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
含有「無知」共 5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刻意微挑戰
2024/10/14
擁抱「知道自己不知道」! (英雄-內在導師3)
承認無知,看似簡單卻充滿挑戰。很多人因為害怕顏面掃地、失去信任或自覺無能,而選擇逃避這一關鍵的自我認知時刻。然而,真正的成長往往始於這份勇氣——當我們敢於面對自己的不懂,才能打破固有的心態束縛,迎接更多的學習機會。
#
承認無知
#
心理障礙
#
學習成長
3
留言
We Are Young Family 的沙龍
2024/10/04
暫時刪除社群軟體,休息避難
241004午時刪除手機上的兩個社群軟體。 我之前最依賴的FB與line,後者幾個社團包含家庭群組,前者也是粉絲團與社團。 每日都會在上面花時間巡田水。 從青鳥行動時,也關心起threads。近來十幾天寫有關建築的小文,大多是閱讀所得。 9月初起line today內部組織整合,我才注意到隱
#
社群軟體
#
淹水
#
廚房
2
1
We Are Young Family
喜歡
24小時後,爲了有事聯絡,只好再度安裝line.
進擊的宇牛
2024/10/01
你快樂嗎?
如果這就是⋯ 近期我覺得「快樂」⋯對我來說有點新意義,你覺得是什麼呢?其實這個真是”歷久彌新“的問題🤣「快樂」似乎是一件簡單的事,生活在養護中心⋯看到每天都有人笑嘻嘻!這才讓我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似乎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憂鬱⋯煩惱⋯多不勝數⋯但是真相只有一個🔍 我個人認為快樂是否為
#
快樂
#
憂鬱
#
煩惱
78
30
瘋愛
9
很讚你體會的快樂真諦,對他人事無知,確實會比較快樂~對自己的事過程專注去做,結果隨緣看待,也會比較快樂😇💛🌈
Roger學長的沙龍
2024/09/04
如何在複雜世界中找到行動的動力
通過分析羅振宇《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的觀點,文章闡述了意義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文中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說明了有時候「錯誤」的認知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最後,文章強調了意義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動力的重要性。
#
意義
#
無知
#
哥倫布
1
留言
Ad Astra的沙龍
2024/08/31
次認知 Hypocognition
科幻小說《平面國》中「次認知」的概念貫穿整個故事。生活在平面國度的主角「正方形」在夢中拜訪直線國,接著受到「球體」的邀請到了立體國。從二維、一維到三維空間,「正方形」藉由上下移動,理解了高度的意義:「向上,不是向北」。最後,他又夢到球體帶他到不存在維度的「點」國;事實上,整個國家只有一個點。
#
次認知
#
平面國
#
洞穴寓言
喜歡
留言
圓滾滾的貓窩
2024/08/29
113/08/28-反觀自省
缺少了人人積極、主動、自省、自發的觸媒,痛苦依然產生不了轉逆為正的「動力」。
#
無知
#
智慧
#
眼光
13
1
慕風
2
寫得真好!尤其對於知識的定義,真是精闢。
紫兒佩佩自我療癒作家
2024/08/28
什麼都不知道就會很快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1UWybXIymo「什麼都不知道就會活得很快樂」並不代表要拒絕知識,而是要學會選擇性地接觸訊息,讓自己活得更自在。繁瑣的資訊中抽離出來,尋找生活中的簡單快樂。 單純的快樂,並非完全的無知,而是希望找到一種平衡。不關心那些複雜的社
#
無知
#
快樂
11
4
睡不著騎士
2
辦公室生態好像也是這樣~ 與世無爭,什麼八卦都不在意也不參與的人~ 通常是最快樂的那個人~
Roger學長的沙龍
2024/08/25
不執著於對錯,只問有無啟發
現代學習的特徵是:「向你學習」意味著了解他人觀點作為參考,而非成為他人;相反觀點可能都是對的。面對新技術,應全身心投入或專注本業?兩種策略都有道理。在工作中,開放心態有助於整合不同意見,做出明智決策。面對未知時,承認無知、保持學習態度比假裝無所不知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
開放性
#
學習
#
無知
1
留言
沐陽的沙龍
2024/08/23
閱讀心得 | 資訊超載的幸福與詛咒:知識就是力量,但無知也不代表幸福
我們常說人們有「知的權利」,但真的有必要揭露所有的資訊嗎? 你讓「知的權利」睡著了嗎?還是因為「知道太多」而感到痛苦? 本書的作者凱斯‧桑思汀是著名的行為科學專家,藉由行為科學的研究,說明資訊對生活產生的影響,破除資訊愈越多越好的迷思,透過本書或許會改變你對資訊的看法,幫助我們過得更幸福快樂。
#
資訊
#
Facebook
#
幸福
喜歡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08/05
庫薩的尼古拉:被遺忘的德意志哲學先驅
庫薩的尼古拉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地筆直,以致於比它自己更直;也沒有一個事物能如此真實,以致於比它自己更加真實。」人的精神始終有著向無限性追求的傾向,但那樣的無限性卻又永遠不可能透過理性真正達致。於是人最積極的「有知」便是「無知」,是自身有限性與可完善性的表達,而這才帶我們趨近無限。
#
前圖紙
#
哲學家
#
哲學
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