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廿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馬車在歐亞草原開始被應用到軍事上,並傳播到歐亞非各地如亞述、埃及、中國、印度,成為前線作戰單位。戰馬車一般載兩至三人,除了一名駕馭馬匹的御者,還會配置一名射手,另一名會是戈兵或者由射手兼任。這樣戰馬車就成為了移動發射平台。戰馬車其中一種戰法是shoot and run,一排戰馬車以四十五度角衝近敵陣(這角度就不會被馬匹阻礙射手的視野),進入射程就放箭,然後急轉退回本陣,視乎戰況還可繞一圈再次攻擊 [3]。
弓騎
Shoot and run 這類型戰術後來被戰馬車的後繼兵種採用並繼續發展。那是能夠充分發揮馬匹機動力的新兵種:弓騎兵。弓騎兵的出現源於兩個領域的科技發明:一是鞍和鐙等馬具、另一是複合材料弓。在顛簸的馬背上拉弓是相當困難的,而馬鞍和馬鐙讓人能夠更安穩的騎在馬上,這樣騎射手才能拉開重弓 [4]。另一方面,單體弓受材料彈性所限,要加大拉重就必須加長弓身,但太長的弓不便於馬背上使用。複合材料弓結合了角、木、筋等不同特性的材料,應對弓身不同部位所承受的壓力、剪力、拉力,令弓的小型化得以實現,能以比單體弓短的弓身製成同等拉重的弓,令射手在馬背上也能靈活運用。
明代 茅元儀 輯兵書《武備志》第一百二卷〈軍資乘·器械一〉〈矢〉錄「月牙箭」圖,注曰:射牲、水戰射蓬索。 關於用月牙箭於水戰中割帆切索的效果,英國戰弓射手Mark Stretton 為此做過實驗,見其網站文章: Did the Crescent Arrow Head Cut Rope & Ship Sails? The Composite Bow, p.38, “The Chariot-archer”, Mike Loades, Osprey Publishing, 2016 The Composite Bow, p.39–40, “Saddles, stirrups and the rise of the horse-archer”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 ……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 …… 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