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 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 開闢道路至砂卡當溪上游, 興建發電廠輸水管與攔砂壩。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 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 加強沿線安全設施、 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步道原名為「神秘谷步道」, 因為碧綠潭水與大理岩所產生的褶皺自然輝映, 頗有一種幽謐的感覺, 因而稱之為「神秘谷」。
後來在民國90年改回 泰雅族慣稱的「砂卡礑」(sagadan), 意思是「臼齒」。 由於他們過去在此建社時掘出臼齒, 因而以此命名。
清澈的砂卡礑溪, 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壘石, 由於砂卡礑溪流經大理岩地區, 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的碳酸鈣成分, 使得溪水經常呈現清澈的藍綠色; 溪水碰撞到大石頭, 流速變快形成白色的束狀水流, 沒有障礙處藍綠色的溪水, 底下清楚可見平滑的石頭。
走在步道可欣賞溪流, 也能近距離觀察岩壁變化, 有林蔭和岩石遮擋陽光, 走來神清氣爽, 也忍不住想用相機捕捉美景, 但要小心別造成「塞車」, 或把岩壁「撞」缺一角。
旅行的樂趣在交流
導遊和領隊事先有交代, 五間屋有烤香腸, 最遠走到三間屋要返回, 五間屋真的可看到五家商店, 有私人廁所, 自助式投十元。 三間屋找不到房子。 聞到誘人的烤肉味, 看到人群聚集, 表示五間屋到了, 當然要用馬告香腸犒賞自己。
走到這裡加上小錐麓步道, 大概是五間屋再往三間屋的距離, 很多人就在此處休息後往回走。 五間屋過後的步道比較沒有綠蔭遮蔽, 我們又走了大概一公里多, 在攔沙壩附近, 有一個平台設置椅子, 遇到導遊及領隊在那, 停下腳步坐下來閒聊, 陸續更多團員加入, 我們戲稱這裡是「四間屋」, 就從這裡折返。 回程要到太魯閣遊客中心集合, 爬上連接砂卡當大橋的鐵梯, 走公路過去, 這裡也沒有無障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