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的法門:無知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聆聽! 否則你的舌頭會把你變成聾子!」Native American Proverb
翻開所有的理論,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學會傾聽。但要如何傾聽? 第一步是先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做到又談何容易?
在哲學思考裡面,放下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是無知的。如同蘇格拉底說的:「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怎麼可能一無所知?乍聽覺得他很虛偽,既然知道何必裝作一無所知?越來越了解以後才發現,「無知」不但要裝,還要相信自己的無知,成為一種「信仰」。
所謂的「無知」,是要先挑戰自己的「所知」。但我們的所知,是累積了一生的認知、經驗、知識,哪有說挑戰就挑戰,說放下就放下的道理?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累積了一生的知識,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我們是先有知識才選擇相信某件事情。但焉知,我們所相信的知識系統,也是建立在某種「相信」之上,某種假設之上?
我初次聽到這個說法的時候,覺得非常難以接受。例如細菌,我們是知道科學用顯微鏡觀察到細菌,提出了微生物的概念,才相信細菌是一種微生物的啊。
但有多少人真正看過細菌? 聊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醫學院的同事說,她也沒看過細菌本人,於是我只好不情願地承認,其實我雖相信細菌存在,但從來無法實證。於是我也只好承認,我自以為的客觀及理性,乃是因為我先接受了「科學的體系」,順水推舟地就相信了科學家提出的理論。但我們所謂的科學,也僅是最當代的認知,也許未來這個理論被推翻。就如同我們對幾世紀以前的人將疾病歸因於神鬼嗤之以鼻,搞不好未來數千年以後的人有了更先進的發現,推翻了細菌的觀點,想到古人竟然相信有細菌這種東西,也對我們不置可否。我們唯一能夠確立的是,在我們有限的知識系統,這是現在我們能想到最理性的推斷,但不等於真理。
一次聚會中,我提到了這個想法。朋友仍然很不能接受。她說:「你剛才告訴我,左手香是可以吃的,你說明了左手香的效用,又舉了自己的例子,我才相信的。」「但也許你先相信了,草本植物是可以吃的?」她搖搖頭,仍然不能接受。我靈光乍現,拍桌道:「也許你先相信了我這個人?」她大笑,同意了自己其實是基於一種選擇性的相信,才建構出左手香可食的知識系統。
我們也同意,絕大多數我們自以為堅不可破的知識系統,其實都可以找出背後那個假設的根源,那個特定的「相信」;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相信,就可能產生完全不同觀點。而那個觀點,未必是錯的。意識到了這點,不禁質疑有甚麼事情是堅不可破的真理嗎?主觀跟客觀,有多少事情是「絕對」客觀的?
無知的力量,激發了對於未知的謙卑,撼動了先入為主的成見。學習「無知之知」的藝術,絕對是學會聆聽的不二法門。
透過思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學思考也一樣,調整好了姿勢,要跑到終點,只是早晚的事情。
文明的發展不是因為有答案,是因為有「問題」。問問題的過程就像禪宗所說的,並非是你能否戰勝問題、找到答案,重點是不停的提問背後那股永不放棄好奇心的「精神」。我在史丹佛上課的時候,受到深深的震撼......
我們常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學思考也一樣,調整好了姿勢,要跑到終點,只是早晚的事情。
文明的發展不是因為有答案,是因為有「問題」。問問題的過程就像禪宗所說的,並非是你能否戰勝問題、找到答案,重點是不停的提問背後那股永不放棄好奇心的「精神」。我在史丹佛上課的時候,受到深深的震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問題: 如果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無知,這是否使他比那些不自知的人更為智慧? 解釋: 蘇格拉底提出「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的思想,並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意識到自身的無知。這個思想實驗挑戰了我們對智慧的理解:是否越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越是接近智慧?它也涉及到自我認識和謙遜的價值,並提問是否擁有自知之明可
Thumbnail
「最會說話的是傾聽」這件事,能在社會上對他人實現完整的同理共情,本身就是經由每日對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來辦到,對大庭廣眾而言,孔子是教師之中的至聖先師,但對我而言,卻是醫師與教師的疊加態。 我們確實能透過儒家經典,就能身強體壯。
原本以為自己喜歡讀書的習慣,讓自己知道了不少事情,後來才發現,我只是記下了別人知道的事情,我惟一知道的是蔥蛋要如何才能煎出葱的香味。 同時我也以自己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能力自豪,終究知道了,如果我真的有能力,根本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我何必去解決什麼事情? 看淸楚這一切以後,必須承認,自己徹頭徹尾
Thumbnail
從 enlightment 啟蒙 到 祛魅化disenchantment 所謂的知識障,指的不是知識會使你障礙自己,而是如果你擁有知識擁有思辨能力,對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是障礙,同時,如果你能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有思考辨認的能力,你會得到隨時能跨越、能推倒那些精神吸血鬼擺到你面前針對你的障礙的力量
「只有頭殼壞掉的人才會去吃素!」這句話十多年來,我不知已經聽了多少遍。 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有才情的達文西,吃素。被蘋果砸到的牛頓、發明大王愛迪生,吃素。美國總統林肯、發現演化論的達爾文,吃素。提倡人道主義的史懷哲、大文豪托爾斯泰,吃素。擁有無比偉大心靈的甘地、以及全世界頭腦最好的人愛因斯坦
Thumbnail
「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出自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所著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
Thumbnail
所有靈性學習一直在關注聆聽內在智慧,那是因為,我們是攜有印記編碼的生物,我們往往會擅自斷定是非好壞,認定事物發展應該要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向走。 但唯有往內走,我們才能跳出固有的念頭,不再向外尋求解答。以下,是我整理「我可能錯了」的十個重點: 1:「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我們有
Thumbnail
『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蘇格拉底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問題: 如果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無知,這是否使他比那些不自知的人更為智慧? 解釋: 蘇格拉底提出「我只知道我一無所知」的思想,並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意識到自身的無知。這個思想實驗挑戰了我們對智慧的理解:是否越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越是接近智慧?它也涉及到自我認識和謙遜的價值,並提問是否擁有自知之明可
Thumbnail
「最會說話的是傾聽」這件事,能在社會上對他人實現完整的同理共情,本身就是經由每日對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來辦到,對大庭廣眾而言,孔子是教師之中的至聖先師,但對我而言,卻是醫師與教師的疊加態。 我們確實能透過儒家經典,就能身強體壯。
原本以為自己喜歡讀書的習慣,讓自己知道了不少事情,後來才發現,我只是記下了別人知道的事情,我惟一知道的是蔥蛋要如何才能煎出葱的香味。 同時我也以自己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能力自豪,終究知道了,如果我真的有能力,根本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我何必去解決什麼事情? 看淸楚這一切以後,必須承認,自己徹頭徹尾
Thumbnail
從 enlightment 啟蒙 到 祛魅化disenchantment 所謂的知識障,指的不是知識會使你障礙自己,而是如果你擁有知識擁有思辨能力,對那些想要控制你的人是障礙,同時,如果你能有學習知識的能力、有思考辨認的能力,你會得到隨時能跨越、能推倒那些精神吸血鬼擺到你面前針對你的障礙的力量
「只有頭殼壞掉的人才會去吃素!」這句話十多年來,我不知已經聽了多少遍。 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有才情的達文西,吃素。被蘋果砸到的牛頓、發明大王愛迪生,吃素。美國總統林肯、發現演化論的達爾文,吃素。提倡人道主義的史懷哲、大文豪托爾斯泰,吃素。擁有無比偉大心靈的甘地、以及全世界頭腦最好的人愛因斯坦
Thumbnail
「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出自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所著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
Thumbnail
所有靈性學習一直在關注聆聽內在智慧,那是因為,我們是攜有印記編碼的生物,我們往往會擅自斷定是非好壞,認定事物發展應該要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向走。 但唯有往內走,我們才能跳出固有的念頭,不再向外尋求解答。以下,是我整理「我可能錯了」的十個重點: 1:「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我們有
Thumbnail
『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that I know nothing)』~ 蘇格拉底
Thumbnail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