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2/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後勁:王建民》-光環褪去的投球人生

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金馬影展網站
電影劇照,圖片擷取自金馬影展網站
我想,大約和我相同歲數,三十歲上下的朋友們都有著類似的經驗吧?我們都在人生最燦爛的大學時光,不管隔天早上的課是幾點,只要能半夜在斷斷續續的電腦螢幕前面,看到一個身在太平洋另一端,比自己年紀略大幾歲的人,身穿條紋球衣,正在全世界最高的棒球殿堂對決頂尖打者,那就心滿意足了。重點是隔天還不能太晚起,否則若與那份厚厚的報紙號外失之交臂,可真的是會後悔莫及。
我們沒能跟上那個紅葉少棒的黃金年代,那對我們太遙遠。王建民的崛起卻是正好在網路開始興盛的時候,每到比賽將至,各種跪求直播連結的文章便不曾在論壇稍歇,同時也拜網路之賜,那些經典片段可以不斷回味。更有甚者,有些人開始把自己與王建民合而為一,或者過著「投一休四」的上課生活,又或是時不時就想著為何自己看棒球時王建民都輸球/贏球的莫非定律。掐指一算,距離他最精華的05、06年連續19勝竟也有10多年了。球迷們都清楚,王建民大概再也回不到他的巔峰狀態,但也正如同朴贊浩之於韓國,鈴木一朗/野茂英雄之於日本一樣,儘管總有一天會有個台灣人超越王建民在大聯盟的表現,但再也不會有人超越他在球迷心中的地位。
於是,《王建民:後勁》這部電影,真的是讓人充滿期待與回憶。整體而論,我仍然覺得這部電影有些缺點。或許是商業考量,我覺得球場之外的王建民,好像還是談得太少,讓整部電影的調性,彷彿只是一部熱血的勵志片。比較嚴肅一點說,假若沒有2016年的大聯盟之旅,故事會怎麼發展呢?而或許是回憶加持的關係,儘管有些畫面稍嫌做作(例如爬山的過程或是把球投到水中的動作),但仍是很滿足的觀影經驗。
在大螢幕看著投手丘上那個熟悉的準備動作:王建民把雙手放在胸前,然後把雙手高舉,左腳往後退,拉下手臂、抬起左腿、右腳奮力一蹬......那個熟悉的畫面,就像是從來未曾自腦海中消逝一般。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在於看到那個「台灣之光」的耀眼光環下的王建民,他永遠想再努力,再站上那個最耀眼的舞台,摔碎所有人的眼鏡。在電影裡面不斷出現的加油站、高速公路影像,便如同他的人生一樣。他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只能不斷的加滿了油,再上路。
10幾年前那個年輕的投手逐漸老了,心智也已經跟著成長了,那些歲月對於人生的洗鍊,正如同我們這些看著他打球,為之喜悲的球迷一般。在這個年紀,我們開始躊躇著那些未竟的夢想,也滿懷欣喜地迎接那些來臨的責任。看著他對於責任與夢想的掙扎,與自身的境遇相照,自然是更加讓人動容。在這個年紀,我們開始躊躇著那些未竟的夢想,也滿懷欣喜地迎接那些來臨的責任。看著他對於責任與夢想的掙扎,與自身的境遇相照,自然是更加讓人動容。
在棒球場上看著年輕的投手飆球速固然是過癮,但看老投手在體能下滑後仍能主宰球場,更能讓人感受到棒球的魅力。我想起最近一個很喜歡的投手,道奇隊的Rich Hill。儘管不是隊上最耀眼的球星,但每次他在場上,我都覺得比起年薪頂級的Clayton Kershaw更讓我覺得放心。我很喜歡看他在季後賽的拚勁,也許是最後幾年投球了,球速不頂快的他,總是奮戰不懈,儘管不太可能繳出鬼神的成績,但總是把戰場拉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也在這幾年的季後賽經常繳出佳作。我不曉得王建民能不能再投了,但我們從來不曾懷疑他對棒球的熱情。至少他終於在球員生涯的末期,好好地又再綻放了一遍。這個故事沒這麼完美,卻終是有個難忘的結局。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片名「後勁」,正如同球評很喜歡談論的球的「尾勁」一般,它很難具體形容,但尾勁的好壞,就決定了你是否是個真正的大投手。一個時速100英哩沒有尾勁的投手,可能只是球速比較快的發球機,相反地,即使球速只有90英哩,只要有尾勁,也是很難讓打者打出安打。對王建民而言,這顆尚未進入捕手手套的好球,還會怎麼進行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