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回前的中腰製作與上身嵌合施工時,大頭老師將中腰的後壁、位於後段向量噴射鰭的構造處開出了V形的接合面,使背部區塊與安裝其上的鰭片得以彼此共存。
在現在三段已經整合的當下,為了能使該處能更貼近概念設計構圖中具備隱沒特徵的外觀,需要進一步對造型進行修飾。
首先拆解假組的軀幹,以中腰從底部的防翻模死點立面對齊中軸線貼上兩片鏡射剪紙法取得的立壁膠板。此將充當中與下腰後仰機構與V形隱沒錐造形的基礎。
接著,依量測鰭片所得的數據規劃,在鰭片與中腰交界處貼上Y字形的薄膠板當作流動相瞬間膠補土的附著面以順利完成粗造型的壓印。Y字膠板的垂直線應當與拼接留下的中軸線完全切齊,方能確保隱沒錐的成品造型正確。
將調和好的瞬間膠補土透過桌面平面的輔助下對立壁進行壓印。乾燥後即可沿著現在仍裸露的V形高處朝下腰方向進行打磨,創造出突出於後背的錐形外觀。
而為了使該延展的壁面在翻模時有足夠承受上下脫模的物理強度,反面同樣應用【腰部製作篇】
02的「
翻模死點加工補正」一節,以貼附膠帶的膠板配合瞬間膠補土對內壁進行壓印。
現行存有的原型中,位於概念稿中下腰前端、看似延伸 (或可能為腰部轉動機構) 寶玉托的弧面區塊以及中腰外展、覆蓋寶玉托下端的外罩裝甲二處尚未完成。
作為軀幹部位最後收尾的一章,本節的內容,將考慮可動的依存關係與假組的便利性完成造型的建置。
在往後的製作過程中,為了能讓軀幹上所有的零件均能獲得不使用假組膠便能穩定自立設置,故在對前端以打磨形塑出粗造型的弧面後,將原本分為二件的寶玉和寶玉托將整合為一體。
完成固定後,在寶玉托沒入機身與中腰中層板交界處取其空間數據,裁切數塊厚膠板進行堆疊延伸,並於延伸段貼上一片膠板,創建出下段延伸搭建的基座。
基於前節貼上延伸膠板基座的整合寶玉托底部,以【腰部製作篇】
03的寶玉托製作的近似手法─T形立面內嵌框架與弧面蒙皮建構出下端的延伸。
為了讓覆蓋裝甲與中腰的一體性獲得提升,並留給未來製作者固定後以補土再整合的對應空間,大頭老師量測了假組情況下的中腰與寶玉托之間的縫隙,以此選定膠板的厚度、並在足夠長使其有埋入中腰的視覺感下以傳統的垂直三面接合貼出ㄇ字輪廓。
藉由假組確認插入無誤後,在尚未向中腰內延伸的寶玉托下方平面以鉛筆對當前三面且柔軟的裝甲標記插入凸板的位置,再次分解後選定與跟延伸基座相同厚度的膠板,切出適當的長度製入強固結構。
基於密合度的考量,為了使推入後的覆蓋裝甲能有更強的一體性,視情況對上身的前胸裝甲底部段落進行些許的輪廓裁切以容納插入後的內推。切除量極限應盡可能以符合概念稿的中腰與前胸交界處為準,如下圖展示之樣貌。
在此同時,也可透過觀察未延伸的寶玉托與外裝甲對腰部可動的影響、安裝的位置與造型進行底邊的微調輪廓的延伸。完成後的樣貌如下:
無論是改造或者是原型,只要有可動處都難免會因為造型交界而產生不美觀而且無法完全密合的組合縫。這些透光的隙縫會使成品展示時成為缺點,所以有修正的必要。
欲找到這些惱人的小縫,簡單的方式是將檢查面背光並觀察穿透的情況。在上圖中,大頭老師發現在中腰與上身前段交界處的隙縫─而造成縫隙的原因,出自之前切除了會干涉寶玉托的底部結構強固處的關係。
面對這樣的結構視覺缺點,最佳兼顧細節可發揮特性與不改變造型的填補手法,便是在內側追加對應的膠板:
未來收到量產成品的朋友,如果想要朝更加機械質感的方向進行改造,不妨針對這類預留的機構進行補強,活用縫隙和設置的突起,創造個人的風格。
至此,【上身造型篇】與【腰部造型篇】的整合暫告一段落。
在轉往下一製作的目標、【頭部製作篇】前,讓我們看看最終可動測試的成果、一窺未來前方的製作進度吧。
軀幹整身
前彎測試
拜多次微調與嵌入口設計的關係,即使式追加了寶玉托的下端也未有任何的前彎可動減損。
後仰測試
相較於前彎,後仰因為添加了向量鰭造型所需的沒入構造而必然的犧牲了部分的後仰角度。這或許還可以透過些許的後背內側打磨來調整,但實際可換得的可動增進極其有限。
左右轉動測試
基於巴力最初的設計是以鋼普拉的完全可動為目標,左右轉動的腰部雖然會受制於胯部裝甲的上凸而略遜於人類,但依然有左右約25度、合計可轉50度的可動範圍。
在看過最新公開的畫面後,是否更期待未來的製作與最後的成品呢?
次回,製作突入外觀靈魂的頭部篇!
兼顧銳利、可動和可複製性,究極的手作原型攻頂連載,再上全新的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