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網路話題台劇《想見你》,以奇幻穿越為包裝,其實講述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平凡又寡言陰暗的「陳韻如」,假裝成開朗萬人迷「黃雨萱」,討心上人歡心的心路歷程,很衝擊、很有共鳴,亦有很多人分析當中的巧妙之處。可是,身為跟「陳韻如」同世代的香港觀眾,倒是看到了身份認同危機,可能扯太遠,卻還是感慨。
《古惑仔》他鄉確立文化標籤?
如果1998年的中學生被欺負,姐姐要為弟弟強出頭,要扮成什麼形象,小混混才會被嚇倒呢?
充滿文青氣息的《想見你》忽然冒出「陳浩南」,台灣人卻不覺得兀突,因為是他們的集體回憶。
答案:陳浩南(鄭伊健)、張耀揚(?)、十三妹(吳君如),不就是90年代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嗎?!原來《古惑仔》不只是香港80後的集體回憶,亦是台灣七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當時香港電影享負盛名,影響力遍佈亞洲,到現在還不時在大熱的外地作品看到舊港產片的身影,韓國電影看到的80年代香港電影,是屬於70後的集體回憶,而台灣戲劇作品看到的90年代香港,卻是80後的「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多麼熟悉又陌生的說法。
尤其在香港電影近年一直被合拍「蠶蝕」,除了超大型、題材偏頗的合拍大製作之外,就是賣本土情懷的小品,而那種小品電影的香港,總是跟我們這一代有難以言喻的距離。
就像「陳韻如」一直模仿「黃雨萱」紮頭髮、嘴巴向上翹、向弟弟發飆、跟「李子維」蹺課…卻越看越不自然,甚至被「李子維」一眼看出分別,因為「陳韻如」的一切不是從心出發,她心裡既不認同「黃雨萱」,同時亦在否定自己。
不知怎麼,我卻聯想到香港人心底裡,可能也在否定自己…我們幾乎很少在大熱戲劇作品看到類似的情節,諸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周星馳」梗,又或者《我的少女時代》的「劉德華」元素。香港人對90年代電影的愛,是否還不如台灣人、韓國人那麼深及「入骨」呢?
究竟有雞先定有蛋先?是人民幣令藝人們甘願放棄香港,還是香港觀眾從沒有珍惜過他們呢?我們可以歸咎於政治大環境,令他們選擇北望大陸,為錢「離棄」香港人,但能否換個角度,是某幾代香港人從不承認大眾的香港電影,才把藝人們送到異地,跟「香港」割裂呢?香港電影跟「集體回憶」的割裂,無形中造就了時代缺失。
《還珠格格》台灣的多元包容及自我肯定
另一幕是台灣本土的回憶,雖然對現在的觀眾來說,「她」的出生地身份更令人迷惑。
雖然現在大家提到《還珠格格》或瓊瑤,都以為完全是大陸產物,但其實在1998年,《還珠格格》是台劇的代表(香港亞視在1999年播映),《想見你》的官方Facebook,還特別貼出當時的剪報 ,證明《還珠格格》是由台灣孕育出來的亞洲集體回憶。
可是記憶中的小燕子,明明是個白目當可愛的灰姑娘,為什麼討論劇情的對白是「棋子」、「利用」,搞得像評論《延禧攻略》(2018年陸劇)的宮鬥劇?雖然不像伍佰的〈Last Dance〉作為穿越媒介貫穿全劇,《想見你》提到《還珠格格》,可能純粹只想點綴1998年的時代感,個人倒是聯想到台劇的自身定位。
雖然同樣經歷大量台灣演員西望大陸(以台灣為本位),賺人民幣「拋棄」台灣人(最近的范瑋琪、大S事件可作如是觀),台劇亦曾經滲入不少大陸元素,但直到現在,台劇仍然自成一格,保存自己特色,甚至吸引外資如HBO、Netflix合作,跟韓劇、日劇、陸劇分庭抗禮。
並不想過份貶抑近年也有好港劇,但單就外銷這回事,港劇可能比日劇更加「加拉巴哥化」,身為香港人,總是有點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