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返校》台灣給香港的啟示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根據同名遊戲改編的台灣電影《返校》,因為涉及台灣60年代國民黨專政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成為了話題電影,不只在中國大陸成為禁片,在香港上映亦困難重重,如此風波或者帶來誤導,令人以為《返校》也是一部講述抗爭者反抗的「逆權」電影,這樣的誤會真的很大耶!

《返校》故事發生於白色恐怖的1962年——翠華中學高三生方芮欣(王淨),意外與輔導老師張明暉(傅孟柏)相戀,而追求自由的張明暉,另與師生殷翠涵(蔡思韵)、魏仲廷(曾敬驊)等人組織讀書會,冒著生命危險研讀禁書。一夜,方芮欣與魏仲廷在暴雨中的校園甦醒,兩人遂結伴尋找老師,卻發現校園逐漸從他們熟悉的世界剝離,在鬼魅橫行的異域,他們被迫面對可怖的真相…

《返校》的兩位主角方芮欣(王淨)及魏仲廷(曾敬驊)

《返校》的兩位主角方芮欣(王淨)及魏仲廷(曾敬驊)

的確,《返校》並沒有像韓國《逆權》系列(即《逆權大狀》、《逆權司機》、《1987逆權公民》)一樣,開宗明義訴說歷史、白色恐怖如何影響戲中人,嚴格來說,白色恐怖、政治迫害只是包裝,主軸是講述師生禁戀及背叛的故事,電影本質是娛樂片。(有華納兄弟投資的電影又怎可能不是商業片?)

但要說跟政治完全無關嗎?故事裡面很多橋段及關鍵轉折,沒有政治迫害的背景就完全不成立。只能說《返校》是屬於台灣人的抗爭電影,經歷過的台灣人有共鳴(或批評),未經歷過的年輕人有點似曾相識,會因為看過電影而想尋回這段歷史的根源;至於隔了一個海的香港人,這半年的經歷令我們竟然跟70多年前的台灣connect(連接),意想不到之餘有點悲涼。

篤灰乃人性,人性是什麼?

「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 — 《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魯訊譯》

說起來《返校》的故事架構令人想到《黑鏡》系列:主角無端被困在密室,一邊被追殺一邊解開謎團,到頭來發現始作俑者是自己。然而最有趣的,貫穿整個故事的關鍵詞,就是「篤灰」(香港流行語,即告密),無論是方芮欣的媽媽為了擺脫家暴,向軍方告發丈夫貪污,又或者是方芮欣為了去除「情敵」殷老師,借對自己有意思的學弟魏仲廷得到「禁書」,向白教官舉報讀書會的存在,兩者的本質就是「篤灰」。

方芮欣對張老師(傅孟柏)的感情令自己走上歪路

方芮欣對張老師(傅孟柏)的感情令自己走上歪路

所謂「篤灰」,背後的原因通常很荒謬,在《返校》裡頭就是殷老師(蔡思韵)無辜被方芮欣視為情敵而起

所謂「篤灰」,背後的原因通常很荒謬,在《返校》裡頭就是殷老師(蔡思韵)無辜被方芮欣視為情敵而起

「篤灰」又或者「告密」,是正常現象嗎?如果處身於制度健全的和平時勢,如果有任何投訴、不滿都能夠循制度解決,又何需向當權者告密打小報告呢?只有在極權統治之下,才會有這種打小報告、「告密」的行為,而且背後的理由更是無稽,幾乎全是私怨!

《返校》的劇情當中,包括因為私辦地下讀書會而被舉報、長官要逮捕異議分子、隨便指責為匪諜…等等,只有以戒嚴時期為背景情節才能夠成立,所以就算電影驟眼看跟政治事件關係不深,實在上仍然是因為「政治」,故事才會成立。說穿了「告密」是人的劣根性行為,基於眼前個人的歡愉,向權力者打小報告,讓他們安上政治理由去打擊自己討厭的人,這樣的人性討厭但真實,因為到了今時今日,「告密」仍然盛行。

要活下去才可以期待

不過,自以為一直活在已發展國家,從未正式體驗過極權政府戒嚴時期生活的香港人,這半年來飽受當權者欺壓洗禮,對《返校》裡頭的酷刑、白色恐怖的肅殺氣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崩潰等場面,猶如醒醐灌頂,擅自認為感同身受。

電影當中多句金句亦令香港人有共鳴:

「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嗎?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
「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很多事是可以去期待的。」
「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
張老師及魏仲廷受酷刑的地方,不少香港人借代為「新屋嶺」

張老師及魏仲廷受酷刑的地方,不少香港人借代為「新屋嶺」

前一陣子,有個台灣朋友跟我說,香港今年發生的事可能步「228事件」後塵 — 到頭來只會眾說紛紜,找不到真相;因為政治理由被拘捕、處刑,甚至是無辜枉死的人,因為真相被淹沒,就算是多年後亦不會尋到公道,這種「白色恐怖」帶來的感覺可謂影響了台灣幾代人。

當我們羨慕台灣人現在擁有的民主、自由,批評他們沒有珍惜手上選票的時候,完全沒想到在過去幾十年來,台灣人一步一腳印,灑下血淚爭取得來,而且當中的抗爭更是眾說紛紜,立場不再單純是為人民爭取自由利益,而是刷槍走火地觸碰到當權者的地雷,找不到「絕對」的真相。

香港人向來自以為很懂得台灣這個地方,以為他們說著國語、使用繁體字、喝著珍珠奶茶,流行文化跟香港沒有差很遠,但《返校》此時在香港公映卻提醒了各位——我們與追求民主自由的距離,跟台灣比的話遠遠及不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福同學的沙龍
72會員
189內容數
雖然偏好日本影視,亦會討論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戲劇作品,觀點未必獨特創新,就是愛胡言亂語,希望能找到同好交流。
大福同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塚原亞由子導演近年從電視圈跨足影壇,執導多部賣座電影,本文探討她最近三部跟香港觀眾見面的作品:《摘星廚神.巴黎夢》、《Last Mile:全面引爆》及《穿越時空の初吻》,比較其在電視劇及電影製作上的差異,並點出優缺點。她擅長處理細膩情感及氛圍,在電影中則努力嘗試展現視覺衝擊,但仍未完全擺脫日劇風格。
Thumbnail
2025/04/24
塚原亞由子導演近年從電視圈跨足影壇,執導多部賣座電影,本文探討她最近三部跟香港觀眾見面的作品:《摘星廚神.巴黎夢》、《Last Mile:全面引爆》及《穿越時空の初吻》,比較其在電視劇及電影製作上的差異,並點出優缺點。她擅長處理細膩情感及氛圍,在電影中則努力嘗試展現視覺衝擊,但仍未完全擺脫日劇風格。
Thumbnail
2025/04/14
《Grand Maison Paris》引發兩極評價,其國際版與日本版差異以及劇情走向成為討論焦點。本文分析電影版更動的原因,包括目標市場轉移、料理監修顧問更換、編劇風格與篇幅限制等面向,並比較其與特別篇《Grand Maison Tokyo Special》的差異,探討為何特別篇在粉絲間口碑較佳。
Thumbnail
2025/04/14
《Grand Maison Paris》引發兩極評價,其國際版與日本版差異以及劇情走向成為討論焦點。本文分析電影版更動的原因,包括目標市場轉移、料理監修顧問更換、編劇風格與篇幅限制等面向,並比較其與特別篇《Grand Maison Tokyo Special》的差異,探討為何特別篇在粉絲間口碑較佳。
Thumbnail
2025/04/02
日劇《Doctor X~外科醫·大門未知子~》劇場版影評,分析劇情、演員表現、製作層面等,並點出其優缺點,例如染谷將太的反派角色塑造成功,米倉涼子展現大門未知子脆弱的一面,但de-aging技術略顯不自然,主題曲更換也令人惋惜。
Thumbnail
2025/04/02
日劇《Doctor X~外科醫·大門未知子~》劇場版影評,分析劇情、演員表現、製作層面等,並點出其優缺點,例如染谷將太的反派角色塑造成功,米倉涼子展現大門未知子脆弱的一面,但de-aging技術略顯不自然,主題曲更換也令人惋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日本也開始上映了台灣的電影《返校》 我是在上映隔天去看的 想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劇情解說與感想 首先 我想介紹一下作品的大綱 本作品《返校》是台灣的電影 改編於同名恐怖遊戲 於2019年在台灣公開上映且大受歡迎 作為一部作品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
Thumbnail
日本也開始上映了台灣的電影《返校》 我是在上映隔天去看的 想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劇情解說與感想 首先 我想介紹一下作品的大綱 本作品《返校》是台灣的電影 改編於同名恐怖遊戲 於2019年在台灣公開上映且大受歡迎 作為一部作品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
Thumbnail
鬼月即將來臨,《返校》現在又開設了實境展!但,你真的了解《返校》如何用遊戲說一個感人的鬼故事嗎?面對威權體制受到的創傷,《返校》經典名句:「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遺忘」並不能讓傷痕痊癒。如果你對「遊戲」了解夠透徹,會發現《返校》已隱約給出與創傷和解的答案:「情感」通往救贖的可能。
Thumbnail
鬼月即將來臨,《返校》現在又開設了實境展!但,你真的了解《返校》如何用遊戲說一個感人的鬼故事嗎?面對威權體制受到的創傷,《返校》經典名句:「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遺忘」並不能讓傷痕痊癒。如果你對「遊戲」了解夠透徹,會發現《返校》已隱約給出與創傷和解的答案:「情感」通往救贖的可能。
Thumbnail
根據同名遊戲改編的台灣電影《返校》,因為涉及台灣60年代國民黨專政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成為了話題電影,不只在中國大陸成為禁片,在香港上映亦困難重重,如此風波或者帶來誤導,令人以為《返校》也是一部講述抗爭者反抗的「逆權」電影,這樣的誤會真的很大耶!
Thumbnail
根據同名遊戲改編的台灣電影《返校》,因為涉及台灣60年代國民黨專政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成為了話題電影,不只在中國大陸成為禁片,在香港上映亦困難重重,如此風波或者帶來誤導,令人以為《返校》也是一部講述抗爭者反抗的「逆權」電影,這樣的誤會真的很大耶!
Thumbnail
《返校》不是驚悚片,是還在上演的真實人生;《返校》不是過去式,是你我不該忘記的歷史。 你殺得了千千萬萬的人民,卻殺不死人民渴求自由的心。 我不會忘記、我們怎麼可以忘記,那是一條條的生命換給我們的自由呼吸。 那些來不及看見自由的亡靈啊,請護佑香港的人民,讓他們盡快看到–光明之日。
Thumbnail
《返校》不是驚悚片,是還在上演的真實人生;《返校》不是過去式,是你我不該忘記的歷史。 你殺得了千千萬萬的人民,卻殺不死人民渴求自由的心。 我不會忘記、我們怎麼可以忘記,那是一條條的生命換給我們的自由呼吸。 那些來不及看見自由的亡靈啊,請護佑香港的人民,讓他們盡快看到–光明之日。
Thumbnail
        我想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部影片充滿「議題性」,進而對影片有著許多不同目的性的評論,進而造成某些群體的追捧或是抵制,但我想從一個身為閱覽者的角度出發,從自身從以前到現在進入電影院觀賞影片的經驗,來與各位分享這部影片觀影後之想法。
Thumbnail
        我想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部影片充滿「議題性」,進而對影片有著許多不同目的性的評論,進而造成某些群體的追捧或是抵制,但我想從一個身為閱覽者的角度出發,從自身從以前到現在進入電影院觀賞影片的經驗,來與各位分享這部影片觀影後之想法。
Thumbnail
「方同學,國家會感謝你的。」這句名台詞由大受好評的台灣恐怖解謎遊戲《返校》改編而來的電影,也清楚的說明了獨裁政權下,國家無視法律,無公開,無透明的司法運作之下,政治如何侵入生活而導致生活皆是政治,結果就是符合了監製所說的李烈所說:「不那麼政治的《返校》電影」而對我而言,這樣的本片好壞參半。  
Thumbnail
「方同學,國家會感謝你的。」這句名台詞由大受好評的台灣恐怖解謎遊戲《返校》改編而來的電影,也清楚的說明了獨裁政權下,國家無視法律,無公開,無透明的司法運作之下,政治如何侵入生活而導致生活皆是政治,結果就是符合了監製所說的李烈所說:「不那麼政治的《返校》電影」而對我而言,這樣的本片好壞參半。  
Thumbnail
敏感的政治議題,在中國成禁用題材,在南韓卻年年可見。而台灣,時隔多年,終於再次呈現。《返校》是隱藏在夢境中的悲傷歷史,是台灣人都該了解的過往瘡痍。
Thumbnail
敏感的政治議題,在中國成禁用題材,在南韓卻年年可見。而台灣,時隔多年,終於再次呈現。《返校》是隱藏在夢境中的悲傷歷史,是台灣人都該了解的過往瘡痍。
Thumbnail
這是一部非常屬於「台灣」的作品:冷戰時期,那個實施戒嚴、充滿白色恐怖、權威式教育的台灣,以「光明報」事件作為藍本而創作出的故事。透過包括禁書、地下讀書會、朝會升旗典禮、教官進入校園控制學生、警備總部、憲兵等元素,反映了該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恐懼、無奈的氣氛之中。
Thumbnail
這是一部非常屬於「台灣」的作品:冷戰時期,那個實施戒嚴、充滿白色恐怖、權威式教育的台灣,以「光明報」事件作為藍本而創作出的故事。透過包括禁書、地下讀書會、朝會升旗典禮、教官進入校園控制學生、警備總部、憲兵等元素,反映了該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恐懼、無奈的氣氛之中。
Thumbnail
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經歷的是甚麼樣的社會,有人無故被逮捕,小則受傷,大則喪命。透過遊戲內的素材,有讓我們看見台灣特有的文化,或許我們應先從珍惜它們開始。這是一款遊戲,然而一款遊戲能帶給我們甚麼思考......?
Thumbnail
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經歷的是甚麼樣的社會,有人無故被逮捕,小則受傷,大則喪命。透過遊戲內的素材,有讓我們看見台灣特有的文化,或許我們應先從珍惜它們開始。這是一款遊戲,然而一款遊戲能帶給我們甚麼思考......?
Thumbnail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情感?是方芮欣的衝動,使她接觸了那顆「不可觸動的炸藥」(註1)。炸藥引爆,將過去覆蓋著美好的每一吋土地炸成碎裂。我們從這項悲劇中深刻體驗、感受,讓方學姊帶著我們走過這段臺灣人十分熟悉的那段過去,然後瞧見她的懊悔與愧疚。
Thumbnail
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情感?是方芮欣的衝動,使她接觸了那顆「不可觸動的炸藥」(註1)。炸藥引爆,將過去覆蓋著美好的每一吋土地炸成碎裂。我們從這項悲劇中深刻體驗、感受,讓方學姊帶著我們走過這段臺灣人十分熟悉的那段過去,然後瞧見她的懊悔與愧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