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後這個羨慕是怎麼來的呢?思考了一下,我認為大部分人對於愛情的理想狀態,就是融入彼此的生活,出雙入對的行動,慢慢的,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變得太近,最一開始依著戀情的甜蜜,即使不太喜歡的題材也能入場觀看的電影,到後期卻認為配合對方失去了自己,於是反倒羨慕起從最初就始終保有自己的人。 所以更簡潔明瞭的解釋就是,我跟他在這段關係裡,都保有自己的空間,譬如他對食物不屑一顧,我卻一天到晚列美食口袋名單,還有,他熱愛3C電子產品追求新科技產品,而我則完全是科技冷感,但我們都抱持著:「摁!我知道了,這是他喜歡的事物。」的態度,偶爾他陪我去吃朝思暮想的店家,我也陪他去逛光華商場,我始終對3C產品興致不大,但我享受看著他穿梭在產品間講解發光的樣子,不會為了對方改變自己去接受本來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物,應該就是我口中所說的剛剛好的距離。
| 科學角度上的伴侶距離
而在心理學上,人類之間不同關係的距離可以分為實質上的「空間距離」以及無形的「心理距離」,這門學問被稱為人際關係距離學,不論是在哪種型態上,都顯示過分靠近的距離會導致關係的惡化。 『空間距離』指的是實際長度距離,研究指出,伴侶之間大多數維持31.9公分的距離,是人類多數社交關係中最親密的一種,而好友間則是120公分,所以當有陌生或不喜歡的人踏進這些範圍內的時候,可能會引起我們不舒服的感覺。但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關係,大多數情況下更適用於無形的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因為無形,所以不像空間距離一樣能夠實驗之後被數字量化,但能透過一些試驗了解它的意義。
不知道大家的答案會是什麼,但不管選擇哪個答案都沒有錯,因為每個人心裡安全距離不同,所以可以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樣,而我們在跟戀人相處互相了解的過程,就是在摸索對方這條無形的界線,找到一個彼此最能接受的方式來舒服的相處,可是我們最常犯的錯就是容易忽略了他人的心理距離,尤其是在建立親密關係之後,可能會認為我們相愛,因此可以破例可以重劃對方的界線,結果就常常互相踩雷大吵一頓,每個人從小到大累積起來的脾氣喜好,怎麼會因為一段戀愛或婚姻就突然改變? 我也知道,有些女生會有男朋友就是需要好好訓練教導的想法,但是戀人也只是多數人際關係中的其中一種,一昧地希望他為了重視或珍惜你,丟掉他長了二十幾年畫出來的心理距離,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 我的底線之內,你的心理距離之外
我們要學會的是,走進對方的心裡,不論是透過爭吵或相處,了解他的心理距離後,開闢出一個你的底線之內也不超過對方心理距離的天地,好好的相處下去。所以說,我不會明知道男友對食物毫無想法,還要求他負責安排好每次約會或出遊要去吃什麼,可能一開始他可以因為熱戀期幫我找好餐廳資訊,最後一定會因為這有違於他的本性而倒塌,而像現在這樣我負責找餐廳,他陪著我四處去吃這些口袋名單,就是我們開闢好的舒服空間。 在劉若英那首歌的最後有這麼一段歌詞「我敢在你懷裡面對我孤獨,我的堅強和你柔情沒有衝突」,我終究有我鮮明的個性,而這些和我們相遇之後你如何溫柔待我沒有衝突,我知道,我們相愛,但我們都保有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