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培根的實驗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經驗論者(實驗者)像螞蟻,主要是累積和使用;理性論者像蜘蛛,用自己的物質織網;蜜蜂介於兩者:在花園和田野的花裡取蜜後,轉化和消化。哲學工作像蜜蜂,在智性上結合累積資料和消化資料兩種能力。」(Bacon [1620]2000: 79)今天慢慢看談的是培根的實驗哲學。
•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第一個意識到實驗對科學發現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國哲學家。他在《新工具論》(The New Organon)裡,建立一套全然由經驗歸納獲得自然知識的科學方法,稱為「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後人也稱「培根法」(Baconian method)。[1]
• 歸納法和傳統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C 384-322)的三段論(syllogism)不同。三段論是由前提演繹出結論,科學家根據前提設計實驗,得到與前提(假設)一致的實驗結果,以此來驗證科學假設。這對培根來說,不僅不是一個有效的科學方法,而且無法對科學進展有所幫助。因為科學家必須要先相信前提,然後去尋找和演繹結果一致的實驗觀察,如此,科學活動就變成僅僅只是在驗證假設和尋找相符結果之間的循環活動而已(Bacon [1620]2000: 39),不會有科學新發現。
• 培根認為,真正有效的科學方法應該從最直接的觀察開始,而不是從前提假設開始。以經驗觀察作為建立知識的「最低基礎」(the lowest foundation)或新的起點(Bacon [1620]2000: 39)。
• 在新科學方法裡,科學家必須盡可能地先搜集到與調查問題符合的相關事例(instances),放在「存在和出現表」(table of existence and presence)裡;接著,再盡可能地找出與相關事例相反(negatives)的事例,放在「差異表」(table of divergence)裡。例如研究者欲研究「熱的本質」是什麼,就必須先找出符合「熱」的事例,比如用某個透鏡把陽光匯聚在一個點上就會有熱產生,接著找與此相反的事例,也就是「一樣用透鏡匯聚陽光在某一點但不會有熱」的事例,例如用透鏡的邊緣來匯聚陽光,就不會有「熱」的感覺。此時科學家會好奇:為什麼一樣用透鏡匯聚陽光會有關於「熱」的相反結果?不同的觀察結果使科學家想做實驗來調查差異到底來自何處?
• 科學家可能會開始用各種樣式的凹、凸透鏡來匯聚陽光,測試在各個透鏡的各處(如中心、邊緣、各種距離)所得到的光的熱度為何。實際調查和測試如何的條件會產生哪些不同的結果。唯有經過這些實驗測試,科學家才會知道要把原屬於「存在和出現表」裡的選項排除掉,保留通過實驗測試的選項。如此,才開始真正建立熱的本質的理論。所以,列出存在出現表和差異表,看見差異是產生實驗動機的開始,而實驗是排除非本質內容的手段。唯有經過這些檢查過程所得到的自然知識,才算是獲得科學家的「認可」(authorisation),並且由此所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才真正能提供科學解釋(Bacon [1620]2000: 130)。
• 對培根來說,科學活動應該盡可能拋開或質問(interrogation)所有現存或已知的各種假定、猜測與成見,尤其是具有權威性的想法,培根稱「幻想或錯誤信仰」(illusions)。因為這些概念都未經檢驗,若不予以檢查,無形中會影響或扭曲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2] 同樣地,科學家如果對三段論的前提採取本來就相信的出發點,由其演繹出結論,然後把實驗結果視為驗證前提與結論的工具,這樣並不會使科學家透過實驗多認識這個世界的什麼,反而只會反覆地在前提與結論間繞圈圈而已。培根主張的科學方法是,一種由下(觀察)而上(理論)的科學方法,在此方法論中,實驗是獲得和處理經驗觀察的重要來源和手段,他把這種實驗稱為「新實驗」(new experiments)。實驗是認識自然的重要管道,是引導科學家建立科學理論的「開拓者」(pioneers)(Bacon [1627] 2002: 486)。
• 另外,培根的實驗哲學對實驗裝置也有詳細的描述。他提到像「暗箱」(camera oscura)和顯微鏡這類的實驗裝置,能為科學家帶來推開新發現的「門戶」(doors or gates)。暗箱最初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克普勒(Johnnes Kepler)所使用。當時克普勒為了想「看到」更遠的景色,搭一個黑色的帳篷,保留一個小洞,在洞裡裝置一些長玻璃試管、凹、凸透鏡、紙,透過暗箱繪出地圖。此裝置在當時歐洲,是很新穎的科學裝置。所以,科學裝置要嘛是能使科學家看見肉眼看不見的現象,要嘛是幫助科學看到更遠或更精確(accurately)的東西(Bacon [1620]2000: 170-171)。有了適當的實驗裝置,使得像發現血液循環的哈維(William Harvey)和發展磁學的吉伯特,能透過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作,推動科學進展。
[1] 《新工具論》書名源自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Organon)。由書名就可看出,培根欲提出全新科學方法論的企圖。
[2] 培根認為會影響我們對知識進行客觀判斷的意見總共有四種,他稱之為「偶像」(idols),好像我們放在心裡對其有崇拜之心的偶像。若對這些「偶像」未檢驗與辨認,都會影響我們建立科學知識。第一種是「種族的偶像」(idols of the tribe)(由出生種族帶來的既有思維或習性),第二種是「洞穴的偶像」(idols of the cave)(由個人成長經驗而來,屬於個體獨有的習性或偏好),第三種是「市場的偶像」(idols of the marketplace)(來自與他人於語言或文字上交流形成的偏好),第四種是「劇場的偶像」(idols of the theatre)(來自傳統的信念或約定俗成的習慣)(Bacon [1620]2000, I. 39-44)。
• 延伸閱讀:
1.Bacon, Francis ([1620] 2000), The New Organ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海金(1994),蕭明慧譯,〈培根論式的論題〉,《新工具論》。台北:桂冠。譯自Hacking, Ian (1983).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海金或譯哈金,後來提出「新實驗哲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滾石不生苔……英 文學 哲學 科學家 法學家 政治家 古典經驗論始祖 法蘭西斯 培根(西元1561)。 這是我閱讀課外書籍(國中二年級)讀到的第一句名言,原創是西元前古羅馬人Publilius Syrus .(普布里烏斯 西魯斯 西元前85年) 後來被培根引用:意喻多方面的活動接觸才不致沉積呆滯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Thumbnail
科學家的科學哲學:是科學家以「科學方法」對各種「存在」追根究底,以減除疑惑、使大家更了解這個宇宙的一門學問。換句話說,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解釋這個宇宙的一們學問。
Thumbnail
透過古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的對話,探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古老悖論。本文討論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對此問題的看法,並指出科學無法解釋的深刻的形而上學真理。同時,透過神祕學的角度,闡述了生命和意識的起源,帶出了對於生命和意識不朽性的思考。
Thumbnail
  何謂哲學思想實驗?其實驗是否如同科學實驗一般,從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到歸納結果是否驗證假說的過程?而哲學知識是否便如同科學知識般,經由專家社群詮釋、決定實驗結果,最後被社會/社群所接受?首先,哲學思想實驗與科學實驗的主要差異在於,哲學思想實驗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儀器設備、甚至不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滾石不生苔……英 文學 哲學 科學家 法學家 政治家 古典經驗論始祖 法蘭西斯 培根(西元1561)。 這是我閱讀課外書籍(國中二年級)讀到的第一句名言,原創是西元前古羅馬人Publilius Syrus .(普布里烏斯 西魯斯 西元前85年) 後來被培根引用:意喻多方面的活動接觸才不致沉積呆滯
Thumbnail
過神才發現,思考樹的存在意義,已讓我廢寢忘食。韓愈曾經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影響了我的價值觀。培根曾經認為,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俱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這不禁令我重新仔細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深信,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