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意:人類是一種頭蓋黑布的動物,而為我們蓋上黑布的人,正是自己。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解說,是一部關於韓國社會層面的電影,名叫:寄生下流。這是一部收穫萬千好評的電影,即便單單看了解說也能回味再三,但也正因為它拿下了無數榮譽,讓我看完陷入了久久沉思,一股強烈的哀傷襲捲心頭,濃縮成了一個字─「悲」。

它讓我想起了一個內心深處的問題:什麼是藝術?

現在的藝術領域共有九種:繪畫、雕刻、音樂、詩歌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電子遊戲(近年才加入藝術領域當中)。

而我自己就屬於其中的文學領域。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讓我深陷悲傷?

自電影問世以來有無數經典作品,能夠發人省思。也因為這些優秀的導演及演員,我們能看見世界各地的不同面貌。但是看完之後呢?

人改變了嗎?抑或者,世界改變了嗎?

我認為─沒有,完全沒有,在我非0及1的主觀意識中,完全沒有。

試問,每一位去看過電影的人有什麼改變?假設一場電影有200個座位,在客滿的狀態下,看完電影後有所改變的人有幾個?再狠心一點地問就是,能堅持改變的人有幾個?

這些寥寥無幾就像是往一片汪洋中滴下一滴墨水一樣,不消片刻就消失無蹤了。

拍出精彩作品的導演、獲獎的明星,他們有可能一直向影片中一樣嗎?他們真的能理解底層人民的垂死掙扎嗎?對此,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能明白,他們在電影中扮演著一個角色,當脫離角色之後就會回到自己,但對此我覺得很矛盾,就好像虛假與真實交錯,玩著曖昧不清的遊戲一樣。他們和角色有著同一張臉,但卻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我絕對沒有貶低為了藝術犧牲奉獻的所有人。我無法明白的是─為什麼被賦予高尚精神的藝術,卻無法改變世界分毫?

傑出優秀的導演及演員因一部大作獲獎無數,但那些象徵電影精神中的底層人民、社會問題,有隨著作品獲獎而有所改變嗎?

對此,我只能得出一個真相─藝術被高估了。

在西方,有恢宏偉大的聖彼得大教堂;在東方,有自五胡十六國就開鑿的敦煌石窟。

這些都是宗教藝術頂尖的精神象徵,對,它們是象徵,也只能是象徵。搭上宗教列車的藝術乘客們,在人們無盡的讚嘆與擁護之中,到達人類難以觸及的高度。

今天每一個走進象徵人類藝術頂點的人,在那一瞬間都會被其精神所震撼,但大多數人在震撼之後,就是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拍照打卡,在社群網站上告訴朋友們:你們看,我來到一個藝術天堂。

對,去是去了,但沒有任何改變。

現代人把藝術推上了高大的殿堂,賦予它各種的美麗修容,彷彿只要沾染上藝術氣息就能與眾不同。但事實上藝術也僅僅只是一個名詞,任何人都能重新定義其價值,在這個道德淪喪的世代中,藝術在金錢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當我重新思索一遍之後,我對藝術有了全新的定義。

曾經我也將自己的作品視為藝術,但往後就不一樣了。那一件名為藝術的外衣悄然化為齏粉隨風散去,那些極致與偏執正是我的意識。每一件藝術品都是其創造者的個人意識,無需過多猜想與連結。

藝術就是意識,再無其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ex Lin的沙龍
3會員
63內容數
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生活中所有的理所應當,其實都來自於你的主觀意識。
Alex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大意:我們都不曾理解時間。   本來是要討論一個在農曆年想出的想法,叫做「易經的秘密」,但其中牽扯到時間的概念,我認為還是先談談我自己對時間的看法,下一篇再討論關於我對易經的看法。   什麼叫時間?這裡我們不談論光速不變、不談論時間膨脹、更不用說狹義相對論中的同時性。   在大多數人的腦
2025/03/29
大意:我們都不曾理解時間。   本來是要討論一個在農曆年想出的想法,叫做「易經的秘密」,但其中牽扯到時間的概念,我認為還是先談談我自己對時間的看法,下一篇再討論關於我對易經的看法。   什麼叫時間?這裡我們不談論光速不變、不談論時間膨脹、更不用說狹義相對論中的同時性。   在大多數人的腦
2025/03/04
大意:這兩者必須兼容並存。   這個題目是我看電影《奧本海默》時想到的。劇中當美國得知德國科學家發現核裂變時,奧本海默堅稱不可能,但同事立刻在隔壁實驗室搞出核裂變,讓奧本海默徹底傻眼。   身為實驗物理學家的同事,勞倫斯笑道:「Theory will take you only so far
2025/03/04
大意:這兩者必須兼容並存。   這個題目是我看電影《奧本海默》時想到的。劇中當美國得知德國科學家發現核裂變時,奧本海默堅稱不可能,但同事立刻在隔壁實驗室搞出核裂變,讓奧本海默徹底傻眼。   身為實驗物理學家的同事,勞倫斯笑道:「Theory will take you only so far
2024/09/13
大意:唯有自私,才能獲得專注;唯有專注,才能理解自私。
2024/09/13
大意:唯有自私,才能獲得專注;唯有專注,才能理解自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您一旦愛上了精品,您就很難再將就庸俗。 給自己一個超越世俗的觀想,您在等畫、畫也在等您。 藝術指人們通過創作,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以此來傳遞美感從而達到身心靈之昇華。 也因此無法讓人感到身心靈之昇華者,在此皆不稱之為藝術。 而人們之藝術創作最常見為視覺與聽覺,但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
Thumbnail
當您一旦愛上了精品,您就很難再將就庸俗。 給自己一個超越世俗的觀想,您在等畫、畫也在等您。 藝術指人們通過創作,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並以此來傳遞美感從而達到身心靈之昇華。 也因此無法讓人感到身心靈之昇華者,在此皆不稱之為藝術。 而人們之藝術創作最常見為視覺與聽覺,但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
Thumbnail
本來默默看完後沒想特別分享的,可轉念一想這本書真的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原本以為是一個教別人電影評論的書籍,沒想到妥妥的是一個電影史的歷史書。
Thumbnail
本來默默看完後沒想特別分享的,可轉念一想這本書真的太好看了,不分享不行!原本以為是一個教別人電影評論的書籍,沒想到妥妥的是一個電影史的歷史書。
Thumbnail
大意:人類是一種頭蓋黑布的動物,而為我們蓋上黑布的人,正是自己。 ※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解說,是一部關於韓國社會層面的電影,名叫:寄生下流。這是一部收穫萬千好評的電影,即便單單看了解說也能回味再三,但也正因為它拿下了無數榮譽,讓我看完陷入了久久沉思,一股強烈的哀傷襲捲心頭,濃縮成了一個字─「悲」。
Thumbnail
大意:人類是一種頭蓋黑布的動物,而為我們蓋上黑布的人,正是自己。 ※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解說,是一部關於韓國社會層面的電影,名叫:寄生下流。這是一部收穫萬千好評的電影,即便單單看了解說也能回味再三,但也正因為它拿下了無數榮譽,讓我看完陷入了久久沉思,一股強烈的哀傷襲捲心頭,濃縮成了一個字─「悲」。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撰文:魯汶的袋熊先生 3.3 藝術的困惑 幾百年後,一個東方人對自己的文明做出了質問。 在《此生:肉生覺醒》裡,蔣勳對死亡做出了反思:「儒家文化的影響,使華人的世界,極其避忌死亡。死亡的場域,沒有生者的圖像,沒有生者的容顏姿態,只有非常抽象的文字。
Thumbnail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想看懂藝術的心情,但絕大多數,是無法一言以蔽之,儘管有語音導覽、專人解說或是藝術品旁邊的小板板,似乎都還是不足以讓你透徹一件作品背後的想法。 其實有時候,我自認,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從哪想出的靈感,而是在一筆一畫之間有了感悟,用心去畫、去創作。 那到底要怎麼看待藝術?
Thumbnail
其實我可以理解大家想看懂藝術的心情,但絕大多數,是無法一言以蔽之,儘管有語音導覽、專人解說或是藝術品旁邊的小板板,似乎都還是不足以讓你透徹一件作品背後的想法。 其實有時候,我自認,藝術家也不知道是從哪想出的靈感,而是在一筆一畫之間有了感悟,用心去畫、去創作。 那到底要怎麼看待藝術?
Thumbnail
我是上大學修了教育學分,才接觸到「#社會學」。 一學期的課雖然很匆促,但至少最重要的觀念從此烙印在腦海中: 「你所擁有的,比你想像中擁有的還多。」 我們的社會資本,我們的文化資本,我們的家庭資本--「#階級」也許逐漸隱形,但脫離學校後最明顯的就是「財富」所帶來的影響力,縱使教育就是要讓人有機會跳脫
Thumbnail
我是上大學修了教育學分,才接觸到「#社會學」。 一學期的課雖然很匆促,但至少最重要的觀念從此烙印在腦海中: 「你所擁有的,比你想像中擁有的還多。」 我們的社會資本,我們的文化資本,我們的家庭資本--「#階級」也許逐漸隱形,但脫離學校後最明顯的就是「財富」所帶來的影響力,縱使教育就是要讓人有機會跳脫
Thumbnail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常帶我去看藝術品展覽和拍賣。這也跟他自己從事相關工作有關。每次其實我都有點意興闌珊,因為我都覺得那些有些無趣。好幾次我都跟他抱怨,但每次他都笑笑地回我說:「多去看就知道了。」對於這句話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我還是常常跟他去那些場所走馬看花,算做是一種附庸風雅吧。
Thumbnail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常帶我去看藝術品展覽和拍賣。這也跟他自己從事相關工作有關。每次其實我都有點意興闌珊,因為我都覺得那些有些無趣。好幾次我都跟他抱怨,但每次他都笑笑地回我說:「多去看就知道了。」對於這句話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我還是常常跟他去那些場所走馬看花,算做是一種附庸風雅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