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貴好貴的西服
……戴眼鏡、看起來好像很威風的男人,從辦公室裡一看到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就立刻揮手大聲斥責。由於對方是個穿西服的男人,楊添丁呆若木雞。
──呂赫若〈牛車〉
小編喜歡看男生穿西裝,更喜歡看好看的男生穿西裝。但是在日本時代,西裝到底是誰穿的呢?
在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中有提及當年公務員一個月薪資大約42~48圓左右,單件西服就要5、6圓。若是用不專業的換算法,以當今公務員月薪大概在四五萬來看,一件西服相當於要現代的六七千塊。
而根據前台泥董事長辜振甫回憶,一套西裝下來,則差不多要25圓左右,用同個方法換算約是現代三萬到三萬五間,毫無疑問算是高價消費品,對於中下階層而言,更是觸不可及。
所以沒錯,你看到的這位男子,全身上下都是錢的味道,也無怪乎在《牛車》裡面的楊添丁,被西裝男子斥責時會如此惶恐了。
◆三件式西裝
在二十世紀初期,「帽子」,是時髦的男士的必備配件,也常常搭配正裝穿著。此外,擁有帽子的能力在文化上被認為是財富的標誌,也因為夠時尚而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徵」。
隨著江戶時代結束,日本逐漸的西化,歐美的帽子被進口,更在日本統治台灣後引入台灣。像是這頂「中折帽」,便是1920年代時,台灣西裝男子時常配戴的帽子之一。
中折帽原文Fedora,Crown(帽冠)中間凹陷,前端兩側也有壓痕(Pinch),高度10cm~16cm不等,是常被人稱為「紳士帽」的類型之一。
受過日本新式(西式)教育的臺人,更容易全面接受西式服裝,也因此在相片中,很常看見他們以全套西裝的形象留下身影。當年的正裝大多還會加上一件背心,成為三件式(three-piece suit)西裝,講究一些還會別上領棍、胸針等等。
我們參考的照片中,右邊男子穿著的比較偏向英式西裝,這件西裝腰際修身,上身墊肩不強化肩膀,下身高腰並打折,更顯體型修長。
皮鞋跟著服裝的西化一起成為常見的鞋種類之一,當時已經有如「日益堂靴屋」、「龜田鞋店」這種開在台灣的日式或西式鞋店。
◆文明日本,落後台灣? 如果,你在日本時代中期穿著台灣服(清制服裝),那麼很容易會被認為兩種人: 一、你屬於勞動階級,買不起洋服。
二、你心向清國。 隨著武力抗日慢慢減少,現代化設施隨著日本進入到台灣,也帶給了台灣人不同的生活樣貌。先是洋服和和服帶來的新消費,昂貴的西服也變成區分社經地位的方式,更有文明與進步與「落後」的對比。 也由於日本人帶來了許多現代化設施,進而讓人有「現代化」等同「日本化」的感覺,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許多受過新式教育的台灣人,會刻意換上洋服或和服,塑造自己文明開化的形象,排斥原先穿著的清制服裝。 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發展之時,隨著台人意識逐漸覺醒,開始有些知識份子認知到,日本人統治台灣人,雖然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壓迫,不需要因自己的文化而自卑,紛紛換回了過去穿著的「台灣服」(註一)。
當然隨著美好的1920年代過去,太平洋戰爭開打,皇民化運動推行,日本政府開始規範不許穿著敵國的「挑逗性服裝」,比如像是中式服裝常見的布扣,被日本巡察看見會直接被剪掉,長衫(旗袍)會被改成「國民服」或「興亞服」等戰時制服。 三件式西裝,是大多數人對於日本時代知識份子的印象,然而對於當年知識份子而言,西裝洋服也曾是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割捨過的東西。 若有機會創作當年的知識份子身影,不如讓他穿著看看台灣服吧!
註1:一開始大家是仍是稱清制服裝「長袍」、「馬褂」等等,直到日本統治到1920年代時,民間的文化運動興起,台人意識逐漸萌芽,才開始使用「台灣服」這個詞,來區分自己並非穿日本的「和服」或西方的「洋服」。
委託繪師:崔小熊
參考資料:吳奇浩〈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吳云代〈殖民地台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大正六年日本東京都吉安商店宣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