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記得路vs.認得路》

    接續去年暑假姊姊參加的訪日交流活動,日本大學生團隊預計在本週將抵台進行參觀研習,其中的行程有一天是由訪日團成員的家庭負責招待,也就是說,本煮婦將要負起台日國民外交的重責大任,努力讓訪台學生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啊唷,好緊張喔~
    趕緊召開家庭會議時,我家爸爸想起兩年前曾為來台觀光的日本姊姊留心尋找合用的茶杯,寄去做為訪台的紀念品,覺得應該也可以做為這次的伴手禮,就惦記著要翻出訂單再買一套茶具。
    總是歲月不饒人,爸爸ㄧ早起床興沖沖的開機翻查紀錄,卻怎麼也找不到店家的資訊;這時,在一旁耍廢的自學生聽我勸爸爸不要急得火氣都上升了,溫溫地將他記得的資訊呈報上來:
    「那時候好像是因為查詢有機農場,才會從維基百科跳出條目來⋯」(對齁,那陣子爸爸很努力幫媽媽找在三芝買菜的有機農場)
    「不是查有機茶葉嗎?」
    「不是,因為有紅蘿蔔、農場這些圖片啊!」(嗯,圖像記憶真的比較持久)
    「欸?那也許我們曾在Google Mape上留下記號哦⋯」
    爸爸覺得小孩的記憶力真好,馬上決定把事情丟給他去查詢,自己再去爽爽的睡個回籠覺。
    媽媽聽了這些對話則是傻傻地盯著小孩發呆,覺得這個傢伙不應該只是被歸類為「記憶力好」,因為他並不「記得」這家茶行的名字,而是記得幾個「關鍵字」:有機農場、維基條目、好像是三個字的商家。
    所以嚴格來說,如果我們是在記憶的地圖中找尋茶行的位址,也就是找尋買茶具這個過程的「道理」,大人小孩雖然都有一些片斷的印象,卻都沒有一個人記得完整的路徑,甚至連目的地都不知道在哪裏。能夠再走到要去的地方,這孩子是憑藉著幾個關鍵字去認得路,而不是記得路。
    這就好像我們的先祖在獵場巡梭,或是遊牧民族季節性遷徙的過程中,必須倚靠天象星座、地形地貌或人為建築刻畫的印記,做為重要轉折處的標記,才不會迷失方向。人類的初始是依靠口耳相傳,將認路的方式、生活智慧和經驗傳承下去,來延續生存智慧,而不可能依賴一個人的腦袋去記憶所有的路徑。
    這讓我想到我們現今的學校考試制度,似乎正好與這個邏輯背道而馳。反覆練習、精熟課本的有限內容,多少都在強調「記憶力」的重要,也刻意提獎了願意而且擅長於記憶的小孩⋯不管他是長期記憶或是短期強迫式的記住答案⋯這其實都不是在學習,因為他有很大的程度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學習是什麼?或者應該說學習是為了什麼?文字的發明促進經驗的分享與流布,也讓文明智慧得以代代傳承堆疊,更上層樓,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文字這項工具,進而去運用文字記載的知識。但如果光是斤斤計較使用工具的姿態,或是耽溺在記誦文字載體的數量,而不是去活用這些知識,這種行為還能稱之為學習嗎?
    我想,一個學生若是沒有先想通這個問題,他所做的事情會是屬於被動的,這樣的被動不只是讓他越來越迷惑,也會因此感到煩躁不安,甚至逃離學習。
    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個習是使用的意思,學會的東西常常拿來實作、實用,當然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卻常將這句話誤會成「反覆精熟練習」,去要求學生在味如嚼蠟的功課中鍛煉出樂趣,實在是誤會很大,快樂學習這件事也就像是炊沙成飯一般的荒謬,而顯得遙不可及。
    很多家長都希望讓小孩學英語,卻送小孩去沒有外師師資認證的雙語學校,只是徒然讓小孩受到不當的學前教育。家長不知道語言必須在融合式的生活環境中學習,而不是為了學語言而坐下來聽課。
    與其有個大大的白板和整齊的課桌椅,幼兒可能更容易透過跟大家動手烹飪的過程,在一個安全的大餐桌上學會簡單的食物英文名詞⋯雖然他並不曾特別留意到自己是在進行「英語會話」,而是為了餵飽自己和同學的肚子,但在這個過程中,小孩什麼都學習了⋯這種情境我們也可稱之為「主題式教學」或是「專案式學習」。
    事實上,不只是學齡前兒童需要這麼學、這麼做,在任何年齡層的學習者都可以因為這種包容又具有明確目的的操作學習,從昏昏欲睡的聽課座位ㄧ躍而進入「學而時習之」的講台上,人人都可以在學習中得到收穫,甚至有更多的機會現學現賣,在學習中直接看見創意的激盪。
    我在自學生身上看到的學習,有時候會比較像是遊戲,那是因為他的學習都是要拿來用的,當然就會覺得不亦樂乎。但學得開心並不是說學習並不需要付出努力、用盡全力,或是濛濛渺渺的開心就好,不知所學為何。他一開始可能是好奇心驅使沒錯,但接下來他就要在學習的旅途中,先找到一些好用的工具,並練習如何將工具發揮作用,往目標前進的同時,工具的使用就在不知不覺間進步了。
    所以,或許直觀的、理性的分析覺得我們應該學數學、國文或是英文,但這些都是工具,都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乘具,如果不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樣乏味的工具學習真的是讓人很想逃走。陪伴孩子要先體會學習者的心情,從實用主義、發現志趣重新設定學習的意義,也許才會是可長可久的學習歷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