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財富百日擴張實驗室91】倖存者偏差

    我去找了「倖存者偏差」的維基百科條目
    期間的1941年,美國教授接受美國海軍要求,運用他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給出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幾率」的建議。沃德教授針對盟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但是機尾則是最少被攻擊的位置。因此沃德教授給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機尾的防護」,但是美國海軍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提出以下其加強機身防護意見的依據:
    • 本次統計的樣本,僅包含沒有因敵火射擊而墜毀並安全返航的轟炸機。
    • 沃德教授假設所有中彈的彈著點應該會平均分布在機身各處,而能安全返航的轟炸機機身中彈數量較多的區域,是即使被擊中也比較不會導致墜機的部位。
    • 機翼被擊中很多次的轟炸機,大多數仍然能夠安全返航。
    • 機尾彈孔較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容易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並生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軍方最終採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機尾防護的建議,後來證實該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這項研究對當時仍在發展初期的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
    上面一大段,翻成白話來說就是,
    統計了這些飛回來的飛機,發現「咦?飛機翅膀的彈孔最多了」「機尾的彈孔最少了」
    為了防護飛機,應該理所當然應該加強飛機翅膀的防護吧?
    不不不,沃德教授認為,正應加強飛機尾巴的防護,
    「因為那些尾巴被打中的戰機,都在場上GG了,根本飛不回來呀!」
    整個人類就是充滿倖存者偏差的群體。
    你知道人為什麼會對運作正常的好事無感,對負面事件、負面情緒卻異常敏銳呢?
    這是演化天擇後,整個倖存族群的腦內刻痕。
    當人類在野外行走狩獵采集
    「感受清風徐徐吹拂的而心曠神怡」的正面情緒個體,頂多就感覺良好而已。
    「聽到風吹草動便豎起耳朵眼觀四面」恐懼戰兢的個體,就算是自驚自嚇、多慮愁苦,他們才是活下來的那一群。
    這就是市面上的成功學最大的偏誤區域,
    更是內容農場雞湯文們,我最生厭的千篇一律:「李嘉誠說」「郭台銘說」「賈伯斯說」
    如果真的跟這些人物一起工作,你一定會面對地獄般的修煉,硫磺火湖般的折磨。
    誰跟你在那邊正面思考?誰能把實績拿出來,才有資格講正面思考啦!
    不過我近來體悟的一個想法,所謂的正面思考、正面行動,
    從來不是一種姿態優雅,它比較像是「焦頭爛額下的穩定前進」。
    是在萬般難處當中,仍能理性決策、切實執行的能力,
    會摸索、會碰壁、勇於開口求助、不受一己過往經驗的綑縛,
    行動的修練,一向跟環境是否是適合、心情好不好沒有太大的關係,
    就像運動競技場,場內外主播常講的「運動員心理素質」,抗壓力、颱風眼的寧靜、大敵當前的泰然自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黃寶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