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穿過旗袍嗎?現在許多景區有提供旗袍租借的服務,曼妙的女子踩著娉婷的步伐走過,更為古色古香的街道增添一道風景。
旗袍出現在二十世紀初,原先是滿族人的「長袍」,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開始有人在長袍中加入了西式的立體剪裁,使得東方的服裝更加凸顯了女性曲線的美。
但是「旗袍」,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出現在台灣的呢?
◆長衫啊長衫,日治女孩的新潮流
許多人以為「旗袍」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撤退來台的國民政府與家眷帶來的,但其實旗袍在台灣出現時間比這更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了,甚至當時台灣並不稱之為「旗袍」,而是慣稱為「長衫」。
進入日治中期後,隨著東亞貿易日漸頻繁,而上海的流行文化也開始影響到了台灣與日本,一些中上階層的家庭、都會女子、或是咖啡店的「女給」(服務生),都忍不住敗倒在它的魅力下。
像這件「淺藍緞地刺繡花卉長袖裌祺袍(長衫)」,是1920年代流行的款式,穿著者為「新竹春官第」的鄭林嫦娥女士。
這件長衫的生產地應為當時的中華民國,當時在民國流行的旗袍,袖口偏寬,或設計成倒大袖,下擺大概長至膝蓋或小腿肚左右,整體較為寬鬆,腰身收的並不明顯,沒有開衩,布料上的刺繡也多有中式風情。
但對於並非官紳階級的女子而言,則要等到十多年後的1930年代時,長衫才會開始在台灣更為普及,然而那時台灣流行的長衫已經換了另外一個樣貌了。
比如這件「粉橘緞地鑲鑽花邊長袖裌祺袍(長衫)」,就是1930、40年代的流行產物。它的下擺比上一張長衫更長,而腰身也更加明顯,並且加入了開衩,許多1930年代的畫作或照片裡呈現的長衫風情,大部分也是這樣的穿著。
◆需要勇氣的美麗
然而那些美麗的長衫背後,卻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隨著二次戰爭的開打,日本開始在台灣推行了「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是二戰時日本對少數民族、殖民地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藉政策讓這些族群認同自己身為日本人的身分。台灣身為殖民地當然也難逃其命運,也因此具有「支那色彩」(中國風)的旗袍,很快地便被警務單位列為「挑發性服裝」。
例如政府就曾要求女給或酌婦(陪酒女性),改穿著樸素的洋裝或兩件式套裝,或是宣導民眾把中式的盤扣改成西式扣、把開衩縫成裙等等。
但即使政府推行的規定再嚴厲,仍有許多日本人認為這樣的政策非常不合時宜,畢竟長衫比和服更加輕便,也比較適合臺灣亞熱帶氣候,與其去禁止它,不如結合它的優點,改造成具有東亞文化的「興亞服」。
也是因為這樣的爭論,使得台灣女孩在穿著長衫時,仍然有一些合理化的空間。
「去年夏天左右,短及膝的長衫氾濫街頭,被冠上「興亞服」這樣的嚴肅名稱……雖說衣短不適合晚上外出或聚會穿著,但想到短式長衫感覺活潑,而且布料只要兩碼三就足夠,非常經濟實惠,因此我雖在意露出的雙腿,還是常常穿著短式長衫的榮町街頭去。」──楊千鶴〈長衫〉
但是到了1940年代,隨著戰爭越演越烈,穿著長衫出門變成一件需要勇氣的事了。台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就曾回憶道:
「……如果不是和日本人朋友同行,穿長衫對我而言實在麻煩費勁,起初也沒有意識到這些,但有時察覺到他人責備似的眼神,都不免讓穿長衫的我心頭一驚。」
「參加日軍攻陷新加坡的慶祝遊行,擦肩而過的年輕日本人女性拋下的那句「真是適合非常時期啊」,彷彿就是針對自己的長衫說的。」
但即便穿著長衫走在路上需要面對各式眼神,但漂亮飄逸長衫直到1943年末進入空襲時期,各地都有警報與轟炸,才真正從街頭消失。
◆「長衫」與「旗袍」的恩怨情仇
而下一次長衫再次在台灣成為流行是什麼時候呢?是在日本戰敗,臺灣轉為中華民國統治之後。
戰後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但即使如此,仍有許多台灣人民為了感念終於回歸祖國統治,而將自己的嫁妝或是衣物,特地改成象徵中華文化的長衫樣貌,表達自己對於祖國的認同。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47那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隨著各地清鄉與傷亡慘重,本省人與外省人的隔閡也逐漸加劇,一時之間台灣人穿著長衫的人便少了很多。
在那之後,「長衫」開始從一些人的回憶裡淡去,轉而成為許多人對外省籍女性的印象「旗袍」。像是許多人對蔣宋美齡夫人的印象,便是她在出席外交場合時那些優雅的一襲旗袍了。
下面這件旗袍是蔣宋美齡女士在1945-1960年左右的穿著,是少數存於台灣的服裝收藏。蔣宋美齡夫人幾乎一生穿著旗袍,並且特別喜愛像是這件的雙圓襟樣式。
在她的穿衣偏好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她的旗袍可以「隨著場合與配戴的首飾在更換扣子」了,就像這件旗袍上的珍珠鎏金銅釦也可隨配戴首飾的不同而拆卸、替換。
那麼旗袍與長衫,究竟差別在哪裡呢?
根據服裝製作權威施素筠教授的分析,他認為,台灣式的長衫與當時民國式的旗袍,在做工上是不同的,另外,當時在民國的旗袍大多以藍色系的陰丹士林布為主,且在款式上在1940、50年代時也較台灣式的長衫寬鬆,甚至出現長褲與旗袍同時穿著的情形。
◆那些年,我們鼓起勇氣才穿上的「旗袍」
每個女孩穿著旗袍或長衫的理由皆不相同,有些女孩用背後的政治意涵,表達自己的立場;也有女孩是單純喜愛那優美的線條,在戰爭時代努力用一匹布料活出自己的色彩。
現在穿著旗袍已經不需要如同當時面對那麼大的壓力了,那些在大環境下對美麗的小堅持,或是族群之間的恩怨情仇,在這個工業化的時代也逐漸被淹沒在成衣產業裡。
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年代,有機會穿著旗袍或是長衫時,不妨再讓這樣美麗的工藝,在自己身上閃閃發光吧!
參考資料:葉立誠《臺灣服裝史》、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明道學術論壇〈長衫的時尚觀察-日治晚期臺灣女性的自主性意識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