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影評:
若說藝術是要打開人的感知,那麼《貓》這齣音樂劇創造了一種我們對藝術型式的新視野。它讓我們知道一部「劇」的故事不再是重點,反而利用片段式的描述,營造了豐富的音樂和歌舞元素,享受感官刺激的體驗。
不論是電影還是音樂劇,認真剖析《貓》這齣「劇」並沒有劇情重點、也沒有明顯的單一主角,更沒有強烈的價值觀訴求;反而是透過「人」模仿「貓」的行為,認知到我們的生活其實離不開動物的本能,為了慾望能夠做出難以想像的事。你很難定義那是「人」還是「貓」,台上的演員儼然是一種因為舞臺而創作出的全新物種,模糊了戲劇和現實的界線;它的挑戰與創新,也是令《貓》不論是票房還是討論熱度上,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但縱使《貓》的音樂劇跳脫了過往我們對「看戲」的想像;如今改編成「電影」這種藝術型式,我們就能夠拋下我們對「劇情」的要求,去欣賞整齣劇在音樂、歌舞、造型、美術、攝影、特效等技術嗎?我想,很難。
為什麼我們能夠接受在實際的劇場內,舞臺演員們穿上貓裝?卻不能接受動態捕捉的演員,合成臉部到動畫的貓身上?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臨場感」。電影缺乏舞臺和觀眾間的零距離,直接感受感官震撼,而是隔了一道隱形之牆,難以跨越和突破的界線;加上經過剪輯與運鏡上的構圖,你很難把「看電影」的視覺體驗,與實際觀賞的「音樂劇」相提並論。
加上片中大量的綠幕場景,真實的人臉套用到擬真但又不夠真實的貓身,加上眾多演員呼吸聲的留白橋段,手持搖晃的畫面配合著淺景深的微距感,讓人頭暈不安外,也讓整部電影流暢不佳,甚至尷尬、破綻百出。
嚴肅地說,它是一部實驗性的音樂歌舞電影,但很不幸地實驗失敗作收;但至少,我們已經知道動態捕捉技術雖在當今電影特效技術上被廣泛利用,但還是有所極限存在,而且是那個我們都難以抵擋的「恐怖谷」。因為電影一定有破綻,也一定有缺點存在;「恐怖谷」告訴了我們,它只要輕輕一推就會跌入谷底,縱使有再多令人驚艷的地方,也會被人忽略。
這已經無關乎人臉套用貓身的詭異畫面,而是整部片在改編和修飾出了很大的問題;每個演員都大有來頭,甚至在每個片段之中,展現了各個演員用自己的方式,去呈現詮釋音樂劇中的不同貓角色;但電影就在如此拼拼湊湊、令人不安、以及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開始到結束。
你到底想說的是什麼?電影抽離了劇情本質,能不能套用回「人」的生活,我認為一直都是我喜歡看電影的原因;很遺憾地,它沒有。最後的大合唱之中,我還是不懂為什麼貓群叫做「傑利可」,或是獲得永生的貓最終為何能夠打敗群雄,其他人能夠心服口服。總歸一句,因為它的劇情本質就不是一個有內容的故事,那麼改編成電影之際,難道就只是還原音樂劇這麼簡單而已嗎?
回歸到藝術的本質,即是記錄生活,展現創作者最富有靈魂和熱情的感性面;它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元樣貌。換句話說,沒有什麼是一定的,唯有不斷地嘗試突破,才會有毀滅與新生。而我想,《貓》正是走在毀滅的階段,兩顆星獻給辛苦的製作團隊以及賣力演出的演員,因為你們真的讓我見識到全新感受的電影作品;是不好的那種。
電影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