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397 教育必須要有目的

講了幾星期的軍隊,也該換點別的,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是不願意去做,這牴觸到了很多既有利益。所以換講另一個也是如此的項目,也就是教育。
談論教育,其實就跟談論許多社會議題一樣,要判斷一個人怎麼樣看這問題,其實從此人的發言就可反推其政治態度。有政治態度無妨,可惡的是不准人探討政治傾向,更不允許討論其他的政治可能性。
筆者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這幾周,遇到很多家長,還有一些教育從業人員。家長還好,教育從業者比較嚴重,尤其是在兩個面向上的執著,一為「公平」、二為「效率」。
這兩個字詞,嚴格說是沒有定義的,我們要從其他方面去下定義,也因此每一個人對於教育中的公平與效率,往往看法南轅北轍。這種差異,可以簡化成為價值觀,說白了就是政治傾向,你認為怎樣的教育是正確的,才會產生出公平與效率的優劣。(註:網路討論常常出現跟你大談效率,卻避談一切教育目的人,這種人不需要跟他討論,他只是想戰你直到他贏,沒有溝通的意願。)
筆者之前談論教育,之所以有一些基礎定義,主要來自兩點。第一點,是民主國家的教育,本身的目的性與獨裁國家不同,是以人民為主,而非統治階級的利益。第二點,台灣並沒有如西方封建制度般傳承數百年的階級思想,而是儒家文化下的強烈階級意識,這個階級意識之於台灣的研究不多,所以筆者不怎麼喜歡硬套這種論點。
筆者個人的價值觀是如此,也因此對於民主國家的教育目的,傾向於培養每個小朋友發揮自身的特長,成為有思想的公民。至於這個細節,到底是要多教一些數學,還是多看一點人文歷史,亦或多走出戶外,其實筆者沒有太大意見。所以,筆者在此的態度上,傾向自由開放,教育部管越少越好。政府要把關的,是禁止鼓吹極權政府、政教合一這類的東西進入教育體制。(註:個人價值觀,在此不多加討論。)
那麼,讀者你們的呢?這個教育目的,可以是比較功能性一點,例如你認為台灣需要有較多科技能力,所以要重視數理教育。也可以是文化性一點,例如你認為小朋友應該要有鄉土概念,那麼加強本土教育,提倡小學生走出戶外去認識家裡附近的環境。
要以制度性來看也可以,只是制度性的問題往往就直接牽涉價值觀,只是討論者多半可能沒意識到此點。例如有人認為「聯考較公平」,這個公平是建築在什麼之上?絕大多數者都沒有提。也有人認為,聯考對於消除貧富差距比較有效率,這個判斷基準到底是根據何者?
其實多半的人在回答時,已經對於你想像中的公平社會做出回答,只是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認同。多數的人,都是根據自身經驗來回答,而且往往是偏頗的。在聯考制度下,一個父母就是公務員,後來考上教師的人,跟一個父母是勞力工作者,後來也考上教師的人,對於聯考制度是否為脫貧的機會,看法通常不一樣。(註:是為了公費念書,可以脫離貧困,還是純粹認為穩定工作比較好,這沒有「效率」的比較基礎。)
若讀者是著重在打破階級複製的效率上,這個效率一樣是要有比較基礎,至少到目前為止,筆者個人沒有看到資料,可以清楚顯示教改的影響是正面還負面。因為這變數太多了,更不提這二十年來經濟環境的變化,加上軍公教人員處在穩定工作的環境中,每一項因素都可能造成影響,也可能沒有。單純地用教改當作這個效率的比較值,意義不大。
這說穿了,就是教育本身是百年事業,每一個現在的改變,都要等到小朋友長大後才能看出問題,每一項修正也都要花上十年八年才能看出結果。短時間的效果其實看不出來,你認為現在的中學生數學能力比以前差,但他們可能對於社會問題的理解度遠遠超過當年的我們,這究竟哪一項因素才會讓他們更有「競爭力」?真是天知道。更何況競爭力這本身也是要去再定義,建築在當今企業界的競爭力思維,才是天大的笑話。(註:現在中學生未來的工作,大概有一半都還沒出現在社會上,拿現在的狀況要求小朋友照辦,這才是腦袋有洞。)
若遇到不想討論前提,只跟你談論某種特定方向效率好壞的人,他其實早已做出了這個前提判斷,也就是對教育本身目的,已有一套信念在。只不過,不是專家或是有點研究的人,通常會在這邊跟自己的價值觀產生斷裂,例如一個深信自由價值的人,卻同時堅持擁護教育部統制一切。(註:這種人其實為數不少。)
其實筆者離題講這麼多,只是要說明,討論教育本身的效率或是公平性,前提是必須存在的。這個前提就是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對於這個社會樣貌的想像,若無這個想像,就談論哪一種方式比較公平,或是怎樣的考試取才比較有效率,是沒有意義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