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台灣需要社會企業(三)

結果一拖就是半年過去……看到某人開了自稱社會企業的書店,才想到文債欠的比人高。
第三篇要提到,社會企業的模式與種類。在此還是要多講一次,社會企業不是不賺錢的企業,更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目標可以忽視獲利的企業,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賺錢並不是罪惡,問題總是出在你把錢拿去幹嘛。如果老是要靠人救濟與補貼,來成就所謂的社會目標,那麼不過代表這行的效率極差,或是靠人施捨度日,絕對不可能長久。不管怎樣,就算一開始靠了人家的善意,日後也必須找到一種穩定的獲利模式。
台灣對社會企業的想像貧乏,不然就是唱高調到吐血的地步,大概是因為台灣向來沒有社會的概念。其實,你開了一家營利事業,只要好好做生意,把服務跟商品提供給別人,在品質跟價錢被接受的狀況下賣出,在社會中就會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對大家都是好事。台灣的財團之所以惡劣,是因為依靠裙帶關係,犧牲環境與他人,這才造就我們今天聽到企業就反感的理由。
回到主題,社會企業到底是什麼?他的營運模式又是什麼?這其實也不難懂,因為台灣早就有社會企業很久了。可以先看看已經存在的行業。這兩個典型的範例就是:醫療與教育。
醫療是典型的社會企業,自從人類進入近代醫學後,醫療變成一種極具價值的行業,從業人員獲得的絕對不只有金錢,還有相對應來的社會地位。講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一個用成本價日夜付出的地方小醫生,賺到口袋的錢是不多,但得到的民眾支持絕不會少,過個二十年後要出來選個民意代表也不困難。
這個比喻是有點極端,但可以很清楚的表示經濟與社會資本的轉換,也就是社會企業的目標,並非只是單純的賺錢而已。但這並不表示當醫生收入很低,更不代表沒有醫生很黑心,只是說醫療這一行的特點就是如此。你服務的對象是人,販賣的不是物件或是營養食品,而是你多年學習與累積經驗來的專業知識,一個好醫生是無法被取代的,不可能存在「一個好醫生」被「另一個好醫生但薪水低」所取代。
道理很簡單,服務的對象是病患,病人之所以選擇這個醫生,不僅僅是打廣告的名氣,還有口耳相傳的名聲。像台大施景中醫師就是典型人物,他要是出去開一間婦產專科保證賺到翻,但卻選擇持續投入到最先端的孕婦、胎兒等各種症狀治療。他將各種疑難病症的治癒當作成就感,每一個平安長大的孩子都是成果,然後相對於他所得到的薪資卻是不成比例。這難道不算是完成了很重大的社會目標,算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成就嗎?各位讀者不相信的可以去台大門診外面隨機訪問,每一個被拯救的孕婦與家庭,都是他的堅定支持者。
社會兩個字的定義很寬廣,並不是只有無償之類看起來超偉大的行為才算。
施景中醫師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絕對可以依靠自己的經驗去開業賺取極大的利潤,卻沒有這樣做。但這也不代表可以無限壓低他的薪資,太過離譜也是會翻臉走人的。社會企業中的主幹,就是這樣子的專業人員,他的知識無可取代,經驗無比珍貴,而薪資難以估價,願不願意讓他持續發揮所長,不僅是薪水袋而已,還要有那個環境讓他可以全力以赴,不然光是天天面對醫糾,每一個都索賠幾千萬,官司打到吐血。華陀再世都會想把曹操直接砍死。
各位讀者有沒發現一個大問題,就是筆者完全沒有提到任何KPI等,能夠具體評估績效的玩意?根本沒有,也不能有,醫療行為你要怎麼去具體KPI?看他這個月醫好幾個感冒病患,還是開了幾台刀,所以薪資表給多少錢?你真的確定一樣是割盲腸,A醫生跟B醫生的價值是相同的嗎?連去看小感冒,我們都會比較哪一家診所的醫生比較好,開的藥比較有效,哪一個對小朋友比較和顏悅色,沒有道理在外科手術這種經驗跟天分更重要的地方,錙銖必較那幾百塊。
這就是重點,社會企業無法用KPI去衡量,你可以用這個醫生的門診數量來評估看診效率,但這個醫生的價值無法用數量評估。不過這也不代表你不能夠去評估,替醫生做出適當的評價,只是不能用我們當前習慣的各種企業「效率」去看就是。如果每一個醫生無論醫術高低,開一次盲腸就是給薪資五百塊,開盲腸跟肝癌手術反正都是切一刀,所以還是都五百塊,最後我們會得到哪一種癌症外科醫師?這用膝蓋想也知道。
台灣的健保制度就是這種問題,你應該規範的是醫院這個企業,而不是規範醫生個人,理想上是規範醫院將其獲利合理的回饋醫生,讓醫生可以在醫院這個企業保護傘下做事。但現實就是你無法只規範醫院,然後讓醫院放手醫生去做事情,然後財團開醫院後總想要逼政府去「管醫生」,所以才會逐步讓健保邁向崩壞。不過醫生自己也要負點責任就是,老是眼光放在手上的工作,沒看到醫療本質是一種社會企業,才會糾結在醫院賺不賺錢、自己辛不辛苦這些問題上。
醫院該不該賺錢,當然是應該,不然倒掉豈不是更糟。問題是,這該不該由我們納稅人用健保去買單?政府出錢就會有尋租問題,在台灣還有財團裙帶化的老問題,所以絕對不可以政府規畫一套完美的制度。社會企業最理想的做法,是政府給予一個低標的保證,然後放手讓專業人員發揮其價值。
具體講就是,我們國家的醫療執照因為考試制度跟訓練等等,有極高的門檻,投入了大量的資源訓練專科醫師,應當保證其薪資水準有一定程度,若沒有的話則打一開始就不應該讓他畢業、發給執照。任何一個投入公家醫療單位的醫生都該受到這種保障,然後讓其自由發揮專業價值,而像是困難的手術或是精準的診斷,評價標準就是病人的自由選擇,只要你願意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越高等級的治療。
這可不代表不付錢就得死,我們還有保險制度,國家還有低收入戶的各種補助。而是公家醫院本來就應該有國家的公益目的,醫生少領一點但是其他方面可以得到國家保障,例如免費的法律服務等,合情合理。而對自己醫術有自信的醫生,就投入私人醫療領域,想要高薪就去領,要命的有錢人多的是。簡單說,就是私立醫院自負盈虧,你想要開薄利多銷的地區小型醫院,專門收跌打損傷小感冒的就開。想要做高檔精品的專門型醫院,就自己花高薪聘請專家來。總之,沒有道理要國家壓低醫師的價碼,只為了做服務,社會企業並不是共產主義,而且那些自稱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最後都很慘。
筆者挑醫療來說,是因為大家都很清楚,健保的一些KPI標準到底害死多少人,又圖利的多少醫院,背後又是多少的利益輸送。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修正小細節就可以解決的,社會企業的主旨是讓「知識」、「專業」獲得最大利用,而讓社會得到最大的價值。我們老是用製造業的觀念去規畫社會企業,難怪會搞出一堆狗屁倒灶的結果。
同樣的道理,教育業也是社會企業,因為教育是你無法去KPI的,讀者會覺得可以,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聯考,凡事可以算分數,產生的重大錯覺。一間學校可以用考上幾個台大來評估辦學成效嗎?親愛的讀者您真的覺得可以嗎。
別鬧了,絕對會出事,因為這會讓全台灣的學校變成絕對升學導向,每一個老師只會在乎「會考的」,不會考的通通不教。所以體育不必學,音樂藝術管他去死,每一個人都給我死背到底就對了。我們當年聯考世代就是這樣,考上去再說其他別管。那麼,教育應當是怎樣運作比較好?一樣,讓教師發揮其專業價值,這也是過去幾十年都沒做的,我們訓練出的教師一到現場沒幾年,幾乎都變成只在乎成績跟升學,其他都不重要的那一種。
要讓教師發揮專業價值,就不應該讓教育部控制一切,跟健保一樣統籌規劃。因為「教育」兩字不是「考試」,每個人都知道不同小孩有不同性格,學習方式也都會有微妙的差異,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師會有完全相異的結果,你會願意替小孩付多少學費,來獲得最佳的客製化教育內容?
這在補習班最容易看出,在低年級以下的安親班,小朋友的個性還在型塑,學習態度正在建立,每個孩子都在努力適應團體關係。這時候安親班的老師若有經驗,就會適時的介入與引導,讓每一個小孩可以培養出最佳的生活習慣,同時保有相當的創造力。這種教師的薪資絕對不會少,家長會多方比較哪一家安親班的老師很會教,小孩都喜歡去跟同學玩,即使貴了一點還是願意買單。
但是,一旦到了中年級之後,筆者看到的就是,家長急遽的對成績有要求,一旦學校考試不好,馬上就要更換老師或是安親班。我們看到學生對學校教育喪失興趣,甚至對世界失去幻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也就從這裡開始,教師的評估標準就是成績能否帶好,其他的就完全不管。
讀者會問,這有差嗎?就算只看成績,差別也很巨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後,學生的情緒波動更大,有無經驗的教師可是天差地遠。有的小孩不念書,可能是前一年的教材沒學好,也可能是昨天跟好同學吵架,甚至是看到心儀的女生跟別人牽手。通通用「給我好好念書其他別管」這種語氣去溝通,保證無效。一個好的安親班、補習班老師,必須做到可以觀察學生情緒,適時引導的腳色,根本就是連心理輔導都要會。
然後,各位可以猜猜看,這種等級的老師薪資多少?事實上是低的可以。因為只看成績,所以每一個都炒短線,教學生用最快方式練好題目,背好答案,大腦完全不需要去想,老師都幫你準備好,照著做就可以。然後依照範本上了大學,再被父母罵「你怎麼都不會想」。廢話,這是另一種的劣幣逐良幣,十幾年前就開始了。
好的教師都被逼走,或是被迫轉變,家長怎麼可能找的到優秀的教師?只會得到嚴管勤教,考試貝多芬的那種。這跟醫生有雷同之處,因為真的有三頭六臂的教師,被逼到薪資水準與他付出不成比例之時,要轉行也是相對輕鬆,根本沒有「被你撿到便宜」的可能性。
解決之道,就是國家保證訓練的教師有一定水準,公立學校可以提供每一個小孩低價、免費的基礎教育。想要獲得更高等的教育服務,請自己花錢去私立學校,只要台灣的私立學校不用領納稅人補貼,自己會去想辦法找到各種教育方案,根本不用替他們想。
講到這邊,假設讀者有看到這裡,大概心裡都會罵「新自由主義」、「市場萬歲」等等,貼個死右派標籤給筆者,然後結案覺得沒意義,應該要去找其他的「有高水準服務的熱心民眾免費提供方案」。難怪台灣被詐騙的人那麼多,從被小支愛心筆騙,大到被政黨欺騙相信有不花錢的服務。
社會企業不是免費服務,是提供知識的一種企業,而且這種知識跟專業,你很難用製造業的標準去評估。在社會企業中沒有我們傳統定義的「老闆」,因為老闆什麼都管就會造成劣幣逐良幣,有自尊的專家是很難被收買的,用錢去買自尊的結果,就是留下一堆心思不正的,不然就是沒能力的那種。台灣之所以創新之路迢迢,每個老闆都在該該叫,說穿了就是大家都沒搞懂,當國家進步了,整體知識水準提高了,專業服務的項目變多了,你勢必就會有很多這種無法被製造業標準評估的東西出現。
我們想要去評估,下場就是快破產的健保,還有只想要考試上台大的教育內容。還有一種,就是我們一直在講的文化業,也就是讓筆者想到要繼續寫的某位董仔開的免費讀書間。
台灣的文化業一直有個問題,就是不分藍綠都想要政府補助,理由冠冕堂皇很多,總之就是「無法營利」。其實別說營利了,連維生都做不到。你開了一間號稱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小茶館,結果根本沒人去,然後又要政府每個月給你幾萬塊,請問理由是什麼?如果這些人文風情如此有價值,請問那些在臉書跟網路拼命宣傳的文化人,怎麼不天天用行動去消費支持?
老叫別人花錢去支持就是最大的問題,這不叫做社會企業,這叫做慈善事業。就算是慈善事業,你也得拿出成績,開間書店或是咖啡廳,就要納稅人買單,理由實在太牽強。
那文化業該怎麼辦?
自己去創造價值啊,覺得現代人都不懂品嘗文化,那就去學校當教師,從小洗腦學生看懂人文藝術;設計跟時下最流行結合的商品,將之普及化啊。覺得書店開不下去,大家都不買書了…呃,時代的巨輪改變了,你總不能叫大家關掉網路吧。自己不找出辦法,就要我們大家花錢養,不覺得這種邏輯很奇怪嗎?
政府可以提供場所,例如低價的租金,讓文化、藝術等各種需要場所的專家,去規劃可以賺錢,讓人願意買單的企業,然後限期一到兩年。兩年期間的低租金,還不夠讓你想到獲利模式,那也活該收掉,證明沒有那個能力,大家不想買單而已。
或者說,把一些閒置場館規劃成辦活動的地方,低價或甚至免費由地方政府提供場地,讓一些文資團體可以試著以如此低成本的方式營運。說的極端點,可以提供給cosplay免費場地,刺激在地的消費跟觀光,但要出國比賽麻煩自己出錢,除非你有辦法把cosplay搞到跟奧運或是艾美獎一樣,不然空口白話愛台灣跟增加能見度,不如開實況轉播還比較省。
台灣為何需要社會企業?說穿了就是時代進步了,現代需要大量的專家,很多行業的關鍵是知識技術,這些透過教育體系花了多年時間訓練出的價值,必須能夠回饋到社會中,並使其正向的循環流動,從而創造更多價值,讓我們可以推動國家社會更為進步,每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好。
這道理真的沒什麼,至於想開免費書店的,花一百塊吹冷氣喝茶一整天,很好啊,他家有錢就給他這樣做啊。然後自家的精裝書不想被這樣免費提供,就給他告下去啊,正好讓法院來界定一下這種行為到底合不合法。就讓老闆去辯解這家書店是偽誠品,反正大家也都在誠品翻書一整天啊,為何我不可以。
社會企業的營運模式,因為重點是專業技術與知識,而這些大部分都是國家教育體制訓練的。那麼,國家就該提供這些專業知識有其發揮的餘地,如果帶有國家的社會服務目的,那就讓其有最低限的服務,提供服務人員足以相稱的薪資。同時讓專業人員可以在市場中受到適當的評價,反正想要高額服務的有錢人很多,這也是一種合理又合法的資產平均化過程。
最後,筆者還是想酸一下,台灣太多左派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工作過,滿腦子都是別人出錢給自己去實踐偉大目標的理想,做不到就要口誅筆伐。
難怪一事無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