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頭設計師: 索爾·巴斯 (Saul Bass) 3
方格精選

電影片頭設計師: 索爾·巴斯 (Saul Bass) 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1959年索爾·巴斯再次與奧托·普雷明格合作<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這部1989年被美國律師協會列入「史上最佳12部庭審電影」的作品,片名直譯「謀殺解剖學」切合檢方、辯方在法庭上爭鋒相對、搜絲剝繭的過程;片頭再次使用動態平面設計的效果,一開頭就呈現「一具」頭、身、軀幹分離的人體,在第一秒直接切入謀殺、屍體的主題;接著鏡頭彷彿法醫般一一審視每個部位,如同劇情在缺乏更多證據下只能再「剖析」每個圖塊/屍塊企圖找到更細微的線索。單純的圖像運動巧妙點出主角任務,而與<金臂人>同樣有趣的細節在於導演名稱出場的方式:不斷拉近黑色手掌直到螢幕全黑,彷彿在說最終判決仍未替真相帶來曙光,以及導演是整部電影的幕後黑手的後設趣味。

1959、1960年索爾·巴斯接連和希區考克合作了<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驚魂記>(Psycho)。在前者的片頭上,索爾·巴斯使用了許多交叉的平行線,傳達出片名中容易被忽略卻可能是主題的「by」字:在互不相關的一道道線索中找出交會(答案)的可能性。第一段層次由圖形運動構成,在綠色的背景中切割線條、運行字幕,既像是拉下的一道道牢籠,亦成為一張捕獸的網格;網格巧妙疊合在大樓的窗格形成第二段層次,從抽象的概念貼近具體的故事背景中,讓譬喻有了依附載體—鋼骨大樓向來是現代主義符號化的標記,不僅點出主角花哨、忙碌的廣告人身分,大樓間無窮的鏡像成為另一種眼花撩亂的萬花筒,透過謎團明著玩弄效率至上、金錢慾望的功利主義;第三段層次帶出繁忙的曼哈頓街景,人流與車流產生不能喘息的緊張節奏,突如其來的事件將打破主角制式化的步調,除了無可避免的利益衝突外,互不侵犯、刻意保持距離的人際關係,也被因著劇情推展刻意製造出主角與他人莫名的交集,再次呼應第一段層次暗示的主題。這支片頭最後玩的趣味是,被關在公車外的正是剛剛上了字幕的導演本人。

著名的<驚魂記>也再次與配樂大師伯納德·赫爾曼合作,簡潔的視覺運動和不和諧的器樂效果在短秒數中埋入內隱含蓄的不安基因:極其節制的長方色塊、字體運動不曾重複,吻合某種性格潔癖的完美主義,黑白、幾何產生的對比和短促、參差的音響效果創造出緊張感,隨節奏被切割、位移的字體,具象化人物的性格分裂,唯二以這個手法處理的除了明示主角Norman Bates的片名「Psycho」,另一個,不例外,就是導演的名字。

1060年的<Ocean’s Eleven>中,索爾·巴斯放棄了深層意涵的表現形式,而直接使用拉斯維加斯原本自帶的滿滿符號:令人目眩神迷的霓虹字幕由1到11的動態轉換,賭場遊戲的紙牌、老虎機、骰子,但索爾·巴斯彷彿未盡全力,華麗的賭局、華麗的騙局中,僅僅只處理光鮮亮麗的那一面,暗地裡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心機,在片頭中竟然缺席……待續

See more:http://hashtalkmovies.mystrikingly.com/blog/saul-bass-3

Source:http://annyas.com/screenshots/saul-bass-title-sequences/

https://www.artofthetitle.com/designer/saul-bass/

avatar-img
影論寫作
138會員
258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
本片以一種鬆散而自由的方式,梳理長久以來的傷痕與糾葛。這種「鬆」,體現在類型的混用、群像的鋪陳,以及敘事節奏的變換─這些在其他作品中可能被視為缺點,在此卻轉化為一種力量。瑞恩·庫格勒選擇點到即止地觸碰族群的沈痛,而透過一日敘事承載漫長歷史,不過度交代角色們的來龍去脈,自然舒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如此一
既然植入的回憶是假的,誰會願意選擇這樣的服務?但如果虛構的記憶真實到連自己都無法辨別,那麼假的是否就等同於真的?這裡出現了一種啣尾蛇般的邏輯:「我」的選擇塑造了記憶,而人類又是透過記憶來定義「我」是誰;如果「我」選擇了一段精心設計的假記憶,那這段記憶中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我」
本片的慧黠之處在於:選擇性略過訊息,像是沒有交代Ellias的過往、沒讓觀眾和他同時直擊暗門後究竟是什麼、他的父親是連續犯罪還是僅犯下一起案件、受害者Jenny又為何在Ellias想「解救」她時反倒驚恐呼喚Ellias父親的名字……甚至也不讓觀眾目睹Ellias片尾的命運。如同<紅色房間>沒有說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