就這樣開始參加聽人辦的桌遊團,也常常去奇幻桌遊玩。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本圍繞聽障者、手語和懸疑發展而成的小說。書中探討了聽障者的不同特點和生活背景,並將手語的正統與非正統、過去與現在進行了對比。作者通過這本書巧妙地展現了人生溫暖和苦痛的碰撞,以及聽障者生活的議題。整體作品評價非常高,極大地發揮了題材張力。
Thumbnail
觸摸式手語是一種發展自美國盲人社區的新型手語,旨在提高聾盲人士之間的交流效率和情感表達能力。本文介紹了觸摸式手語的特點、使用方法以及對聾盲人士的重要性。通過瞭解觸摸式手語,讀者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聾盲人士的溝通需求。
Thumbnail
這是第一場次專屬聾人聽障辦的公益課程。聾人享了自己對筋膜課程的好奇與參與。課程內容包含對筋膜的介紹,並進行互動式練習。活動有手語翻譯協助,讓聾人朋友也能參與其中。課程提供了臺北以及臺中場次,並介紹了自我筋膜還原術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Thumbnail
#盲點 「手語譯者應該作為一個中立的角色,如同一台機器。」 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持續閱讀了香港手語翻譯員陳意軒所著作的《 #手語譯者的育成筆記》,第四章《怎樣準備手語傳譯工作?傳譯是妥協的過程》當中提到手語翻譯員不可能完全是與聾人跟對話者毫無關係的第三方中立的一台機器
Thumbnail
台灣的聾人已經非常習慣「免費」的活動,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免費也是一種「價格」,一種「成本」。
Thumbnail
仰望著同一片藍天 前幾天有兩位聽障人士來店裡買東西,雖然她們主要都打手語,但還是有稍微用簡單的口語溝通。 可能我是聽障的關係,她們走後,同事跑來跟我討論。 「剛那兩位好像不會說話?」 「不會說話?怎麼說?」 「我看她們都打手語啊!」 「這樣說不對,聽障不等於不會說話......」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桌遊時,是我前同事帶我去奇幻桌遊店玩,我才迷上桌遊的魅力。 由於沒有聽障朋友會玩桌遊,我就想到,那不如由我來學怎麼玩桌遊,然後再教聽障朋友,就這樣開始參加聽人辦的桌遊團,也常常去奇幻桌遊玩。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Thumbnail
文創音樂會 去藝廊參加文創音樂會,現場一位盲人歌唱家讓人非常感動。他一直在鼓勵大家,即使看不到,也要正向思考。這樣的人實在很難得。反觀我們,有大多時候是用眼睛看,然後立即做出反應,沒有思考事情的原委,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總要正向思考,即使面對困難,或者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