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淺釋29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機緣品第七〉
    原文: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現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淺譯:
    「一僧問師云」:有一個和尚,真是獦獠,真是沒有什麼學識的和尚,很粗氣的,中國人所謂的大老粗。怎麼樣呢?
    他冒冒失失就問,說「黃梅意旨,甚麼人得」:意旨就是衣缽、宗旨。他說,黃梅──就是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什麼人得?他明明知道六祖得了衣缽,他還故意來問。
    所以就由他這一問,在經文上,你不用在當時設身處地見到這個和尚,就現在你一想,他一定沒有什麼學問,就是很有鄉下人的風度。所以就冒冒失失來問,說黃梅的衣缽,什麼人得到?這個意思,一方面他明知故問,一方面也就對六祖大師存輕視的心。
    為什麼他存輕視的心呢?意思是:「嘿!你這個不識字的人,怎麼有資格繼承五祖的衣缽呢?」有這麼個意思,有這麼個味道。
    「師云」:六祖大師就說。
    「會佛法人得」:說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的衣缽。會得佛法,就是體會到、領解到佛法。
    「僧云:和尚還得否」:這個和尚聽六祖大師這樣說,就問:和尚你可是得到了沒有啊?意思就是:不相信六祖大師是五祖的衣缽傳人,所以再問一下。
    「師云」:六祖大師說。
    「我不會佛法」:說「我不明白佛法。」他也沒說我得,也沒說我不得,就說我不明白佛法。在這個地方,你們說六祖大師是講真話?還是講假話?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有一天,六祖大師自己想要洗一洗五祖大師傳授給他的衣。這衣,時間久了,他就想洗一洗。
    「而無美泉」:沒有清淨的水泉。
    「因至寺後五里許」:於是乎,他走到寺後五里多路。五里許,有五里多路。寺後的濯溪泉,離南華寺大約有一里路,或者以前的寺院,在前邊也不一定;不過現在呢,濯溪泉離南華寺有一里路遠。
    「見山林鬱茂」:山林非常茂密,鬱鬱成蔭,樹長得很高,也很茂盛。
    「瑞氣盤旋」:啊!這地方有一股靈氣,霞光萬道,瑞氣千條。瑞氣,就是祥瑞之氣,在山頂上盤旋。因為得五眼六通的人,你這個地方有一股什麼氣,他一看就知道的;所以六祖大師看見瑞氣在虛空裏盤旋。
    「師振錫卓地」:卓,就是戳。六祖大師拿著錫杖;錫杖有九個環,他拿著一晃,啷啷響,往地下一戳。
    「泉應手而出」:向地下一杵的時候,濯溪泉的地方,就有水出來,就成了水泉。
    「積以為池」:泉水出來,淌得多了,就變成水池子。
    「乃跪膝浣衣石上」:六祖大師,就跪到那個地方,在石頭上洗五祖傳給他的衣缽。
    「忽有一僧來禮拜」:這時,有一個和尚來了;來,就向六祖大師頂禮叩頭。
    「云」:拜後就說。
    「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說我名字叫方辯,是四川西蜀人,前幾天,在南天竺,就是南印度。
    「見達摩大師」:我看見達摩祖師。
    「囑方辯速往唐土」:說叫我快回到唐朝這個地方來!
    「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說我由大迦葉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和祖衣,就是二十五條衣僧伽梨。
    「現傳六代」:現在傳到第六代,在中國是第六代。
    「於韶州曹溪」:在韶關曹溪。
    「汝去瞻禮」:你趕快到那兒,去瞻仰禮拜第六代祖師囉!
    「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我願意看一看上代祖師傳來的衣缽。
    方辯聽見達摩祖師這樣對他講:你們想一想,初祖達摩,在中國已經死了,但是方辯和尚,在六祖的時代,又在印度看見菩提達摩,你們說是不是很奇怪?可是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到現在一般人也不知道達摩祖師到什麼地方去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件事實,這不是公案,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講給各位聽一聽。
    我在中國東北,就是那時候的滿洲里,最初我發心修道,是有種種的因緣。以我所最崇拜的是我們東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歲那時候守孝;東北很冷,他用木頭板釘一個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過了三年以後,他又在那兒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後守六年。
    在最後第六年,他就不講話,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談話的;天天就在小茅棚裏參禪打坐、誦《金剛經》。後來這三年要圓滿的時候,他打了一個妄想:千山和廣寧山是東北的兩個名山,這兩個名山裏,都有幾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圓滿了,我也到廣寧山去修道。
    打個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聽見有護法對他講,說:「今天有貴人到你這兒來。」他聽說有貴人來,以為是個做大官的,或者是個做什麼的,他就等著。大約到十點多鐘,就看見一個穿破衣服的和尚,挑著一個挑子;挑子就是擔子,擔著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類的。挑著到這兒來,這個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談話。
    本來王孝子不講話的,他在心裏問這個人,說:「你在什麼地方來啊?」心裏講,口裏沒有講出來。
    這個人就說:「喔!我在廣寧山來的。」
    王孝子說:「你姓什麼?叫什麼啊?」
    他說:「你知道明朝嗎?我是明朝一個做將軍的,以後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現在。我覺得和你很有緣,所以今天我來見一見你。」
    他又說:「我知道你要到廣寧山去修道。廣寧山是獨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應該兼善天下。你對這一方的人非常有緣,你不要到廣寧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後,就在這個地方造一個廟,在這兒弘揚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說完這幾句話,這個人就走了。
    這個人自己說他是明朝的人,由什麼證明他是真的呢?因為王孝子心裏問他話,他就知道王孝子問他什麼話,足見這個人已經得到五眼六通裏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國時代的人,離明朝已經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這個人沒有死,還來見王孝子。
    由這一點證明:菩提達摩死後幾百年,有人在印度見到菩提達摩,和方辯說傳授衣缽的情形,這是很平常的,不足為奇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机缘品第七〉
    原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现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浅译:
    「一僧问师云」:有一个和尚,真是獦獠,真是没有什么学识的和尚,很粗气的,中国人所谓的大老粗。怎么样呢?
    他冒冒失失就问,说「黄梅意旨,甚么人得」:意旨就是衣钵、宗旨。他说,黄梅──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什么人得?他明明知道六祖得了衣钵,他还故意来问。
    所以就由他这一问,在经文上,你不用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这个和尚,就现在你一想,他一定没有什么学问,就是很有乡下人的风度。所以就冒冒失失来问,说黄梅的衣钵,什么人得到?这个意思,一方面他明知故问,一方面也就对六祖大师存轻视的心。
    为什么他存轻视的心呢?意思是:「嘿!你这个不识字的人,怎么有资格继承五祖的衣钵呢?」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个味道。
    「师云」:六祖大师就说。
    「会佛法人得」: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的衣钵。会得佛法,就是体会到、领解到佛法。
    「僧云:和尚还得否」:这个和尚听六祖大师这样说,就问:和尚你可是得到了没有啊?意思就是:不相信六祖大师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再问一下。
    「师云」:六祖大师说。
    「我不会佛法」:说「我不明白佛法。」他也没说我得,也没说我不得,就说我不明白佛法。在这个地方,你们说六祖大师是讲真话?还是讲假话?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有一天,六祖大师自己想要洗一洗五祖大师传授给他的衣。这衣,时间久了,他就想洗一洗。
    「而无美泉」:没有清净的水泉。
    「因至寺后五里许」:于是乎,他走到寺后五里多路。五里许,有五里多路。寺后的濯溪泉,离南华寺大约有一里路,或者以前的寺院,在前边也不一定;不过现在呢,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远。
    「见山林郁茂」:山林非常茂密,郁郁成荫,树长得很高,也很茂盛。
    「瑞气盘旋」:啊!这地方有一股灵气,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瑞气,就是祥瑞之气,在山顶上盘旋。因为得五眼六通的人,你这个地方有一股什么气,他一看就知道的;所以六祖大师看见瑞气在虚空里盘旋。
    「师振锡卓地」:卓,就是戳。六祖大师拿着锡杖;锡杖有九个环,他拿着一晃,啷啷响,往地下一戳。
    「泉应手而出」:向地下一杵的时候,濯溪泉的地方,就有水出来,就成了水泉。
    「积以为池」:泉水出来,淌得多了,就变成水池子。
    「乃跪膝浣衣石上」:六祖大师,就跪到那个地方,在石头上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
    「忽有一僧来礼拜」:这时,有一个和尚来了;来,就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
    「云」:拜后就说。
    「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说我名字叫方辩,是四川西蜀人,前几天,在南天竺,就是南印度。
    「见达摩大师」:我看见达摩祖师。
    「嘱方辩速往唐土」:说叫我快回到唐朝这个地方来!
    「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说我由大迦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正法眼藏。
    「及僧伽梨」:和祖衣,就是二十五条衣僧伽梨。
    「现传六代」:现在传到第六代,在中国是第六代。
    「于韶州曹溪」:在韶关曹溪。
    「汝去瞻礼」:你赶快到那儿,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啰!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我愿意看一看上代祖师传来的衣钵。
    方辩听见达摩祖师这样对他讲:你们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经死了,但是方辩和尚,在六祖的时代,又在印度看见菩提达摩,你们说是不是很奇怪?可是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到现在一般人也不知道达摩祖师到什么地方去了。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讲给各位听一听。
    我在中国东北,就是那时候的满洲里,最初我发心修道,是有种种的因缘。以我所最崇拜的是我们东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岁那时候守孝;东北很冷,他用木头板钉一个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过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儿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
    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讲话,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谈话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后来这三年要圆满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千山和广宁山是东北的两个名山,这两个名山里,都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圆满了,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打个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听见有护法对他讲,说:「今天有贵人到你这儿来。」他听说有贵人来,以为是个做大官的,或者是个做什么的,他就等着。大约到十点多钟,就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和尚,挑着一个挑子;挑子就是担子,担着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类的。挑着到这儿来,这个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谈话。
    本来王孝子不讲话的,他在心里问这个人,说:「你在什么地方来啊?」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
    这个人就说:「喔!我在广宁山来的。」
    王孝子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啊?」
    他说:「你知道明朝吗?我是明朝一个做将军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现在。我觉得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我来见一见你。」
    他又说:「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去修道。广宁山是独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应该兼善天下。你对这一方的人非常有缘,你不要到广宁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这个地方造一个庙,在这儿弘扬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说完这几句话,这个人就走了。
    这个人自己说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证明他是真的呢?因为王孝子心里问他话,他就知道王孝子问他什么话,足见这个人已经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国时代的人,离明朝已经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这个人没有死,还来见王孝子。
    由这一点证明:菩提达摩死后几百年,有人在印度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说传授衣钵的情形,这是很平常的,不足为奇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