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影評▕ 《愛有來世》- 站在生與死的彼端,遺憾,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遺憾


有雷警示,雖無細部劇情或結局雷,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圖片來源 Netflix
圖片來源 Netflix

世界的盡頭
《愛有來世》這部電影大膽且創新,且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雖然已死亡的來世來當作切口但背後所探討的仍不脫生命本質,如何生存。
死亡被視為個人世界的盡頭,但在盡頭之後呢?這是世上所有人的一大提問跟焦慮。
此部電影則提出了這樣的假問,意即“若死後還有來世,現世的人們會如何活著?”從電影開頭,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世界,人們不斷地自殺,嚮往前進盡頭後的重啟,全球自殺人數直線攀升,政府開始張貼標語提倡活在當下,卻徒勞無功。
這個段落巧妙地暗諷了現實世界的扭曲,世界因為發現來世這個新大陸新而陷入崩壞,這揭露了人存在於世的巨大焦慮,早就淹沒了人們,許多人早已滅頂無法呼吸,如同刀俎底下的魚肉,只能任由世界割載。不過,來世這個新大陸的發現則像一條救生繩索,幫助那些痛苦萬分的人們找到了當世的目標,就是「前往來世」。來世的發現,對於那些走在逐漸狹窄的生存道路上之人來說,就像洞口外的光亮跟微風,激勵人心。
自此,我們可以理解到,來世的出現對於每個人都造成不同的衝擊,難以定義是好是壞,但在這樣的發現下,可能潛藏著一個重要主題。
人類是否有能有掌握自我生命的主權?
安樂死,則完整地契合了這樣的命題,試著想像,不管生死,人都具有其主體性,雖然就醫療專業來說,不管是醫生、護理師或諮商心理師面對自殺都會保持警覺,避免憾事發生,但做了一切的努力之後,仍舊無法改善處境,痛苦持續保持,對於受苦的人來說,或許死亡並非世界的盡頭,而是生命上的另一種圓滿。
書寫自此,筆者並非是要提倡或鼓勵自我傷害,只是想要點出自傷意念與想法的發展脈絡,運用觀點的位移去同理那些痛苦得活不下去的人,並非只是因為沒有道德感或責任感如此單純。

生命與尊嚴的對沖,坐落於彼端的生與死
邪教兩字不斷在這部電影中出現,的確來世屬於一宗教的信仰,但這信仰透過科學證實,則成了一個真理。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或力量去結束自己的生命,那結束別人的生命呢?殺人是否變成一種符合教義行動呢?將那些受苦的人送往另一世界,聽起來是行善的行為,但仍然改變不了背後的暴力性質。
回歸到生命的掌控權身上,重點一樣不在於生與死,而在人這個個體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命去處,故傷害別人等於剝奪別人的生命自主權。暴力並不因為形式或結果的差異,而有本質上的不同,侵害他人,將使人失去人性。
上述的論點站在生命權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傷害行為的暴力本質來論述,符合道德、倫理與宗教的規範,加工自殺不得行,但若從行為背後的意圖來看呢?
首先,違反個體意願的殺人行為,無庸置疑屬殺人罪,但若是符合個體意願的殺人行為,則可以稱作為加工自殺。
再來,就以臺灣本土來說,法律層面來看,加工自殺具有明定的罪責,成功者判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加工自殺的法條並非是要究責那些助人者,相反的,假若加工自殺成功,如果沒有相關的法條可以搭配,就只能以殺人罪來審判,最低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來判決,以此觀點來說,加工自殺反而是要幫助加工自殺者減刑,將其從蓄意殺人的暴力行為中分離出來。
以此來說,法律是否在暗示幫助他人自殺,其實是一種比較可以接受的行善舉動,我們無從得知,但這之中確實有保留與討論的空間。
接續延伸梳理,既然加工自殺可能是行善之舉,為何不合法或除罪化?
雖然臺灣本土的安樂死仍未合法化,但歐洲國家中的瑞士以及荷蘭已經行之有年,不過在操作上仍然非常嚴謹,必須經過非常縝密的評估與討論,由醫生判斷患者的病情只會惡化,連帶更多痛苦,且短期內無藥可醫,並在病患意識清楚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決定,而非遭受他人教唆或勸誘報導者的專訪,則指出即使是瑞士著名的安樂死組織「尊嚴」,會員總數中真正協助進行自殺的人也僅有3%,大多數會員若知道自己擁有許多活下去的可能,終究仍然會選擇存活,該組織也並非如同大眾所想像是提倡自殺的狂熱份子,相反的,它所強調的是生命的探存,積極地幫助會員探索可行能夠替代自殺的存活方案。
從上述的多方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死亡並不比存活還來得單純,是否要死?為何要死?如何死?都必須仔細地討論。然而,死亡與存活,這兩者也不完全是遙遠的彼端,《病人自主權利法》則為臺灣安樂死提供了一個想像,意即死亡與存活是光譜上的兩端,在這兩端,依照不同的人與需求,基於自主意願與尊嚴調整,假若病患希望「自然善終」,不想要因為存活而徒增苦難,能夠選擇不以「醫療介入」的方式來延長生命。
不過,回到現實層面來說,人,之所以選擇自殺,也不光只是因為身體上的病痛,心理、社會、經濟、關係、家庭或工作也會帶來痛苦,但仍舊沒有相對應的法條可以遵循,這或許也是臺灣本土必須去延伸探討與立法的。
倘若回到我自己在社會工作或是諮商專業上來說,確實,實務現場中會遭遇到不少個案具有自殺意念或企圖前來。當然,基於對於生命的重視,第一線守則都是先確保安全與風險,以利評估後續的危機通報,但這也不代表我們會去忽略死亡,相反的,我們會積極地去同理與了解自殺背後的緣由,或許生命是專業倫理上的第一優先,但尊嚴感受也是值得我們去看見與理解的
或許,死亡與存活的拿捏終究沒有一個清楚的標準,但因為忌諱而避談死亡,並沒有辦法讓我們獲得永生。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出生,但死亡確實就在我們的手掌心,即使令人感到害怕與焦慮,死亡終究無法避免,充份的討論與準備,或許才有辦法讓我們好好善終,因而能夠好好活著,好好道別

圖片來源 Unsplash

遺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遺憾
遺憾是這部電影所描繪的來世樣貌,人的逝去,引導人重回遺憾的時刻,進而有機會衝擊或改變生命。
如果我們不好好活在當世,怎能確定不會在來世又重蹈覆轍?
這個最後的發現,隨著電影的節奏逐漸揭露,然而,觀影者無從得知此發現,最終是否被世人所知,這保留了想像的空間。這個發現到底是會讓更多人前往來世?又或者是讓人有所覺醒?我想,遺憾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遺憾,如同男主角所述。
活在當下,才是生存的意義,活在當下並非代表忽略死亡,而是與死亡的焦慮共存,甚至有意識地死去比無意識地活著,更貼近真誠的活著。是否前往下個來世,來自深思熟慮,而非逃避生存焦慮,否則進入來世又將遭受相似前世的焦慮淹沒,再次進入下一個來世,不斷循環,卻仍舊無法從痛苦中脫身。我想,對於來世的發現不會摧毀我們,對於來世的態度才會,而這也恰巧如同哲學者海德格所述。
人類唯一的存在方式,就是向著死亡存活

結語
死亡,總是人們所避談的話題,《愛有來世》這部電影則以富有創意的方式來開啟,促使觀影者思考自身對於死亡的覺察與態度,以及死亡焦慮對於人們所造成的影響。整體來說,冷色系的構景配上低鳴的配樂,結尾的急起緊升,讓觀影者如同坐上了雲霄飛車,對於生命與死亡的覺察及感受,確實隨著電影節奏而推移。
最後,以心理學家Yalom的名言作為收尾
生與死不是對立的兩極,物質上的死亡毀滅了我們,覺察中的死亡卻拯救了我們

延伸閱讀
因應筆者的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都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若有興趣歡迎追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